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中医病证症和辨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科学依据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6-12 07:23:35

中医诊断包括中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证候诊断。关于证候,此前“约定”比较复杂,证(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证候(证的外候,指特定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等全部证据,证所表现的现象“证候 = 症状 + 体征”)、证名 (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临床常用而规范的标准证名),还有“证候(症状、体征等)”,如此区分, 使证候容易与症状、体征混淆,复杂也是混乱的原因之一。

小王开始展开自己的问题,“老师,我一直在研究病、证和症的关系,但总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中医的病

谢老师点点头,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病,即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在中医理论中,我们通过辨别疾病的特征来找到治疗的方法。”

中医的证

小王认真地记下了这段话,接着问:“那证又是什么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答:“证,即证候。”

“谢老师,证和证候有什么区别呢?”小王向谢老师请教道。

谢老师耐心地解释道:“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比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小王点点头,示意自己理解了这一概念,然后继续问道:“那么,证候又是什么呢?”

谢老师笑着回答:“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它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他举例说道:“比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这些就是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谢老师,证具有哪些特征呢?”小王向谢老师发问道。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说:“首先,证具有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体质差异,即使感受同一病邪,也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同样,即便是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小王听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在临床诊断中必须考虑到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其次,证具有时相性。”谢老师继续解释道,“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会随之而变化。比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小王听罢,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开始明白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证的时相性对于诊断的重要性。

“再者,证还具有空间性。”谢老师继续说道,“比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了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他对证的空间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要进一步研究。

“最后,证还具有动态性。”谢老师补充道,“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证可以不断发生变化,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中医的症

小王满意地点点头,然后追问:“那症又是什么呢?”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解释:“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和医者所感知的各种异常表现。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所以,我们需要结合病和证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病情,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的辨证

“老师,我一直在思考辨证的重要性,但总觉得难以把握。能否再为我详细解释一下辨证的过程和意义呢?” 小王问道。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开始解释:“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谢老师的话像一盏明灯,为他在中医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谢老师继续说:“在辨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观察、问诊、闻诊、切诊这四诊手段,获取患者的信息,了解其身体的变化,分析病情的发展趋势。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根据所得的信息辨别出疾病的性质,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的方法主要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然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不同,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侧重于从病因的角度去辨别症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而脏腑辩证主要适用于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六经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伤寒、温病的诊断治疗。经络与气血津液辩证,是脏腑辩证相互联系的,是互相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另外,现在由于经方的兴起,也有体质辩证,就是根据人的体质,分为气虚、阳虚、肝郁、血瘀、寒性和湿热型体质,可以作为脏腑辩证的一种补充。

“现代研究表明,肺和气管是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而呼吸道上皮和腺体则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成。这种结构相似性可能成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基础,对吗?”小王一边提问,一边认真地记录下谢老师的回答。

“是的,你说得没错。”谢老师点点头,微笑着继续解释道:“肺与大肠的结构相似性确实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近些年的研究也指出,肺与大肠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关联,主要通过神经、体液、激素等调节作用来实现。”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地问道:"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如何影响肺和大肠的呢?"

"好问题,小王。就神经调节而言,肺部组织和支气管的分泌收缩功能以及肠道的分泌收缩功能都受到迷走神经的调节。此外,肺的呼吸活动和肠道的收缩功能也受到大脑皮层和扣带回区的调节控制。"谢老师详细地解释着,语气中透露着对医学的深厚了解。

“而体液调节方面,肠道内气体通过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出。相比之下,肛门排泄的量要低得多。” 谢老师继续说道。

小王恍然大悟,连忙记录下这些重要的信息。

“最后,激素调节也是至关重要的。肺不仅是一个呼吸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比如说,肺合成的血管活性肠肽可以影响肠道的血管舒张,与哮喘的发作及气道的反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谢老师的声音温柔而有力,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医学的奇迹。

“这些研究证明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客观存在,并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知识点

现代研究表明,肺和气管的发育源自肠的前肠,而呼吸道上皮和腺体则来自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来。这种结构相似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基础。据研究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实际上强调了通过黏膜免疫细胞的迁徙,使消化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在免疫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理论也被现代医学所称为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是中医脏腑表里理论的物质基础。

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可以通过神经、体液、激素等调节作用实现。神经调节方面,迷走神经对肺部组织、支气管的分泌收缩功能和肠道的分泌收缩功能有调节作用,大脑皮层和扣带回区也控制着肺的呼吸活动和肠道的收缩功能。体液调节方面,肠道内气体依靠肠壁血液循环吸收,再由肺部排出,而肺合成的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着肠中的血管舒张,与哮喘的发作及气道的反应性相关。此外,由回肠结肠H细胞分泌的VIP也能刺激呼吸和松弛气管平滑肌,诱发肺通气过度等。

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具体分析如下:

1,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与小肠经络互通,如果心经有火,火气下移至小肠,会出现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尿道刺痛等症状。

2,肝与胆相表里:肝经和胆经相连,胆汁由肝脏分泌,如果肝脏功能损伤,就会阻碍胆汁的正常分泌。而如果胆汁的分泌失常,也会损坏肝脏的正常功能。因此肝胆疾病往往同时出现,例如胆囊炎、胆结石等。

3,脾与胃相表里:脾经与胃经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脾经主上升,喜润恶燥,如果脾经下沉,可能会出现眩晕乏力、食欲不振的症状。胃经主下行,喜燥恶湿,如果胃经上逆会导致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问题。在病理上往往脾胃并论并治。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郁结,会导致大肠阻滞,大便干结。反之,大肠阻滞,也会引起肺功能失常,导致咳嗽、气短。

5,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可能削弱膀胱功能,引起尿频。反之,膀胱湿热,可能损害肾脏,导致尿血。

0 阅读:32

言身的记事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