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药言方:深度探讨附子的用量问题,2024年版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4 15:18:53

附子于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挖出乌头全株,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所得即附子,习称“泥附子”。为防腐烂,需立即加工。过去在产地立即加工的品种很多,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片(制附片、厚黑片)、黄附片(加红花、甘草或姜黄染色)、卦附片(卦片)、刨附片、柳叶片等。1958年原卫生部根据简化商品规格的精神,决定只保留其中的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三种。

原则:如何正确掌握附子的使用量,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应用附子时,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酌情逐渐增加其用量,以达到既安全又有效的目的。

一般主张使用附子时认证要准、适量而止。既要改变“乌附毒药、非危症不用”的看法,也不提倡有缺乏临床用药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大剂量使用附子,增加用药风险。使用附子超过15g,煎剂应久煎;丸、散剂使用附子剂量宜小。

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已列入国家《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管理,主要用于非创伤性外用,任何单位或个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擅自加工食用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会导致心肌麻痹而死亡。

"谢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想请教您,关于附子的用量问题。" 小王说道。

谢老师微笑着坐下,示意小王坐在对面。他的眼睛中透露出一种慈祥的光芒。

"好的,小王,你可以问我任何你想知道的问题。附子的用量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中医领域的一个争议点。你先把你的问题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谢老师说道。

小王掏出了他之前准备好的笔记,开始解释他的疑问。"谢老师,我在研究中医经典文献时发现,附子的剂量在不同书籍中有不同的记载。《中药大辞典》载煎汤内服剂量为3~9g,《中国药典》规定附子剂量为3~15g。我还读到了一些案例,比如范中林老中医曾经使用过高达百克的附子来治疗病人。我对这个问题感到非常困惑,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使用附子,以确保既能发挥其疗效,又不至于有害患者。"

谢老师点点头,表示理解。然后他深思熟虑地说道:"附子的用量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关附子的剂量颇有争议,有畏附子如蛇蝎,不敢贸然使用,唯恐出差错者,即使用了也是剂量过小,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中医的经典文献中的用量是基于当时的情境和患者情况而定的。不同的医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附子的用量。"

小王听得非常认真,连忙做笔记。

谢老师说:"其实,古今放胆使用附子者也大有人在,张仲景用生附子1枚,炮附子1~3枚,约合15~60g不等。近代老中医吴佩衡、刘民叔、李继昌用附子量亦大,一般均在30g以上。"

吴佩衡(1888~1971年),名钟权,四川会理人,中医火神派重要传承人之一,云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主要著作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麻疹发微》、《吴佩衡医案》、《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谈》、《附子的药理及临床应用问题》、《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等。

小王又说:"还有范中林老中医。"

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享年94岁,蜀中现代名医,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在掌握六经辩证规律治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于许多虚寒证,疑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

"另外,范中林老中医的案例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是极端的情况。《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有一例,范中林老中医使用附子更是得心应手,1948年一位11岁的极期肠伤寒患儿,昏迷蜷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状微细欲绝,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范老大胆使用附子,每剂达500g,连用13剂,硬是把该患儿从死亡边缘引向康复。本例患儿在半个月之内,每剂附子用量达500g,累积6500g,经30年的检验,愈后良好。。"

小王听得非常认真,他继续记录下谢老师的话。

"另外,关于用量的问题,也有专家有不同的见解,如李可老中医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认为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g,1斤为250g。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的用量仅为原方的1/10,并且沿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八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g、干姜23g、制附子60g(生附子1枚,大者20~30g,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g、干姜6~9g、炙甘草6g。

小王感到非常震惊,他从未想到考古学还能与中医有如此重要的关联。

"所以,小王,李可老中医认为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无怪乎中医治心力衰竭,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丢失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这些你都可以在李可老中医的著作《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看到。"

小王点点头,心中充满了对中医的敬畏之情。

注意:附子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故热证、阴虚阳亢及孕妇者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生用内服易中毒,多作外用。本品用之不当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可见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四肢及全身发麻、脉搏减缓、心律失常、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严重者可致死亡。因此必须严格炮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才能保证用药安全。附子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有呼吸麻痹症状时及时使用呼吸兴奋剂,给氧;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中药甘草、干姜、绿豆可减低附子毒性。

谢老师的教导让小王明白,中医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谢老师,谢谢您的指导。我会牢记您的教诲,努力学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小王恭敬地说道。

提示:误食以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含泡酒)后,如出现口舌麻木、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悸胸闷等中毒症状,应停止食用可疑食品,予以妥善保存,保护好现场,采取简易方式催吐,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同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卫生健康部门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告。

言身中药辞典:附子(温里药)

举报

0 阅读:1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