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身故事方剂:小柴胡汤治疗中风后外感发热,和大柴胡汤的区别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6 21:07:20

谢老师有一位徒弟叫王小雨,年纪轻轻,但对中医充满了热情和敬仰。

一天,谢老师正在诊室整理药材,王小雨兴冲冲地跑进来。

“小雨,怎么这么急,有什么事吗?”谢老师放下手中的药材,笑着问。

“师傅,今天早上有个病人来找您,她说她是叶某,75岁,是大学退休教师。她半年前中风了,现在虽然恢复得不错,但最近因为感冒头痛,身上也有些疼痛。”王小雨一边说,一边递上病人的病历。

谢老师仔细看了看病历,点了点头,“这个病人我记得,她之前中风后,恢复情况确实不错。小雨,这次你来为她诊治吧,我在旁边指导你。”

王小雨既兴奋又紧张,立刻拿出了笔记本,开始记录病人的症状。经过一番详细的问诊,王小雨发现病人的症状包括头痛紧束、身痛、微咳痰不多、胸闷、恶风微发热,体温37.5℃,脉浮缓,舌薄而润。

“小雨,你怎么看?”谢老师在一旁温和地问道。

“师傅,我认为她是感受了风寒之邪,病邪在表。”王小雨谨慎地回答。

“很好,那你开一个处方给她。”谢老师鼓励地说道。

王小雨思索片刻,然后写下了处方。

谢老师看看又说,我觉得用这个方子更好,然后他写下:柴胡、党参、黄芩、法半夏、葛根、防风、独活、炙甘草、生姜、大枣。嘱咐她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几天后,叶某回来复诊,她脸上带着笑容,“医生,谢谢你们,我的头痛和胸闷好多了,体温也正常了,饮食也增加了,小便量多了,两下肢的浮肿也退了。”

王小雨听到后,心中不由得充满了佩服。

过了一个星期,病人又感冒了,症状跟上次一样,浑身感觉疲倦,没有发热,头痛又开始紧紧地束缚住。

谢老师建议她继续用上次开的那个方子再服用3剂。服药后,所有的症状都慢慢好转了,她恢复得跟以前一样好,然后停止了药物的服用。

谢老师指着病历,向王小雨解释道:“这个病例正是因为体虚易感受外邪,加上中风后活动少,年纪大了,最近天气变化大,风雨交加,气温骤降,所以感受了风寒。这种情况下,病邪未入深部,而是在体表,正气还有力量与之抗衡,所以出现了恶寒发热、诸身疼痛、头痛紧束等症状。这些都是风寒邪气束缚在体表所致。我们用了小柴胡汤加味,就是要在治疗的同时也补充体内的正气,治疗中同时收敛病邪。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服药后病人额头微微出汗,小便增多,浮肿也消退了。这正如《伤寒论》里所说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 看到病人服药后的效果,和《伤寒论》里描述的机理是多么地相似啊!所以把《伤寒论》的理论与实际病人结合起来,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十分正确。”

王小雨聚精会神地听着,试图将师父的话语深深地铭记在心中:“师父,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只有一个字之差,它们的组成、功用和主治都有所不同。能否请师父详细解释一下它们的区别和应用场合呢?”

谢老师师父微笑着点头,开始解答王小雨的问题:“当然可以,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虽然都以柴胡为主药,但它们在配方和应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从组成成分来说,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大黄、大枣、枳实、生姜、半夏等八种中药材组成。而小柴胡汤则由柴胡、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等七种中药材组成。可以看出,大柴胡汤的成分更多,小柴胡汤则更为简洁。”

“其次,功用方面有所不同。大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即表里不解、内有实热结的病证。而小柴胡汤则主要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它强调的是调和少阳经气,较少具有内泻热结的作用。”

“再者,它们的主治范围也不同。大柴胡汤适用于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心下痞硬、大便不解等病症,特别是那些表里夹杂、实热结聚的病情。而小柴胡汤则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等病证,强调的是少阳经的半表半里病证。”

“最后,从应用角度来说,大柴胡汤常用于治疗病情较重、实证较明显的病人,需要强效疏解表里邪气的情况。而小柴胡汤则更多用于治疗较为轻微的少阳病证,以和解少阳经气为主。”

谢老师语言清晰,一字一句地向王小雨解释着。王小雨听得非常认真,他在心中默默地比较和理解这两种方剂的差异和适应情况。

“师父,我明白了。了解方剂的组成和应用范围,对于合理选方和调配药物非常重要。”王小雨恭敬地回答道。

谢老师笑了笑,鼓励道:“很好,你的学习态度很值得称赞。在中医学中,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要多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

王小雨深深地点了点头,他心中充满了对中医学的热爱和对师父的敬佩。在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为更多的病人带来健康与希望。

0 阅读:3
评论列表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