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蛋白质,高蛋白饮食或促进心血管疾病,真是如此吗?来听分析

王献勇说养护 2024-03-21 15:21:28

“什么?蛋白质摄入过多可能会引起心血管疾病?这也太荒唐了吧!”

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营养饮食的重视,高蛋白质的摄入也就愈发显得重要。可是,今年2月份一项研究数据的发布,却刷新了人们对高蛋白饮食的认知,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高蛋白饮食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发心血管疾病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我们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无论是对于维护肌肉、骨骼,还是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都非常重视蛋白质的摄入。但是,今年2月份美国匹兹堡大学科研人员在《自然》杂志发布的数据研究,却令人瞠目结舌。

报告显示,长时间的高蛋白摄入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且,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分别进行了人体和动物实验。

研究人员召集了14名,体重超标的志愿者参与了此次实验。让他们在12小时未用餐的状态下,进行了低蛋白(10%)饮食和高蛋白(50%)饮食两次数据分析。

通过餐前餐后的血样的对比发现,当人体摄入的蛋白质总数超过总量的22%时,诱发动脉粥浆硬化。

同样,对实验鼠也进行了高蛋白(46%)和低蛋白饮食(14%)的对照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高蛋白饮食小鼠出现周洋动脉硬化的情况是低蛋白饮食鼠的2-3倍。

无论是在人体实验还是在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均得出高蛋白饮食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的几率。但是这追根究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换句话说,高蛋白饮食为什么会加剧斑块的出现以及造成斑块不稳定呢?

其实,我们可以将斑块看成血管中的垃圾堆,里面堆满了油腻的脂肪、顽固的胆固醇以及已经死亡的细胞,这些就像不请自来的客人,赖在血管中不肯走。

但是,我们体内的巨噬细胞在监测到血管中存在大量的脂质沉积时,就会聚集到此处来吞噬掉这类有害物质。然而,当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巨噬细胞会发生死亡,而死亡后又会被脂质物质所吞并,增大斑块的体积。

而长期的高蛋白饮食会导致吞噬细胞中的mTOR的蛋白质信号异常,使其原本发布清洁指令的信号转变为细胞生长信号,造成大量巨噬细胞死亡,加剧了斑块的体积,进而增加了斑块的不稳定性。

也就是说,减少高蛋白的摄入,可以阻止吞噬细胞内mTOR的蛋白质信号被干扰,进而阻止细胞的死亡。细胞死亡少了,斑块体积小了,其稳定性就大大增加了。

事实上,蛋白质摄入量过多不仅是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身体其他器官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蛋白质摄入过量,你的身体或正在承受这些致命隐患

1、肾脏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滤过血液,和代谢废物和水分。

可是,当我们长期摄入高蛋白食物后,体内会产生大量的氮代谢(尿酸、尿素、胆固醇等),这些都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后,排出体外。

进而,长时间过量蛋白摄入会很大程度增加肾脏的工作量,造成肾脏过滤代谢负担。尤其是对于已经出现肾脏损伤的慢性疾病患者来说,长期摄入高蛋白会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2、骨骼

可能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高蛋白质的摄入是可以维护骨骼健康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在体内代谢后会产生硫酸、尿酸等一系列酸性物质,为了平衡体内的酸碱程度,人体会释放骨骼中的钙以及其他元素来中和这些酸性物质。

而我们都知道钙元素是骨骼的“支撑者”,长期钙流失会造成骨密度下降,诱发骨质疏松,大大增加了骨折出现的几率。

3、肠道

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其消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如果长时间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就可能造成肠道消化负担。并且,上面我们就提到过蛋白质代谢后会产生酸性物质,这可能会影响肠道内PH值,破坏环境平衡,影响其微生物群落的正常构成。

4、慢性炎症

蛋白质在代谢后会产生多种分解的产物,其中就包括自由基。

自由基的出现会攻击我们身体细胞膜中的脂质物质,从而诱发氧化链反应,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而这种破坏就极有可能会引起炎症因子的出现,诱发炎症反应。

并且,自由基所引起的细胞、组织损伤,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修复的。换句话说,自由基所诱发的炎症反应是有长期存在的可能。

或许很多人看到这里,都开始思考以后是否还能进食当蛋白质食物。

请大家注意,我们上文中所说的都是长时间、过量摄入高蛋白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而蛋白质又是我们我们身体所必需的物质,我们还是需要适量、正常摄取。

如何才能避免蛋白质补充过量呢?可从这几点做出努力

1、控制蛋白质摄入总量

根据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最新建议,18岁以上的成年女性每人每天应摄入55g蛋白质; 18岁以上的男性每人每天应摄入65g蛋白质。

对于未成年儿童或有较大运动量在群体来说,建议补充前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营养咨询,详尽了解身体的需求。

2、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

优质蛋白中所含有的多是身体必需的氨基酸物质,这也就说明身体可以更好更有效率地利用这些,帮助组织修复,减少身体的代谢负担。

并且,选择优质蛋白也避免了通过其他蛋白疯狂补充的场景出现。

那么,我们生活中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属于优质蛋白来源呢?鸡蛋、鸡肉、豆制品、牛奶、牛羊肉......都是不错的选择。

3、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监测到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组成、肾、肝功能测试、营养素平衡以及血压、血糖等相关的指标。就拿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组成来说,血液检查可以较好的评估血浆中的蛋白质以及其他血浆细胞,进而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摄入过量的情况。

医生会根据体检情况提供饮食建议,帮助我们进行及时的调整。

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得知,长期、过量的高蛋白饮食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好处,还可能给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甚至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所以,以后我们生活中要“戒掉”高蛋白饮食的习惯,学会根据自身具体需求,合理摄入。

文献来源:

[1]《过多摄入蛋白质危害肾脏》,何娅妮;夏冰冰;邹争春;林利容,2018-04-03

[2] 《高蛋白食品对体育运动员骨密度的影响分析》,李文峰;张志坚;薛斌;刘景龙,2024-01-15

0 阅读:19

王献勇说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