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胖吗?两个简单、科学的指标,轻松判断

张恒柏 2024-03-25 05:08:09

很高兴与您在这里相遇。

我是张较瘦,一名医学硕士,同是也是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IEHRI认证运动处方师。

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助到您和您身边的人。

肥胖是一种病

中国人的肥胖问题确实已经很严重了。2015年,由原国家卫计委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出版发行,书中指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已达30.1%,肥胖率11.9%。

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在成人中,将近一半的人(42%)体重超标,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肥胖。

肥胖是什么?肥胖是一种病。72年前,也就是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把肥胖列入疾病名单,认为它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学名叫肥胖症。

肥胖症,或者肥胖、胖,它的特征就是: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体重超常。

在医学本科教材--第9版《内科学》中,肥胖症被放在了第七篇--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中。同在这一篇、大家经常听说的疾病还有,比如,糖尿病、甲亢、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等。

提到疾病,要立马想到两点:一是,它是对健康有损害的,会影响我们的身心,甚至缩短寿命;二是,它要有严格、明确的诊断标准,不能随便给人下结论,说他胖或者不胖。

肥胖的危害有很多,这里不展开给大家讲述,简单罗列一些给大家看看。

肥胖的人,容易气急气短、体力活动能力下降;

肥胖的人,关节痛、肌肉酸痛;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脂肪肝、血压高、

血糖高甚至糖尿病;

肥胖的人,出现自卑、抑郁;

肥胖的人,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高。

--第九版《内科学》

肥胖的判断标准

只看体重,是最不靠谱的肥胖判断标准。肥胖的本质是身体里脂肪组织增多,包括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和(或)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脂肪细胞数目增多的肥胖,比较难减)。脂肪增多,会导致体重增加。似乎用体重来判断是不是肥胖是很合理的一件事。

但是,只看体重,就忽略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比如,200斤的潘长江,一定胖成球形。但是200斤的姚明,甚至还会让人觉得有点瘦弱。

2003年3月,由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编写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 (试用) 》 ,在调查了21个省、市、地区共24万人的相关数据以后,提出了我国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

指南中提到的用以判断是否肥胖的指标有两个:体重指数和腰围。

①体重指数(body mass iindex,BMI)要想知道自己的BMI,需要知道自己的体重和身高。BMI(Kg/m²)=体重(Kg)÷[ 身高 (m)]²。

举个例子,体重68公斤,身高1米76,BMI就是 68÷1.76²=21.95 Kg/m²。

正常的BMI值是18.5~23.9Kg/m²。

BMI<18.5,是体重过低。

BMI24.0~27.9,是超重。

BMI≥28,就是肥胖了。

但是,BMI这个指标有两个bug(漏洞)。

一是,不适用于肌肉发达的人,比如健美运动员。很容易理解,因为虽然这类人体重比同身高的人高很多,但是体重的增加是因为肌肉的增多。而肥胖是脂肪增加。

二是,BMI不能反应脂肪在身体的分布情况。同样的脂肪量,如果是主要分布在腰腹部(所谓的中心性肥胖,也叫苹果型身材),那肥胖的危害会更严重(相比较于脂肪集中在臀部、大腿部,或者叫梨形身材)。所以,通常BMI还要结合接下来的指标。

②腰围 测量的方法是,双脚开立30-40厘米(25-30厘米,九版《内科学》),测量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不懂解剖的话,很难确定这个点。

通常,这个点就是腰部最细的地方。

对于腰围特别大的人来说,应该测量腰部最突出的位置。

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就是中心性肥胖。

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时候,最好同时看这两个指标。

最差的情况就是,BMI、腰围同时达到肥胖的标准。

最让人忽略的一种情况是,BMI正常,但是腹围超标,也就是腹型肥胖。这种情况的肥胖还有个一名字叫做隐型肥胖。

以上,是指南中推荐的指标,也是医学上最常用的指标之二。

现在赶紧行动,测测自己的BMI和腰围吧。

如果达到肥胖,一定要减脂;如果BMI、腰围正常,但是想追求好的身材、体型,要合理减脂,让BMI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近几年,随着生物电阻抗技术的普及。利用提体成分分析仪或者体脂称来测量体脂率(身体脂肪的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进而评估脂肪的含量及监测减脂效果,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是,目前医学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体脂率来诊断肥胖。这里也不展开讲。

如果大家想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欢迎大家留言。会在下一篇内容中给大家介绍。

如果你觉得本文不错,欢迎 转发、点赞、评论!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15): 第1-5页.

[2]. 葛均波, 徐永健与王辰, 内科学.第 第9版 版. 2018,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营养学报, 2004(01): 第1-4页.

0 阅读:0

张恒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