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现脑供血不足怎么办?服用5种药物,积极改善大脑循环

经纬谈健康 2024-04-27 17:30:37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大脑供血减少所导致的疾病,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疼、健忘等,并且与老年痴呆、脑梗死、帕金森等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相关,因此早发现、早防治是关键。

50多岁陈阿姨是一名退休职工,平时身体状况很好,而且喜欢外出活动和体育锻炼。最近1个多月,陈阿姨老是发作头晕,虽然每次时间不长,但是一发作就感觉天旋地转,好像要随时晕倒,刚开始陈阿姨以为是颈椎病发了,所以没有太在意。但是有一天起夜的时候,陈阿姨感觉自己眼前一黑,就摔倒在厕所,家里人发现后连忙将其送到医院。

医生第一时间为陈阿姨完善了颅脑ct,结果发现其虽然有轻度的脑梗死,但都是陈旧性的,而颅脑血管造影发现陈阿姨的大脑血供有明显减弱,而陈阿姨频繁的头晕、头昏都是因为大脑供血不足在作怪,于是医生根据陈阿姨的情况开具了相关药物,通过规律口服改善循环的药物后,陈阿姨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头晕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

一、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特点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其作为生命中控制所有的生命运动,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根据统计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其消耗的氧气达到全身的23%,因此必须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这也是为什么大脑血管极为丰富的重要原因。

脑供血不足的定义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狭窄和血流量减少,导致大脑因低血流量而引起全脑或区域性代谢障碍,进而引发波动性的脑功能障碍。脑供血不足是临床最常见的中枢系统疾病之一,特别是好发于中老人,根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脑供血不足患者的比例高达近30%,严重威胁中老人的生命健康。

在临床上,脑供血不足是一个经常被误诊或者忽视的疾病,这是因为在其早期阶段临床症状并不十分明显,许多患者仅仅表现为短暂的头晕、头昏、失眠等,对于日常生活影响并不大。但随着脑部血管狭窄的逐渐加重,患者会逐渐出现严重的大脑功能障碍,诱发血管性痴呆、帕金森、脑萎缩等慢性中枢系统疾病,有时甚至突发急性狭窄导致脑梗死,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昏迷。因此针对脑供血不足而言,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二、脑供血不足的病理机制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研究表明其可能与血管弹性、供血状态、血流变状态等多种原因相关。

1、血管弹性减弱

动脉是人体主要的供血系统,而给大脑供血的血管主要有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这两套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到大脑供血是否正常,而中老年人的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并且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影响下,导致动脉血管的弹性变差,并且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大脑供血减少,诱发脑供血不足。

2、心脏泵血减弱

人体所有的血供源头都是心脏的泵血,而老年人因为多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等,这些心血管疾病会直接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从源头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3、血压波动

研究表明只有在收缩压维持在80-160mmHg时,才能保证大脑血流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而当收缩压小于80mmHg或者大于160mmHg时都会导致大脑供血减少,诱发脑供血不足,而中老年人多有异常的血压波动,如高血压、低血压等,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就会导致大脑供血减少。

4、血液流变异常

患有冠心病、脑梗死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疾病的人群体内往往存在血液流变异常,其具体表现为血液的粘滞度异常增高,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凝血物质含量较高,不仅严重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而且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等严重疾病。

5、营养不良

中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统的逐渐退化,其消化和吸收功能逐渐减弱,再加上部分老年人喜欢素食,对于必须的蛋白质、铁、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进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也会影响血液的载氧量,导致大脑供氧不足。

三、科学服用5种药物,积极防治脑供血不足

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脑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则,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临床常用以下5种药物来改善大脑供血,保护大脑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自己的用药方案,并且规律服用。

1、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是临床常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的药物之一,其本质是一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钙离子流入,快速缓解血管的痉挛状态,改善血管供血,并且对于头面部血管作用尤为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氟桂利嗪可能导致腹痛、胃痛、恶心等胃肠道不适;其次,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肢体震颤、行走不稳等中枢系统不良反应;第三,极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异常;最后,极少数患者 对于氟桂利嗪过敏,容易诱发皮疹、哮喘、水肿等过敏反应。

2、胞磷胆碱

胞磷胆碱的本质是一种保护大脑细胞的药物,其不仅仅可以促进大脑细胞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维持大脑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同时对于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异常具有一定作用,临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萎缩等多种缺血性脑供血病。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用胞磷胆碱后会出现失眠、兴奋等中枢神经功能异常;其次,患有癫痫的患者禁用,因为胞磷胆碱有诱发癫痫的可能性;最后,极少数患者服用胞磷胆碱后会出现肝酶异常增高,多无需处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3、银杏叶提取物

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种从中药银杏中提取的复合型化学药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扩张头面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脂、抗氧化应激等多重作用,是临床上治疗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耳鸣、耳聋等疾病的常用药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在用药时出现胃痛、反酸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而且由于银杏叶提取物的成分较为复杂,因此有极少数患者会对药物中的成分过敏,这类患者禁用。

4、甲磺酸倍他司汀

甲磺酸倍他司汀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脑病的常用药之一,其对于急性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耳石症等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可以快速扩张大脑动脉,增加大脑供血,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改善血液流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胃出血病史的患者慎用,因为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其次,对本药物过敏的患者慎用。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抗血小板聚集药是临床治疗脑供血不足基本药物,常用的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并且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对于防治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药物对于胃肠道黏膜都有一定刺激,其中阿司匹林最为常见,这会诱发患者出现胃痛、胃胀、胃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胃肠道溃疡、胃肠道穿孔、胃肠道出血等疾病的患者慎用;其次,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皮下青紫、牙龈出血等表现,因此长期服用必须监测凝血功能,发现异常立刻停药。

四、总结

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治脑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则,科学服用药物,积极改善大脑供血状态,保护大脑结构和功能是关键,临床常用氟桂利嗪、胞磷胆碱、银杏叶提取物等都是临床上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常用药,但一定要注意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建议有需要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其次,服用药物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生活习惯是减轻脑供血不足的重要措施,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作息习惯、饮食结构等方法来改善血管状态,从根本上防治脑供血不足。



0 阅读:1

经纬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