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多久能见效?中医说出4大原则,3种情况,8个证型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6-20 11:04:57

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医疗技术、医药能够被医患接受,疗效是很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疗效就是医术的“试金石”。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对疗效历来高度关注。

中医对疗效的认识,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也就是三剂之内就要病愈的意思。证明中医药治疗,只要对症,祛病快,见效快,恢复快。

中药治疗有4个原则:

1、从病种看,急来骤去,慢病慢调。

2、从病症看,阳证快,阴证慢。

3、从速度看,快的讲究“覆杯即愈,效如桴鼓”。

4、从病位看,在太阳、阳明,较快见效,在少阳、太阴,一周内可见效,在少阴、厥阴,调理就慢得多。

在以往,中药治疗有内服、外敷两大形式,药物有汤、丸、剂、膏、贴等类型,用药目的有防病、养生、治疗等动机。中药的疗效是一个大课题,中医从“内服汤药,治病防病”的角度浅析一下。

一、服用汤药防病治病,多久才见效?

1、从预防角度看,如果是冬春之交、秋冬之交等流行病、瘟疫高发时,用中草药组方熬汤汁,一般连喝3至5天就可初步筑起防线;如果是病情初期,症状较轻,要连喝十日以上。

喝中草药防病的习惯,目前在云南、岭南、福建、江浙等地还比较多见,最典型的就是端午节“防五毒”习俗。

2、从养生保健延寿角度看,一般是用药食两用的药材,多见于补气、补血、补精,或气血双补,强筋壮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比较热衷。养生用中药通常结合药膳进行,应时应季为主,每周1—2次,久久为功,没有具体时间限制。

3、从治病来看,有两大维度:

一是因人而异,如果是婴幼儿,属纯阳之体,病来得急,去得也快,对症时1剂就见效,三剂内即愈;青壮年用药,一般3—5天恢复;老年人大多有基础慢病,通常要按疗程服药,每个疗程十天半个月,连续三个疗程。

老人用中药既要坚持按疗程吃,也要注意吃5天停两天,或吃一周停三天,中医还要根据病情表现,适时对药方进行增减化裁,并不是一副药一成不变吃到底。

二是因症而异:

如果是急症,1—2天即可治标,见效,但缓症要从长计议,时间一两个月至半年左右。要分清主证兼证,但如果用药有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组合,不可久服,中病即止,防止伤阳伤正、损胃气肾气。

如果是实证,用泻法、攻法为主,多是畯猛之药,见效较快,一周内即可;虚证则分清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类型,或虚证夹杂时哪个为主,调理时间较长,最少半个月以上,但不宜超3个月,贯彻的思路是:虚者补不足,实者泻有余。

如果是表证,像感冒症状,见效很快,2—3剂即愈;如果是里证,不是病体较虚就是病程较长,入里化热,用药时间会延长很多,关键是祛病后还要调补身体,防止被病情趁虚而入。

二、中药调理常见的一些病症用药周期探讨

为什么要强调用药周期?因为中药归根结底也是药,是药三分毒,不可久服,大部分要求是中病即止。即使养生保健,也断没有每天都吃的道理,那些治疗表证、急证、实证,仍要服药十天半月以上,而且药方药量超过18味,甚至高达30味以上的,应当小心被骗。

在辨证、用药、煎煮、服药、贴合体质等前提下,常见疾病的见效一般有这些:

1、普通感冒发热,12小时内见效,大部分能缓解,小孩的退烧快的甚至2小时以内。

2、呼吸道炎症引起咳喘,12小时内缓解,48小时内消除,后续需3—5天调理脾肺胃等脏器。

3、血压不稳,喝中药1—3剂可降至正常水平,但需长期控制,引起血压异常的痰阻因素消除,要半年以上。

4、情志类病症,急发的3—5天见效,如果引起眩晕、胸闷等问题,要半个月调理。

5、中风痰迷急证,辨证非常关键,热闭和寒闭用药各不相同,快的1—2剂病人可逐步恢复神志,但后续调理恢复时间比较长。

6、腹泻便秘,单单是实证,用攻下药,覆杯即见效,非常迅速,后续调理要1周左右。

7、出血止血,多是内外两头用药,通常1剂可止血,但如果失血过多,瘀血过重,除了要多个药材配合调理外,后续恢复至少一个月以上。

8、中老年人常见的痛症,分为气分和血分两大类型,气分类见效5—10天,血分类要30天以上。

总的看,中医调理常见病,辨证和用药准确前提下,外感病、发烧、肠实便秘症最快,半天内甚至能基本治愈;咳喘、失眠、炎症、痛症等次之,半个月内起效;慢病通常久一些,一个月内才起效,调理周期更长。

三、喝下中药后,如何知道是不是对症?怎么判断?

中医有一个词叫“暝眩反应”,最早见于《尚书》,张仲景在《伤寒论》有论述,如“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或者“复与柴胡汤,热汗出而解”,等等。

暝眩反应现代叫“玄冥反应”,即“病情好转”的意思。服药后如果打寒战、出大汗,或气冲头顶、两耳有气,或喉头一松,肠胃一松,等等,都是药气与病邪相斗后胜出的表现,一旦正气压住邪气,病情就退去了。

玄冥反应多见于头晕、头痛、呕吐、脸红、冒虚汗、排气多、口干舌燥、全身乏力、皮肤瘙痒、轻微鼻头不适、轻微流鼻血、腹泻、肠鸣、尿多等,但注意是“一过性”的,不会反复出现。

如果上述反应多次出现,伴有大便不正常、小便深黄、眼睛黄染、腹部闷痛等,不是病情好转了,有可能是引起内脏受损,要及时就诊。

总之,喝中药见效的问题,有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但前提是辨证准,主证抓住了,用药准,患者遵医嘱用药,中药同样能帮助患者祛病解困。

8 阅读:956
评论列表
  • 2024-06-24 21:38

    感冒发烧这类表症,只要辩证准确用药精准,基本喝一次就瘥。

  • 2024-06-24 22:44

    暝眩反应是一过性的,一过性的时间有人是几天,有人是几周,有没有可能是几个月的?这怎么把握?

    用户47xxx06 回复:
    大概是一次性,曾咳嗽几天,然后一场大吐,旁人都在想是不是吃错了,实际吐完转小咳,慢慢就转好了
  • 2024-06-27 15:41

    西医治得好的,千万不要找中医;西医治不好的,必须找中医。

  •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迷信西医的为什么只能拖着病痛折磨口嗨
    哈 你這天天吃着回龙汤的也就這样啦 也是把粪叫回龙汤还吃的香也就你这变tai啦
    迷信西医的为什么只能拖着病痛折磨口嗨 回复:
    你拖着病体折磨口嗨,我喜欢
  • 2024-06-24 22:40

    说的都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多服了几个月甚至以上,都看不到效果

    用户32xxx59 回复:
    这是有的中医辨症不准,配药不准导致的,辨证的准配的准一般就没问题,药到病除。就像失眠是由很多器官引起的,心肝血虚,心肾不阴,心脾虚,心火亢盛,都是失眠,这四种失眠的情况各有相同,各有不同。辩不准肯定就没效果
  • 2024-06-27 13:34

    中医就是让这帮人搞坏了。一天吹牛逼。一个寒湿加湿热你三副药试试。三百付看效果是百分之几十

  • 2024-06-25 01:48

    看中医没有一个好中医都是庸医有没医德都在搞钱去外面小诊所一个药少的四五十贵的一二百一付药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