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3-16 20:46:42

保福迁化,僧问:“保福抛却壳漏子,向甚么处去也?”师曰:“且道保福在哪个壳漏子里?”

——《五灯会元》第七卷长庆慧棱禅师

白话直译:

保福从展圆寂之后,有僧人问长庆慧棱:“保福从展抛弃了肉身,到哪里去了?”

长庆慧棱说:“你先说说保福从展原本在哪个肉身里?”

鉴赏评说:

这则公案虽然短小却蕴含深厚佛理,值得仔细琢磨。这则公案至少涉及佛学的三个问题:佛性是什么?它又在哪里?人 死之 后将去向 何 处?

一、佛性是什么?

佛性是什么?是修行者最想知道也问得最多的问题,但禅师都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当他们被问及该问题时,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大喝一声、要么棍棒相加、要么顾左右而言其他......

不是禅师故意卖关子,而是无法言说佛性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性只能被感知而无法被描述,因为它是“无为法”。

既然只能被感知,那就只有自己去体会了,别人怎么能说给你听呢?即使勉强说了,那也仅仅是别人的感知,你一样不能感同身受。比如:什么是“爱”?爱不爱你?谁能给你答案?

佛学中常谈到“有为法”和“无为法”。如果用现在哲学词汇来说,“有为法”等同于形而下,是实体;“无为法”等同于形而上,非实体。

比如:什么是爱?“爱”,看不见摸不着,是非实体的感受而已。虽然不可见,但能被感知到,这就是无为法。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则是有形的、可见的,这就是有为法。

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无为法”只有结果或目的,而没有具体的行为和方法,不具体则有无限可能;而“有为法”只有具体的行为和方法,却没有明确的结果或目的,不能说它是什么。

“爱”必须借具体的行为或方法才得以表现出来,而任何具体的行为或方法必然有着一定的目的或结果。“爱”与“行为”总是相辅相成,彼此共生的。换言之,“无为法”和“有为法”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

“爱”必然离不开具体的行为,落于口舌的“爱”都不是真爱;而某种行为必然有着一定的意义,执于是什么,无需言说,在有形中已经展现。

说“无为法”就必然知道“有为法”的存在,彼此不可分割。这样有别的名字,仅仅是便于称谓而已。其实,它们就是同一个“东西”。

佛性是基于人的身体相对而言的。人体是“有为法”,佛性则是“无为法”,并不是真的就有一个东西叫做“无为法”,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叫做“佛性”,只是方便之名而已。叫做“佛性”、“灵魂”、“心”、“神”都是一个意思,相对于身体的另一种存在而已。

正是佛性的存在、心神的存在,人才有了各种念想、语言、行为,人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如果把人体看做一栋房子的话,佛性就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它在迎来送往,让这栋房子热闹起来。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无为法”与“有为法”并不是一分为二的真实存在,分开仅仅是名字而已,其实两者本就一体,无法分开。如果分割开来,两者都不存在了。人体与佛性分开,不再是“活人”,一具傀儡而已。房子离开了主人,则不再具有“房子”的功能,它再也不能迎接、招呼客人了。

所以,佛性是什么?没办法准确描述,只能举例子,让你感受到那个“无形无相”的存在,但不能看到它、得到它、说它是某“一”,因为它无处不在。

佛性是什么?赵州从谂:庭前柏树子。

佛性是什么?天柱崇慧禅师: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御花绿蕊间。

佛性是什么?慧安国师眨了眨眼。

......

虽然禅师们给出了花样百出的回答,但其实都在说一个:当下的一切都是佛性的体现,佛性就在当下的现象中,它们合为一体,你知其一就应该知道另一个的存在。

二、佛性在哪里?

知道了佛性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自然知道答案了。因为佛性是“无为法”,自始至终都是“无形无相”,是非实体的。也可以说只存在于“概念”中,这是人强加的一个概念。

对于人而言,只有“人”这个综合体存在,而没有“人体”与“灵魂”的分别存在,之所以有分别存在,都是人为划分的“名”而已。

这位僧人问:“保福抛却壳漏子,向甚么处去也?,是他把“佛性”实体化了,执于人可以分割为“肉身”和“佛性”两个部分,所以才有此一问。

而长庆慧棱不答反问:“你先说说保福从展原本在哪个肉 身里?”意思就是:你以为佛性曾经真的住在某具躯体里?你这是着相了,哪里有什么“壳漏子”,又哪里有什么“佛性”,人就是“人”,不可分割。

人之所以是人,能认识、改造这个世界,就是因为佛性与身体的共同作用。如果把佛性与身体分开,人就不会有认知、改造世界的能力了。

这就形成了悖论:要知道佛性的存在就只能把它从“人”中独立出来,可是一旦独立出来,人也就不具有“认知”的能力了。

从这个层面来说,佛性是永远“不可见”的。就好比:眼睛永远无法看见自己,因为一旦把眼睛展现在你的面前,眼睛已经不具备“看”的功能了。但你是怎么知道眼睛的存在的呢?因为你正在用它看世界啊!

佛性也如此,虽然不可见,但你的一言、一行、一念,无一不是佛性存在的有力证明!

所以,佛性在哪里?它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它不在哪里!它让你正在想它,它让你在看这篇文章,它让你在思考问题.....形而上的问题,都不需要回答,只需要知道这些问题本来就子虚乌有就够了。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就有佛性在哪里的回答,且来看看: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修佛的法门又叫“不二法门”,实性就已经是全部了,不需要“二”,人也不需要分为“肉 体”与“灵 魂”。简言之:佛 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在中间及其内外,这也是《心经》的要旨。

话又说回来,佛性的划分、阴阳的划分、五行的划分、原子离子的划分等等,不管怎么划分,都是“名”而已,自始至终都是那个“一”在,即:实体与现象。除此以外,都是人的认知了,都是为了来认识这个世界而人为生起的“法”。

三、人死之后去向何处?

要知道人 死之后去向 何 处,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与死”。

假如明白前述的内容,就知道“生与死”都是“无为法”,说白了就是人为产生的“概念”,不是实体,没有固定的标准来证明“生与死”。

如果觉得人从离娘胎的那一刻就叫“生”,那前面呢,就没有了吗?婴儿前面有胎儿,胎儿前面你是父母的一部分,父母之前关联的事物则更多,推究下去找不到源头。所以顺治有这样的疑问: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如果觉得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就叫做“死”,那后面呢,就没有了吗?就算烧成灰,尘归尘土归土,或许成为了花鸟鱼虫的一部分,花鸟鱼虫或许又成了谁的存在条件,谁知道呢?那一刻并不是终点。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因此,只要是人为的概念,就不会有最终的答案。

既然没有答案,就没办法确切的指明给你看:“这就是生”,“那就是死”,只能从侧面举例啰!司空本净就举了一个睡觉做梦的例子,这个回答非常有禅意。

“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

“生”,就如人在睡觉时做梦,梦是从何而来的呢?你无从知道,睡着了自然就来了。“死”,就好比睡醒了,梦醒的那一刻,梦又去了哪里了呢?你也无法知道。

梦境在睡梦中展现得那么真实,因此不能说梦是“子虚乌有”的。但觉醒之后,什么也没改变,梦中的一切又显得那么“虚幻”,也不能说梦就是“实有”。整个睡觉与觉醒过程,梦境的确是有“有无”的,但却来无出处、去无定所。

禅宗常常用“如鸟飞空”来描述“生死”、描述“有存在感而无实体的佛性”,鸟儿在空中飞过,它的确来了,可飞过就飞过了,什么也留不下,就如同梦一样,无迹可寻。

司空本净还为此作偈一首,名为《来 往如梦 偈》: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

人生就像做梦一样,梦里头真实而热闹,一旦梦醒一切自然归于寂静。有智慧的人能领悟到人生如梦,不管梦中如何闹腾,但终有梦醒的一天,到时都将归于寂静。所以他能“笑看花开花落,淡看云卷云舒”,安于当下一切。

而愚 痴的人则把梦境当成无比真实,并且沉迷其中,拿不起也放不下,他的心境会随梦境而起落变迁。会为梦中的成功而喜悦,也会因为失败而懊恼,就像“傻子”一样。

但是,不管是“智者”还是“愚人”,他们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傻子”,都在享受自己的人生,不管喜怒哀乐。所以,人生如梦也好、无比真实也罢本又有没什么分别呢?

做一个云 淡风轻、了无 牵挂的“智者”是一种选择,做一个有苦有乐、有情有义的“痴汉”又有什么不可呢?

人们大都必须经过一生磨炼,方能领悟原来起点就是终点。总要脚踏实地的走一圈,才能肯定“人生如梦”,垂垂老矣的那一刻,方知一生的沧桑就是为了回归当初的童真。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生如梦,终有梦醒的一天,梦中的“酸甜苦辣”,无论什么都是人生中无比珍贵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好取舍的。只需要静静地看着一切的发生与转变,去抓住也好,抓不住也罢都没有关系,好好享受这一切就够了。

27 阅读:1287
评论列表
  • 2024-04-08 03:10

    (续)机锋公案的前提说完了,该说说此文里的问题了。 “佛性是什么?是修行者最想知道也问得最多的问题,但禅师都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当他们被问及该问题时,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大喝一声、要么棍棒相加、要么顾左右而言其他......” 佛性于经中有二义,一是众生本有本具的成佛之性,也叫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真心第八识的本有自性,明得这个佛性自性即是找到了真心心体;其二是心体本有的真觉佛性,此佛性是心体妙用,证悟该妙用佛性是禅宗的破重关见性。无论来参者是询问哪个佛性,真证悟禅师都会正面回答这些问题的,而非本文所云不会正面回答,更非左右而言他,“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大喝一声、要么棍棒相加、要么顾左右而言其他......”作者不懂这些恰恰是直指真心之禅,正是禅师慈悲为人之处,懂得这个才能出来为人师,出来说禅说法,不然都是都是照猫画虎来笼罩禅和子。

  • 2024-04-08 03:08

    先说说哪个是宝福从展,如果说五蕴身心是宝福从展,那么他死后该五蕴身心已经坏灭将不再存在,哪还会有个宝福从展抛却壳漏子向甚么处去?若说色身是宝福从展,那么无论死前还是死后的尸身都是四大和合所聚,四大非我及我所;如果说名持身识这个第八识法身是宝福从展,那么祂没有生灭来去可言,又如何云抛却此壳漏子向甚么处去?真心有来去吗?如果站在五蕴身心角度只能说真正的宝福从展——即持身识(第八识)是否执持该五蕴身心,但五蕴身心的宝福从展已经灭了,不存在了,你不能说宝福从展禅师的持身识还在死后的尸身上;如果说宝福从展禅师的持身识已经去持新投生的身心,那么该五蕴身心还是以前的宝福从展吗?所以长庆棱慧禅师回答僧人道:“且道宝福在哪个壳漏子里?” 所以上述两种情况皆不成立,那么该僧这一问是什么意思?显然是借此问讨要或勘验禅宗之禅——第八识真心——祖师西来意是什么,如果该僧未悟,对于长庆慧棱禅师的反问是无法回护的;如果已悟请问该如何回护能通过勘验?假如你是该僧又如何作答?如果你转身离去,虽然苻契但仍疑着照猫画虎之嫌,不妨再来二三,若从此而去不返,毫无疑问继续于深山黑窟里行,于无明坑里不得露头。

  • 2024-06-05 17:37

    佛性,有分别吗?如果有分别,何来可贵?如果,佛性无分别,则万物中皆有佛性!佛性是何?道在万物,亦在屎尿中,此理同!故佛性也在尸体中!

  • 2024-03-16 22:30

    阿弥陀佛

  • 2024-04-23 09:29

    自然绝对诚实,创造了人类,给了人类无穷的机会,是人类唯一的生存依靠。敬畏自然的绝对诚实,是你的本分,也带来了人类科学。………明天还有太阳是普遍规律,本质是不知道!根本原因也是不知道!!!没有人能证明明天还有太阳!只能敬畏绝对诚实的自然。(所有的规律和观测结果都已是过去了。)………迷信蔑视自然的悖论斯坦,瞎搞假说科幻,将导致人类无法逃脱第六次地球生物大灭绝。

  • 2024-04-28 08:42

    佛性就是逆来顺受,然后再找理由安慰自己

  • 2024-04-03 15:41

    原来就在行坐卧,原来就在汝心头。

  • 2024-03-20 22:31

    佛性就是冇人性。[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个个都逃离苦难,不死的话。地球最就人满为患!

  • 2024-04-23 21:11

    无处不在[鼓掌]入一切处

  • 2024-04-24 09:24

    越说越绕

  • 2024-05-11 05:41

    我一个念头就可以生产出所有佛性…[得瑟][得瑟]

  • 2024-06-01 11:29

    佛性不是坑蒙拐骗偷的代用词么?

  • 2024-03-17 10:46

    醒或梦不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吗?若佛性可说,即是有为法;若佛性不可说,你又从何知道佛性的呢?别说是觉知到的;若有觉知即有生灭,有生灭还是有为法。另,若是有、无一体,又为什么要否定什么呢?

  • 2024-03-20 23:12

    有点意思,以“梦”悟“死生”,悟梦成“佛”,这是最最有意义的“周公解梦”!妙哉妙哉……[点赞]

  • 2024-05-03 18:37

    虚空即是佛性。

  • 2024-05-27 08:23

    明明就是骗子

  • 2024-06-01 11:30

    佛教有没有人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善恶,如何分辨

  • 2024-06-08 21:22

    无中生有,虚空造物:即是佛性[点赞][点赞]

  • 2024-06-11 22:27

    佛性就是冇人性。[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5-29 00:17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 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 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 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 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 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 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 慈悲。”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