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如何有效缓解疼痛?医生告诉答案

经纬谈健康 2024-06-25 06:19:00

原发性痛经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在月经开始前或开始时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多见于年轻女性,少数女性可能在绝经前长期存在,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发现原发性痛经后要积极治疗,减轻女性痛苦。

20多岁的王女士是一名刚刚硕士毕业的IT工作者,平时身体状况还可以,但有一个老毛病:在月经的前后几天会出现明显的痛经,严重时甚至完全无法工作。她平时只是吃点止痛药,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上个月,王女士的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全体员工都在严重加班,王女士也是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自上个月20号开始,她就开始出现腹痛不适。她知道自己的这个老毛病,于是又吃了点止痛药应付,没想到药效比较差,于是她擅自增加了服用剂量,结果没过几天,她就出现了严重的胃痛、反酸、呕吐等症状,而且呕吐物中伴有少量血液,同事连忙将其送至附近医院。

经过医院检查,发现她的症状是由于服用过多的止痛药导致的急性胃溃疡。于是医院立即将其收治入院,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很快王女士的症状好转。医生询问她为什么要吃这么多止痛药,王女士告诉医生她痛经的老毛病。医生听后解释道,原发性痛经的确是一种非常难解决的疑难病,针对这种疾病,仅仅在发作时吃止痛药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其未发作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医生根据王女士的症状和生活状态制定了一份治疗计划,经过科学治疗后,王女士痛经的频率和程度都有明显减轻,她吃止痛药的次数也减少了。

一、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原发性痛经是中青年女性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有50%到90%的育龄女性经历过痛经,其中10%到20%的女性症状严重到需要医疗干预。虽然大多数女性在随着年龄增长和生育后疼痛会有所缓解,但对于正在经历痛经的女性而言,这种健康问题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并且长期的疼痛和不适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发现痛经后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原发性痛经的发作机制非常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其容易反复发作的原因,现有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的发作与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异常等多个因素相关,具体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

前列腺素是人体中重要的炎症因子,其可以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导致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收缩。原发性痛经的患者由于子宫内膜的脱落,导致大量的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这种炎症因子会引起子宫发生持续性收缩,进而导致子宫内膜的血流减少,诱发局部组织发生缺氧和疼痛。

2、炎性介质刺激

月经期间,人体内除前列腺素外,其他炎性介质的生成也明显增多,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性介质介质可以直接刺激痛觉神经,增加痛觉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加剧疼痛反应。

3、激素水平的变化

雌激素和孕激素在月经周期中的分泌水平会出现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这种剧烈的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前列腺素的分泌明显增多,进而导致子宫剧烈收缩,诱发严重疼痛。

二、科学服用5种药物,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原发性痛经是无法彻底根除的,因此临床上针对本病还是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中尽量缓解病人的痛苦是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因此临床上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来在针对本病,其中这几种药物最为常用。

1、布洛芬

布洛芬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痛经患者疼痛程度,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布洛芬可以有减少痛经患者的疼痛时间,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用布洛芬后可以引起胃肠不适、恶心、胃灼热等多种不良反应;其次,极少数患者对于布洛芬过敏,这会导致患者出现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其次,长期口服布洛芬可以导致胃溃疡、胃穿孔等多种炎症不良反应。

2、双氯芬酸钠

双氯芬酸钠也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其可以有效抑制环氧合酶酶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缓解平滑肌和血管的痉挛,临床研究表明其可以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相较于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的特异性作用较弱,这就导致其更容易对于胃肠道产生刺激,导致胃壁细胞分泌的前列腺素减少,影响其对于胃酸的防御作用,因此长期口服更容易诱发胃溃疡、胃出血等不良后果;其次,极少数患者服用双氯芬酸钠后会出现肝酶异常升高、肌酐异常升高等肝肾功能损伤表现。

3、尼卡地平

尼卡地平是一种降压药,其本质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心肌和平滑肌细胞,从而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临床上研究表明部分痛经患者通过服用尼卡地平后可以有效解除子宫持续性痉挛,改善子宫供血,缓解经期疼痛,特别是对于疼痛程度剧烈的患者效果较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禁用;其次,服用期间可能出现头痛、面部潮红、心动过速、低血压和胃肠不适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最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4、维生素E

维生素E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对保护细胞膜脂质免受氧化损伤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维生素E可以有效减少痛经患者体内花生四烯酸的水平,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效减少其对于子宫平滑肌的刺激,减轻子宫痉挛和收缩,有效缓解疼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补充维生素E可以引起胃肠不适,如胃痛、反酸、恶心等;其次,大剂量的维生素E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饭月,如头痛、视力模糊和疲劳等;最后,极少数患对于大剂量的维生素E过量。

5、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是一种激素类药物,通常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来抑制排卵和减少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生成,从而达到缓解痛经。临床研究表明服用避孕药的患者,其痛经的次数和程度都有明显的缓解,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未成人、或有生育需求的患者禁用;其次,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严重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第三,极少数患者服用避孕药后会出现严重的体重增加、乳房胀痛的等不良反应;最后,有研究表明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加大诱发血栓、心血管事件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原发性痛经患者长期口服止痛药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口服止痛药是大多数痛经患者的选择,每到痛经的时候来上几片,的确可以有效缓解疼痛,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导致许多患者过度依赖止痛药,而不重视痛经前后的防治,这导致其长期大剂量口服止痛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其中这几种最为常见。

1、诱发胃肠道损伤

临床上大多数的止痛药都是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缓解疼痛和炎症,但是前列腺素不仅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在保护胃肠道黏膜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进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增加胃酸分泌,减少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从而导致胃肠道损伤,这就是为什么长期口服止痛药的患者多伴有胃炎、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的原因,严重时甚至诱发胃肠道穿孔。

2、导致严重耐药

许多痛经患者发现随着吃药次数的增多,原本有效的止痛药也变得不那么有效了,需要不断地加大剂量才行,这是因为长期大剂量口服止痛药会导致机体对其产生耐药性,进而导致其抗炎、镇痛等作用减弱,这就导致患者对其产生依赖性,需要不断的追加药量,进而导致诱发胃肠道溃疡、胃肠道穿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增加。

3、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

非甾体类消炎药可以减少前列腺素I2的合成,然而前列腺素I2具有抗血栓、扩张血管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会导致前列腺素I2的生成持续减少,进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管收缩,这些都是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4、诱发肝肾损伤

大部分的非甾体类消炎药是通过肝脏代谢,部分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肝毒性, 并且代谢废物需要通过肾脏进行排泄,因此大剂量、长期口服止痛药可以诱发肝肾功能损伤,导致肝酶、肌酐等指标异常升高。

综上所述,止痛药只是防治原发性痛经的一部分,只能短期服用,想要摆脱对于止痛药的依赖,必须重视痛经前后的防治措施。

四、除了吃药外,还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

药物治疗只是缓解痛经的一部分,除了药物,痛经患者必须重视对痛经的预防措施,减少痛经的发作,缓解痛经的程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防治痛经。

1、调整生活方式

痛经患者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于缓解痛经症状有积极作用。

2、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可以减轻月经期间的情绪波动和压力,提升整体健康状态,建议痛经的患者在月经期间可以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和游泳等。

3、热敷

在痛经期间,将热水袋放在下腹部,每次持续15-20分钟,重复几次,通过温热的作用,增加局部血流量,放松子宫肌肉,减少肌肉痉挛和疼痛。

4、饮食调整

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缓解痛经,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摄入,如鱼类、坚果和种子、橄榄油和绿色蔬菜等,同时避免高糖和高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6、维生素E、镁和锌等。

5、针灸和按摩

针灸和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释放内啡肽和其他止痛化学物质,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这些疗法对于缓解痛经具有一定作用。

五、总结

目前尚无彻底根除原发性痛经的方法,临床上针对这类患者还是以止痛为主,同时配合多种非药物疗法,如饮食调节、运动、热敷、针灸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原发性痛经的发作次数和发作程度,帮助患者摆脱对于止痛药的依赖,建议有需要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防治。

0 阅读:7

经纬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