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阴阳学说的核心和要点,从对立到转化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8 10:14:50

古人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已认识到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一般出现在其发展变化的极期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事物或现象的运动变化发展到了极点,即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阴阳的内涵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小王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比如说,寒与热、内与外、动与静、明与暗等都是阴阳的代表。”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小王略微思索了一下,然后问道:“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处于阴性还是阳性呢?”

热性的、积极的、向上的、向外的、急速的都属于阳性

谢老师微笑着解答道:“热性的、积极的、向上的、向外的、急速的都属于阳性。”说着,他用手比划着,仿佛在描绘一幅画面。

“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病人表现出面色红赤,声高气粗,狂燥多语,身体发热,烦渴引饮,便秘尿黄,腹痛拒按,舌质红,苔黄燥,脉搏浮数又洪滑,这种情况被称为阳证。”谢老师生动地描述着。

小王目不转睛地聆听着,同时用手记下了谢老师的描述。

寒性的、消极的、向下的、向内的、迟缓的则属于阴性

谢老师接着说道:“而寒性的、消极的、向下的、向内的、迟缓的则属于阴性。”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凝重和庄重。他继续解释道:“比如,当一个病人表现出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安静而少言,四肢冰冷,畏寒,既不烦躁也不渴,大便稀溏,尿液清淡,腹痛喜欢按压,舌质淡,苔白滑,脉搏沉迟又细弱,这种情况就可以被称为阴证。”

阴阳的依存

小王又问道:“谢老师,我对于阴阳的依存、消长和转化还有些困惑。能否请您给我解答一下?”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相互依存是阴阳的基本属性之一。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假如只有阴而没有阳,或者只有阳而没有阴,阴阳就失去了相互依存的关系,生命活动也将停止。”谢老师的眼神里闪烁着深邃的思索。

谢老师继续道:“当人体的阴精或阳气受到病理损害,导致某一方过度耗损,阴阳的相互依存关系就会受到破坏,生命也会面临严重威胁。”

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谢老师继续解释道。他抬起手指着窗外的四季更迭,“阴阳并非静止不变,而是相互消长的。”

他继续说道:“比如,从春天的温暖到夏天的炎热,是阳气逐渐增长的过程;而从秋天的凉爽到冬天的寒冷,是阴气逐渐增长的过程。当阳气增长时,阴气就相对减少;当阴气增长时,阳气就相对减少。”

阴阳的转化

“阴阳还可以相互转化。”谢老师继续解释道。他开始讲述一些病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阴阳转化的过程。

“举个例子,当患者患有肺炎时,他可能会出现高烧、面红、咳嗽和胸痛等症状,这属于阳证、实证、热证。但是,当邪毒太过强大,患者的自身抵抗力无法对抗时,病情就会恶化,转变为中毒性休克。在中毒性休克阶段,患者出现了汗出、肢体冰冷、呼吸浅表、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几乎难以触及,这属于阴证、虚证、寒证。”

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小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地又问:“谢老师,我想请教阴阳学说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谢老师点点头,沉思了一下。他的眼神透露出一种深刻的思考。“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是中医的重要基础。阴阳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故临床病证可概括为阴证、阳证两大类。所以,如上面所说的那样,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察,亦可以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来加以分析和辨别。”

谢老师又说:“当我们用四诊方法(望、闻、问、切)来诊断患者时,首先当辨别阴阳。例如望诊,一般面色光滑润泽为阳,面色沉浊晦暗为阴;凡见青、白、黑色,其证多属阴寒,而见黄、赤两色,则其证多属阳热。又如闻诊,凡气粗声高属阳,气弱声低属阴。而在切诊中则把浮、大、滑、数等脉象归属于阳脉,把沉、小、涩、迟等脉象归属于阴脉。 ”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记录着每一个细节。老师又说:“对于辨证,即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及多种病情资料,进行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从而对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以阴阳作为辨证之总纲,用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故凡表证、实证、热证均属于阳证;凡里证、虚证、寒证均属于阴证。所以临床病证虽然千变万化,总不出阴阳两纲范围。”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时候的应用

小王又问:“谢老师,我知道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应用到治疗中呢?”

谢老师对小王说:“小王,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调理阴阳,补偏救弊,创造条件,使失调的阴阳关系恢复相对平衡,这就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故《素问》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众多的治疗方法基于阴阳

谢老师又说道:"要明白,由于病证不一,本质不同,故其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以及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等众多的治疗方法。"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话,然后追问道:"老师,能否举个例子,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说道:"当病人阳热亢盛而损耗阴液,即阳胜则阴病,那么我们就应该损其有余之阳,用寒凉药物治其阳热亢盛,这就是 ‘热者寒之’ 方法。相反,如果因为阴寒邪盛而损伤阳气,即阴胜则阳病,我们就应该损其有余之阴,用温热药物以祛其阴寒过盛,这就是 ‘寒者热之’ 方法。"

小王听得入迷,心中豁然开朗。他迅速记下了这些例子,然后又问:"老师,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谢老师点点头,继续解释道:"如果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形成阴虚阳亢病证,我们就需要用滋阴以敛阳的方法来解决。反之,如果阳气不足,阳虚不能制阴而形成阳虚阴盛病证,那么就需要用补阳以消阴的方法来治疗。这就是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以及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使失调的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

小王欣然接受,对谢老师的解释感到十分满意。他知道这是珍贵的中医经验,将对他未来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时间在安静的诊所里悄然流逝,小王的脑海中充满了新的知识。他感到自己好像站在一片新的大海前,等待着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谢老师略带笑意地看着小王,又说道:“同样,在归纳药物的性味功能上,阴阳亦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一般性能,都具有阴阳之不同属性。以四气来说,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五味来说,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以升降浮沉来说,具有重镇敛降作用的药物属阴,具有轻浮升散作用的药物属阳。所以,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病证阴阳与药物阴阳之关系,正确运用药物的阴阳性能,以改善或调节病理上失调的阴阳关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小王仔细地记录下这些信息,感觉自己在阴阳学说方面受益匪浅。他对谢老师的深刻解答感到非常满意。谢老师的知识和亲切的态度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中医的决心。

夜已深,小王感慨万分,他知道自己有了一个杰出的导师,一个愿意教授他中医精髓的良师。他决心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医生,继承并发扬传统中医学问。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谢老师和小王共同探讨着中医的奥秘,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中医智慧。他们的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种师徒之间的情感沟通,传递着严谨和亲切,聪明和努力。这是中医学问的一部分,也是传统中医文化的一部分,永远流传下去。

附,中医非遗项目教材《中医阴阳脏腑论撮要》的核心

一、阴阳代表相互对立事物的双方

如寒与热,内与外,动与静,明与暗等。

二、热性的,积极的,向上的,向外的,急速的都属阳

如病人表现出面色红赤,声高气粗,狂燥多语,身热,烦渴引饮,便秘尿黄,腹痛拒按,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洪滑,称为阳证。

此代表人体机能代谢活动过度亢奋的热证表现。

三、寒性的,消极的,向下的,向内的,迟缓的都属阴

如病人表现出面色苍白,声低息微,静而少言,肢冷畏寒,不烦不渴,便溏尿清,腹痛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细弱,称为阴证。

此代表人体机能代谢活动过度衰退的寒证表现。

四、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的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存在为条件。如仅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阴阳则失去相互依存的关系,生命活动也就停止。

因此,当人体阴精或阳气受到病理损害,致使某一方耗损太过,造成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的时候,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五、阴阳相互消长

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往往是此消彼长,彼长此消。

如春天之温到夏天之热,是阳气的增长;秋天之凉到冬天之寒,是阴气的增长。当阳气增长时,阴气就相对减少;阴气增长时,阳气就相对减少。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时则会产生病变。

如阳偏盛,常表现出热象;阴偏盛,常表现出寒象。当病势进一步发展时,阳盛又可导致阴液耗伤,阴盛又可导致阳气耗损。

六、阴阳相互转化

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如肺炎病人在高烧、面红、咳嗽、胸痛、脉数有力此一阶段时,属于阳证、实证、热证;当邪毒太盛,自身抗病能力不足时,病情恶化转向中毒性休克,出现汗出、肢冷、呼吸浅表,面色苍白,脉细若无,属于阴证、虚证、寒证。

0 阅读:1
评论列表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