不是阿司匹林!这种常用药可防血栓,不增加出血风险!研究速递

李药师谈健康 2024-06-24 10:15:45

一直以来,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有很大一部分心脑血管致死事件的发生,都与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相关组织器官缺血密切相关。一直以来,用药物抵抗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如血小板等)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都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方面。

经常给大家讲的阿司匹林,就是这样的一个预防血栓的药物,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如100mg)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发挥抵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作用,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样的临床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仍然是预防心血管的重要基础药物。

但随着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对于尚无心血管疾病,但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风险患者,到底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阿司匹林这个药物,在抗血小板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获益之外,还可能会增加内出血的风险,这种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脑出血等问题,如何权衡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药物副作用风险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积极面对,慎重考虑的问题。

2023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FTF)给予最新的证据审查结果,更新了阿司匹林用于无心血管疾病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心血管疾病,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对于40到59岁的人群,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超过10%的人群,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充分沟通后决定。

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为了预防疾病的二次发生(二级预防),一般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但同样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可能带来的出血风险的增加,也是需要严格评估和重点关注的。

有没有一种更安全的药物,能够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但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呢?一项近日发表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一种已经获批上市的药物——乙酰半胱氨酸(NAC),在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中,都表现出了优秀的预防血栓形成作用,同时也未发现该药物有增加出血风险的作用。

乙酰半胱氨酸是临床上已经应用多年的氨基酸衍生物类药物,该药物的口服剂型一般用于慢性肺阻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大量浓稠痰液无法咳出的祛痰治疗,乙酰半胱氨酸中含有的化学基团可以使黏蛋白的双硫键断裂,从而降低痰液的黏度,使累积的痰液更易咳出,从而实现有效排痰,祛痰的作用。

除了祛痰之外,乙酰半胱氨酸还具有抗氧化,护肝的作用,在解热镇痛常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中毒治疗中,乙酰半胱氨酸能够抑制药物的毒性代谢物与肝细胞的蛋白质结合,减轻肝脏损伤,轻度可以口服给药,病情危重时则可以通过静脉滴注进行抢救。另外,在肝衰竭的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中,该药物的不同剂型,不同剂量下,也都是常用的药物。

202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乙酰半胱氨酸具有卓越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在应对多种与氧化应激与炎症相关的疾病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治疗潜力,作为一种抗氧剂,乙酰半胱氨酸能够增肌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浓度,作为抗炎物质,它可以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活性,降低相关炎症物质的水平。

此次发表的新研究中,研究者从血栓形成的机制角度,发现了乙酰半胱氨酸的独特抗血栓作用机理。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除了血小板的聚集之外,还有其他大量的凝血物质会起到重要作用并推动血栓的形成,其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就是参与血液凝集的一个重要因子,VWF可以同时胶原蛋白与血小板结合,从而形成血凝块,达到止血的作用。在血凝块形成的过程中,VWF一头连接在受损的内皮细胞表面,另一头连接固定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从而介导了血凝块的形成。

但当血管内皮的斑块破裂时,VWF同样也可以起到促进凝血,形成血栓的作用,正常情况下VWF作为一种长链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在正常情况下,它的长链会团在一起,不会发生凝血作用,但如果斑块出现破裂时,VWF的长链就会伸展开,捕捉血小板聚集成团,从而形成血栓。

乙酰半胱氨酸的抗血栓作用主要源自于其对抗VWF蛋白的作用,其作用靶点与阿司匹林不同,主要作用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而非血小板,但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可以明白,这种对抗VWF的作用,同样也能够起到抑制血栓生成,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者通过使用人动脉血栓形成的微流控模型测量的血小板累积率和血栓堵塞时间,评估了乙酰半胱氨酸的预防血栓能力,研究结果显示,使用3mmol/L或5mmol/L的乙酰半胱氨酸处理的人类全血,其血栓形成的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了2.0倍和3,7倍,而更高浓度10mmol/L处理的血液,则未形成闭塞性的血栓凝块。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用小鼠该类的动物试验模型,在小鼠体内测量了急性血栓形成,血栓稳定性以及尾部出血的情况,还测量了用药6小时后,乙酰半胱氨酸在小鼠模型中的持续作用。研究者以400mg/Kg的剂量给药,显示乙酰半胱氨酸能够预防小鼠形成闭塞性的血栓,且未显著影响小鼠的尾部出现时间,即使是低剂量的乙酰半胱氨酸,也显著降低了血栓的稳定性。多次注射的小鼠实验表明,即使是乙酰半胱氨酸从血液中清除后,该药物对于血栓稳定性的影响,仍然是持久存在的。

总而言之,这两种临床前模型都表明,乙酰半胱氨酸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预防血栓形成,而且不会显著影响出血时间。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预防动脉血栓形成的新途径,与阿司匹林等传统抗血小板药物不同,使用氨基酸衍生物或可作为抗血栓治疗的一种新手段。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该药物是否能够用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用药剂量多大才能够起到明确的血栓预防作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怎么样,对于出血风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仍然需要在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正规的临床研究来确证,希望这个已经药物能够进一步焕发新生,为心血管疾病的血栓预防治疗药物增加更多的新型选择。

参考文献:

Christopher A. Bresette et al, N-Acetyl Cysteine Prevents Arterial Thrombosis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n Vitro and in Mice,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023).

3 阅读:1515
评论列表
  • 2024-06-24 15:00

    这种新药的问世,无疑给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 2024-06-24 15:26

    新药的研发,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2024-06-25 00:43

    好像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用叶酸降低乙酰半胱氨酸的,你这说法恰恰相反了,孰是孰非?

  • 2024-06-26 19:53

    这样用有些草率吧

  • 2024-06-24 21:44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超过10%的人群,怎么理解?

  • May. 2
    2024-06-24 20:39

    告诉你个秘密:长按点赞3秒,可以触发神奇效果~

  • 2024-06-25 14:16

    吃1口胜过5片阿司匹林,坚持吃30天,溶血栓清斑块,高血脂断根

  • 2024-06-26 20:58

    乙酰半胱氨酸制剂不就是止咳用药痰咳净吗?如今居然整出这么个仙丹妙用来,严谨不?🤔

  • 2024-06-25 00:48

    别冲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没有彻底治愈的“神药”。

  • 2024-06-24 18:29

    吲哚好,但医保医院没货不知怎的?

  • 2024-06-24 20:25

    又扯淡

  • 2024-06-24 21:27

    希望还要大量的实验吧!要明确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李药师谈健康

简介:执业多年药师,与大家共话健康话题,科学理性,健康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