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过去当纵队司令,时隔1年有望再度担任,却当了副职,后又调离

从阳化石 2024-06-27 12:58:51

1948年8月,上级将辽南军区司令员曾克林,调任东野7纵担任副司令员。

单从职务上来看,从纵队级正职改为副职,实际上这不是曾克林第一遇到职务降低调整,在南满军区成立时,他曾经担任副司令员,南满军区曾下辖3纵、4纵以及几个军分区、独立师等。

从当时职务来说,他职务在肖华、程世才之后。因军区领导班子调整,陈云、肖劲光担任军区政委、司令,肖华、程世才改为副政委、副司令,而曾克林改为3纵司令员,后调离到辽南军区任司令。

有人不解,担任3纵司令好好的,怎么就调二线了呢?

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面来印证原因。

1947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结束,部队经过短暂休整后,开始发起大兵团作战,如夏季攻势。既然是主动出击,面临的打运动战,攻坚战等大兵团协同作战的情况。当时下辖1纵、2纵、3纵、4纵、6纵,以及辽吉纵队。

上级先把1纵司令万毅给换下,让李天佑上。他擅长打攻坚战,硬仗、恶仗。而且从苏联留学回来,懂得大兵团理论。1纵本身非常能打,不过万毅缺乏这方面经验。

夏季攻势后,上级对于3纵、4纵司令调整。4纵司令胡奇才能打仗,身体不好,总不能战事吃紧时缺位吧,考虑身体情况换成吴克华。说起3纵曾克林。虽然从1946年10月成为3纵司令,部队打了4次保卫临近作战,可部下说他并没有实际指挥。一保时,各师各自为战,二保、三保肖劲光直接指挥,四保是韩先楚指挥。

夏季攻势时,三纵、4纵打梅河口战斗。不过这场战斗,是由4纵副司令韩先楚率领一个师发起的,3纵7师、9师加入战斗。

当时,梅河口驻扎敌184师,是二茬部队。因为184师曾经在鞍海战役中被韩先楚歼灭一部,师部起义,一个团撤逃。也就是这个团再次组建184师。梅河口是交通枢纽。韩先楚指挥10师和炮兵团,一对一将其歼灭。3纵7师、8师、9师负责打附近之敌,以及阻击增援。后来调3纵队第7、第9师各1个团投入战斗,会同第10师从南、东、东北3个方向一举突入守军核心阵地,全歼守军。

尽管梅河口战役3纵3各师都调动起来,实际上是韩先楚才是主角。

当秋季攻势开始后,或许本着能打能上的原则,将几个纵队主将调整,他因此也离开平调到后方。

时隔1年,上级之所以将他从二线调过来担任纵队副司令,考虑到纵队领导班子需要加强。

7纵司令员邓华,政委吴富善,副司令贺晋年。但在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贺晋年就调任新组建11纵司令,因此7纵缺副司令。而邓华当时的身体不是很好,冬季攻势时,他就没有参加,在哈尔滨休养,作战方面由贺晋年与参谋长共同指挥,打了四战四平等。

冬季攻势结束后,部队进入休整状态,几个月里没有大规模战事,因此7纵也没有配副司令。直到8月上级准备对长春发起攻势时,调曾克林到7纵担任副司令。

在他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录的。上级找他谈话,原本让他接替邓华担任司令,而邓华即将到新成立的兵团担任司令,该兵团由7纵、8纵组成。目前只是这样安排,还没有计划实施,因此让他先到纵队担任副司令,等兵团组建后,他就被提拔为纵队司令。

或许有人说,兵团不是在1949年才开始组建吗,怎么在1948年8月就有了。实际上当时东北野战军已经有两个兵团,分别时由肖劲光指挥的辽东军区司令部改编而来的1兵团,程子华领导的冀察热辽军区改编而来的2兵团。

至于有没有要成立第三兵团,不得而知,也就在曾克林的回忆录有记载。或许因为此计划搁置,也没有被记载吧。曾克林协助邓华打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按说1949年,邓华被调任15兵团司令后,44军应该由他担任军长,但此时曾克林已经不在44军了。

单从资历来说,曾克林当过主力纵队司令,再次回归主力部队当军事主官,也没有问题。可上级在平津战役结束后,调他当战车师长。当时的邓华还是纵队司令,南下时改为军长,抵达江西时,上级下达邓华为15兵团司令的任命,而此时44军军长、副军长先后调离,上级调方强担任军长。

说起方强,在解放战争之初,担任过合江军区司令,政委。1947年从二线调任前线,上级准备调他担任1纵副司令,先历练一下,然后再独当一面,他选择到独立师当师长。一干就是2年。如今从资历来说,也是符合要求的,从10纵副司令调任44军军长。

0 阅读:65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