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从谂被称为“赵州古佛”,为何总有“婆子”来找他的“茬儿”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3-26 06:59:50

有一婆子令人送钱,请转藏经。师受施利了,却下禅床转一匝。乃曰:“传语婆,转藏经已竟。”其人回举似婆。婆曰:“比来请转全藏,如何祇为转半藏?”

——《五灯会元》第四卷赵州从谂禅师

白话直译:

有位阿婆差人送钱给赵州从谂,请他代为诵经礼佛。(古时有些在家信众为了求功德、求福报,自己又没有条件诵经礼佛,就出钱请僧人代劳)

赵州从谂收了钱,就走下禅床随便转了一圈,就对来人说:“请回去告诉阿婆,我已代为转经完毕了。”

来人回去如实告诉阿婆,阿婆听后说道:“我要他诵读整部经文,他怎么打了个折,只读半部呢?”

提示:

参禅门公案,最好是读原文,反复去琢磨文字背后的意思。实在读不懂可以看“白话直译”,先从字面上去理解。而“鉴赏评说”则是脱离于原文的个人解读,尽量在对原文有一定理解之后再来看看,看个热闹就好了,当不得真。

鉴赏评说:

总有婆子来找赵州从谂的“茬儿”,而且这些婆子都高明得紧,不但不输赵州,说她们更高明也不为过。前有“偷笋”的,这里又来一个“代为诵经”的。

之所以这些修为颇高的“婆子”总来找赵州的麻烦,正是因为赵州从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名的禅师,“赵州古佛”不是白叫的,与高手“过招”其乐无穷,既是勘验别人,也是印证自己。

婆子差人送钱,请赵州代为诵经,就算是把“擂台”摆下了。意思就是:

“我就看看你要如何诵读经文,如何给我带来功德、福报。”

为了功 德、福 报而诵经礼佛在多数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带着“这样的目的”礼佛真的能得到功 德、福 报吗?

如果烧 香、拜 佛就算功德的话,梁武帝曾营造佛寺何止千座,供养僧人不下十万,译写经书无数,那功德简直无可限量了。可当他问及达摩“朕有何功德”时,达摩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功德。

梁武帝亲自做了这么多“善事”都被达摩说“没有功德”,何况花钱请人代为诵经礼佛?婆子出这道题就是在勘验赵州从谂是只会念经的“假 和尚”还是亲见本性的悟道高僧。

如果诵经就能得福报、入“极 乐”,岂不人人都得已“成 佛”?再说,什么是福报、什么又是“极 乐”?处处都是“二元对立”的有别见解而已。如果执于这些“形式”,赵州也是浪得虚名而已。

赵州从谂当然看破婆子的真意,因此他接下来做了三个事:一是收下钱,二是转了一圈,三是叫人传话婆子。

“收下钱”就是接下挑战。可哪里有什么一定能给人带来福报、功德的经文可诵?如果有,那就不会流传下来如此众多的经文了,只会有那一部经。如果执于有,那就是迷信,那就是愚痴。

因此,婆子出的题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赵州从谂“工工整整”的答题:沐浴更衣、烧香拜佛、规规矩矩诵读佛经,那就成为痴汉了。

但是,“拿人钱财”总要“给人办事”,所以赵州从谂象征性的转一圈,算是转经了。这也是在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如果你觉得这“转一圈”不算诵经,那你说说什么是“正经儿八百”的诵经。

在赵州从谂的做法中破除“诵经”的固定形式,破除“功德”、“福报”的相对认知,不执于“有”,也未执于“无”。

随即叫人传话婆子,你看,都按你的要求做了。如果你觉得不妥,那说说不妥在哪里。只要婆子说出不妥的地方,婆子就“输”了。这样就把问题抛回给婆子了。

但是婆子对于赵州从谂的做法还是不满意,认为他只诵读了“一半”的经文,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赵州从谂的“转一圈”上。

既然老老实实“诵经”是拘泥了形式,“功德”是有别的妄想,都不可执取,你赵州从谂前面都做得很好,可为什么还要“转一圈”呢?假惺惺的诵经呢?

婆子给钱,赵州受之,在这“一给一受”之间就已经“转经”完毕了。婆子为什么会给钱,赵州为什么会收钱,这都是各自佛性的体现,这一给、一受之中已经把本自具足的佛性展露无遗了,本来就把佛性这篇“经文”演绎完整了。

“什么都不做”,“顺势而为”就是转全藏,“无为而无不为”。但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就不纯粹了,都是“头上安头”、“画蛇添足”,都是“有为做作”。所以婆子说赵州只转了半藏。

也可以说,婆子所说的“转经”并不是真的诵经,就是彼此真心在当下的自然流露。

赵州从谂和婆子都不简单,棋逢对手,乐在其中,值得彼此珍惜、彼此赞叹!

1 阅读:14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