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或存在4种“过度治疗”现象,患者多掏不少钱,你遇到过吗?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6-16 11:32:32

过度治疗,是令很多患者“无奈”和“心疼”的问题,无奈是对病情不太了解,治疗对医生单方透明;心疼是可能额外花了不少钱,毕竟存点钱不容易。自从欧洲学者前些年提出“过度医疗”的话题后,很快在全球引起共鸣。

过度治疗通俗理解就是不该吃的药吃了,不该做的检查做了,不该用的方案用了。即使治好了病,患者也花了很多不该花的钱;或者病情虽然得到控制,但身体也差不多垮了。

现代的过度治疗有不少表现形式,比如,用药上以抗生素和止痛药多见,在检查上以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多见,在治疗上以肿瘤筛查和放化疗多见。

其实,不止现代医学,中医药治疗也有一些过度治疗的现象。今年4月份国家医保局所属媒体账号,就批评了“同一病位同时用几种中医诊疗方法”、“同时在患者身上使用功能相似的几个康复项目”、“患者已达到出院指征但延长住院时间”等问题。

临床上,中医“过度治疗”有哪些表现?这里列举4种,看看你遇到过没有。

一、小题大做,尤其多见于“治未病”领域

治未病是近些年受到重视的中医词汇,它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即预防疾病发生,或确诊患病后防止恶化,方法有针灸、推拿、膏方、食补、穴位敷贴等,是中医魅力的重要展现。

但治未病在不少地方变味了,成为过度治疗的重灾区。比如,把壮阳、滋阴、养颜、长寿、补益类中药方剂摆到不正确的位置,各种保健品鱼龙混杂,老年人是主要消费群体。

原本老人家吃得好睡得香,结果吃了“治未病”、“延年益寿”的药物后,反而出现虚胖、血压异常、胸闷、腹胀、大便不利、内热火炽等问题,破坏了身体阴阳平衡,反而坏事了。

二、小病大治,或是很多人遇到过的问题

现代人说到中医,除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就是吃中成药,喝中药汤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中医治病的先后顺序,是在四诊合参基础上,先用针灸,最后才用中药调理。针灸如果“得气”,见效很快。使用中药虽然也有“覆杯即愈、效如桴鼓”的功效,但很多药材是猛药,药性畯猛,冲墙倒壁,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

尤其对于老年病人,久病体虚的患者,身体器官功能退化,以气血虚、身体弱、病程长为主,治疗不可大收大放,大刀阔斧,如调理脾胃虚损腹部胀满之症,不宜长期使用木香、枳实、厚朴等通气药,又如调理热毒病症时,不宜大量使用清热解毒中药。

三、小伤大养,在中医康复领域并不少见

无论是医院的康复科,还是卫生院的理疗室、中医馆的康养所,康复都是疗伤祛病的得力助手,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病痛,缩短了病程。

但有的康复治疗慢慢变味了,成为中医“过度治疗”的高发区域,常见的有:同一个伤痛位置,同时用好几种中医诊疗办法,如电针和普针一起使用;有的偏瘫患者使用好几种功能高度相近的康复训练,实际上一种就可以了;不管有没有适应症,康复患者一律使用超声波、中低频等治疗。

小伤大养对患者而言,康复时间上没有太大变化,但费用大大增加了。

四、小症大方,是长期存在的过度治疗顽症

小症大方,就是针对一些轻症病人,动不动开二三十味中药的内服大药方,或者一周以内就可缓解和恢复的病症,开出好几周的中药。

有的中医术业不够专精,辨证不准确,喜欢面面俱到,或忽视用药因人而异,没有做到剂量递增原则,当主证和兼证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就容易开出大方剂。

中药调理讲究“简、便、廉、验”,古训是“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大夫该杀”。针对小病症频繁开大药方的中医,不是好中医。

另外,有的中医治病喜欢用贵药,或搭配一些无关痛痒的中成药,这些中成药价格不便宜,也是过度治疗的体现。

近些年一些寻常的中药材、中成药,炒作到不合理的价格,比原来贵了几十倍,甚至上千元一粒,也是为过度治疗助威,这些现象都要整治。

总之,中药临床小题大做、小病大治、小伤大养、小症大方等表现,都是过度治疗的体现,既害了中医名声,也损害了患者利益,需要引起重视和纠治。

1 阅读:213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