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灭全身之火,灭五脏之火,还一身清凉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6 21:07:29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一张表

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上火是中医术语,意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而常见的上火症状则有“心火”和“肝火”。

小王接着问:“老师,‘上火’这个词在中医理论中是什么意思呢?我听人说过,但一直没有搞懂。”

谢老师点了点头,语气平和地解释道:“‘上火’为民间俗语,又称‘热气’,可以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

导致“上火”(热证)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首先是外感火热之邪,其次是寒邪侵入体内后转化为热;此外,七情过激、情绪郁结也可能导致化热;饮食不节、积久化热是另一个因素,以及房室劳伤,劫夺阴津同样可能引发内热的产生。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上火”症状的复杂病因学基础。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急忙掏出笔记本:“那‘上火’有哪些具体的症状呢?”

谢老师微笑道:“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干燥气候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

小王认真地记下每一个症状,不时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了。

‘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

“一般认为‘火’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通常认为,实火(实热)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火热之邪侵袭体内或对辛辣食物的过度摄取,进而导致精神过度刺激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实火内盛的情况。与此同时,虚火(虚热)的形成主要源于内伤劳损,例如长期慢性疾病导致精气损耗,或过度劳累引发脏腑失调,阴血虚损从而产生内热,内热随之演化为虚火。临床常见的‘上火’类型有‘心火’和‘肝火’。”谢老师继续解释。

小王拿出笔记本,谨慎地问道:“谢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中医火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希望您能指导我。”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说:“很好,小王,火邪致病的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你要认真听哦。”

春分至立夏,是火气主令的时节,火热属于阳盛所生

谢老师接着解释道:“春分至立夏,是火气主令的时节,火热属于阳盛所生,但它也有内外之分。外感的火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等;而内生的火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等。”

小王聚精会神地记录着,然后追问:“谢老师,您刚才提到‘阳盛太过,成为亢烈之火而耗散人体正气时则为病邪(称“壮火”)。’那壮火会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继续解释道:“壮火是指阳气过于亢盛,消耗了人体的正气。火热之邪燔灼焚焰,开腾上炎,伤人的表现通常有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当火邪耗散了人体的正气,可能导致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问题。”

小王点点头,满脸认真的神情:“谢老师,我明白了。还有一点,我听说火热也会耗伤阴津,导致口渴、咽干、舌燥、便秘溺赤等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谢老师笑着赞许地看着小王:“很好,你记得很仔细。对的,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导致阴津耗伤,从而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便秘溺赤等症状。”

小王笔记本上的记录越来越多,他对中医的火邪理论充满了兴趣。“谢老师,火热还会引发其他症状吗?”他继续询问。

谢老师点头说:“是的,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耗散阴液,使筋脉失养,从而出现高热、昏迷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这称为‘热极生风’。火热之邪还容易灼伤脉动络,迫血妄行,导致多种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斑疹、崩漏等。同时,火热也可能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充满好奇地问:“谢老师,那火气太盛会对其他脏腑有影响吗?”

谢老师点头笑道:“对的,火邪太盛会刑金伤肺。当火热侵袭肺脏时,会出现喘咳,烦热,咳血,衄血等症状。”

心火旺

小王感慨地说:“谢老师,中医真是博大精深,我要好好学习,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老师,我还想了解一下,心火旺通常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

谢老师放下手中的中草药,坐在桌前,开始解答:“心火旺通常是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的,可通过日常护理、饮食调理以及服用药物等方式治疗。”

小王认真地记录下来,继续问道:“那情志失调是指什么情况呢?”

谢老师微笑解释:“若患者长时间情绪暴躁,就容易导致肝气疏泄功能受损,使肝气停滞于中焦,进而引起心火旺盛。患者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同时还可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火旺的情况。”

小王边听边点头:“原来如此,那饮食不节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若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制,长时间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比如辣椒、肥肉等,就容易化火生热,进而引起心火旺盛。平时应注意清淡饮食,适当食用梨、苦瓜等败火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忙不迭地记下要点:“谢老师,我都明白了。那最后一个因素,过度劳累,该怎么避免呢?”

谢老师微笑着说:“如果患者长时间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身体透支,损耗气血,进而导致心血不足,引起心火旺盛。平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还可遵医嘱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等药物治疗。”

小王一边记一边感慨:“原来心火旺这么复杂,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调理。”

谢老师点点头:“是的,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调节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肝火、肺火、脾胃之火

小王又问道:“谢老师,最近我有几个朋友总是眼干、眼痒,还有些脾气暴躁,我想请问一下什么是肝火?”

谢老师点点头,拿起桌上的一本药典翻开说道:“肝火旺盛确实会引起这些症状。肝开窍于目,肝有火主要表现在眼干、眼痒、结膜炎、眼屎分泌多;脾气暴躁易冲动,总想发脾气,有时甚至有胸肋刺痛感。”

接着,小王又问道:“那关于肺火呢?我听说肺火也会引起很多不适症状,比如干咳和咽喉疼痛。”

谢老师合上药典,解释道:“肺有火主要表现为鼻及鼻腔干燥、生疮;干咳、痰粘黄、咽喉疼痛、肺部不爽、感觉憋闷等。针对这些症状,可以使用羚羊清肺丸,这种药主要作用是清肺利咽、止咳嗽,适用于肺热盛、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邪气入侵、身体发热、头晕、嗓子肿痛等。”

小王沉思片刻,又提问道:“那么脾胃之火又是怎么样呢?”

谢老师继续说道:“脾有火主要表现在口舌、舌苔黄腻,口苦口干、口唇生疮、想大量饮水。胃有火则主要表现在牙及牙龈痛、牙龈红肿、牙根发炎、口臭、大便干燥。”

小王提起笔,准备记下谢老师接下来的话。

谢老师缓缓说道:“有一位中成药叫做牛黄清胃丸,它具有清胃泻火、润燥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便秘尿赤。还有一味叫牛黄上清丸,主要用于清上焦火,比如口舌生疮、眼睛肿痛、牙龈肿痛等。还有三黄片,用于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等。新清宁片则活血化瘀,用于喉肿、眼睛痛、便秘等。”

小王仔细记录下这些信息,心中暗自感叹谢老师的博学多才。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诊所的钟声轻轻响起,提示着中午的到来。小王合上笔记本,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再次向谢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0 阅读:1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