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虚,六十足”,是什么意思?

依依聊文化 2024-06-26 09:12:39

农村俗语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俗语充分展示了我国农村厚重的传统风俗,也是农村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虚,六十足”这句农村俗语,虽然用数字来展示风俗,让现在一些人理解起有一定难度,但其中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哲理和乡村生活智慧。

那么这句带数字俗语,这些数字如何理解,说的是什么样的农村传统习俗呢?下面为读者朋友解读这句农村俗语。

这句俗语并非简单地加入一些数字,而是传统农村做大生日的讲究,可以说是过去农村做大生日的习俗。

所谓大生日,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十岁,除了一周岁外,都是逢十的整数生日,即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共有七个大生日,其他岁数的生日皆为小生日。当然,七十、八十等也是大生日,本文重点讲六十岁以内的大生日。

因此,这种俗语中的“男不三”,是说男人过三十岁生日时不要庆生,“女不四”,是说女人过四十岁不要庆生,“五十虚”,人到五十岁勉强可称“寿”,“六十足”,是说人到六十岁是实实在在的大寿了。

农村的这种庆生说法,究其原因,这从农耕时期农村生活方式说起。

农村民众历来重视的生日,民俗认为,生日既是人的出生之日,也是是母亲的“受难日”,俗称“母难日”。过去农村医学不发达,医疗条件及水平低下,产妇生小孩时经常发生外意,那时的农村有一种说法,说母亲生孩子时,“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人们历来重视生日,认为凡生日都是值得庆贺和纪念的重要日子。

在传统农村,庆贺和纪念生日,叫做生或庆生,五十岁以上的叫做寿或庆寿,并形成了一套庆生的民俗程式。

通常来说,庆生,一般只做大生日,也就是逢十的生日和小孩一周岁,有的地方也做特殊的生日,叫“闯关”或“过关”,比如,有的地方做三十六岁(一般在三十五岁时庆生),小生日一般不庆生。

旧时,湖北湖南农村有一种老话描述了当时过小生日的习俗:“大人过生一碗汤,小伢过生芒槌夯”。芒槌,又称芒棰,洗衣服用的木制棒槌;夯,使劲打。说明小孩生日那天,父母没有记起这天是孩子生日,也就是说,旧时乡村民从根本没有把小生日当回事。

在农村,做过生日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一般都是家里人给生日的人做生,生日的人自己不好意思提出来。这与现在的年轻人的行为方式所有不同,他们会主动提出做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周岁,也就是一岁,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日,一般父母比较重视,旧时民间,除了置办酒席外,还要举行隆重的“周岁抓周”仪式。

抓周,又称试儿、试周等,在孩子生日那天,孩子的父母把早就精心准备好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拿出,如书本、笔、算盘、钱币、小秤、丝绸、玩具等,让小孩自己去抓,“以验贪廉愚智”(《颜氏家训》语)。

十岁,出生后的第一个大生日,也叫“过童关”。这个“过童关”生日,当然可喜可贺,一般来说孩子的父母也比较重视,尤其重视头男和头女,也就是第一胎的男孩或女孩。通常要置办由亲戚和邻居参加的酒席,表示庆贺,其他家里的孩子一般只是全家人庆贺。

所谓“过童关”,主要是旧时农村,由于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有限,十岁以下儿童的夭折率比较高,往往一些小毛病拖成大病,夺去小孩的生命。还有一些流行性疾病,比如天花,农村俗称出“痘子”,死亡率比较高。

旧时,规模比较大的村庄,专门有埋葬夭折儿童的墓地,因埋葬在这里的夭折的儿童,大多是因染天花而亡,乡村就把这种墓地习惯地称为“痘子山”,称夭折的儿童为“痘子鬼”。

正因为如此,旧时农村,十岁以下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就像在越过险恶的关卡一样,到了十岁(也有的地方是十二岁),也就顺利地过了关卡,脱离了危险的年龄段,进入了朝气蓬勃的少年。

二十岁,古代为男子的成人礼,礼仪非常隆重。后来,经过民俗的演变,只保留了男子过二十岁生日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提倡晚婚晚育(旧时女的十六七岁结婚)、男女平等,很多农家也为女儿做二十岁的大生日。

以上三个大生日的做生,均不是生日的人自己想做生就能做生,毕竟自己还是小孩,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社会人脉,都是由父母操办,而且这样的人情来往,也不可能算到孩子的名下,而是要算在父母的名下。亲戚邻里前来做的人情,由父母来还。实际上,这三个大生日的庆生,是父母对小孩的爱,也是孩子长成中的传统礼仪。

三十岁和四十岁,这两个大生日,虽然俗语里说“男不三,女不四”,实际上,农村很多地方,不管男女,三十岁和四十岁的生日,都回避不做。

如果有人确要庆生,村里的人也会硬着头皮去捧场,但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的,有的人甚至还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这样的生日做得“不三不四”,意思是不像样子,也含有不讲规矩的意思。这里暂时按下不讲,下文再详细介绍。

当然,也有少数地区,因为有了这样一句俗语,女人可以做三十岁的大生日,男人做四十岁的大生日。

农村民俗中,总是出现一些特例,比如,湖南的一些农村,男人不主动做三十岁的大生日,但有岳父母给女婿做三十岁大生日的习俗。岳父母及他们的亲戚,带有酒肉菜蔬等,前往女婿家操办酒席,女婿基本上不用花费什么。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女婿还是遵守了“男不三”的规矩。

五十岁,俗语中说“五十虚”,这个“虚”字比较难理解。现在有一些人,把“虚”字理解为虚弱、无力的意思。他们认为,五十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精力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旺盛。

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与俗语的本意相差甚至,可以说是离题千里。实际上,这是指五十岁称“寿”的问题。

旧时,我国民间,称“寿”的年龄有不同的两种,一种是乡村,人到五十岁普遍称“寿”,一种是城镇或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到六十岁才称“寿”。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生活水平不高,而劳动强度大,人平均寿命比较低。

据一些民俗学者对农村多个姓氏家谱的统计,从明代到民国,这段时期,男性平均年龄约为54岁,女性平场年龄为约为56岁。这里只算“寿终正寝”先人,其他亡于意外的不算在内,要不然,平均年龄就会更低。

如果人到人到六十岁才称“寿”,那么,农村很多人还没有达到“寿”年龄就离世了,不算是“寿终正寝”。正如一句古俗语所说的“五十九岁亡,还是短命人”。按照旧时的说法,“无寿之人即无福之人”。

正因为如此,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乡村称“寿”的年龄提前到五十岁,农村称之为“五十大寿”。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相信六十花甲子,六十年一轮回。虽然乡村人称“寿”的年龄提前了,然而,“五十大寿”之说,毕竟还是有点“虚”,只不过是乡村的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而已。

由此,“五十大寿”又被民间戏称为“虚寿”,也就是虚假的“寿”。这就是“五十虚”的真正意思。虽然如此,在旧时农村,人到五十,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称“寿”,也就可以大摆宴席庆寿了。

六十岁,俗语中说“六十足”,“足”的意思是说,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将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又称甲子,周而复始。六十岁的生日,俗称花甲寿,既是人生一个甲子的顶点,又预示着是下一个甲子即将开始,到了这个年龄的人,有足够的资格可以做寿。

以上四个大生日,按照过去农村的说法,三十岁和四十岁这个年龄段,不做大生日的理由,乡村的说法是,人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还是要以事业为主,不要把精力过多放在人情世故上,不能自己给自己做生。

而到了五十岁和六十岁,自己的事业逐步交给下一代,就可以由儿女来操办。农村有一句俗语“三十重业,六十重寿”,就是这个意思。

有趣的是,农村一些老人,这句俗语的有另一种解释,这就得说到俗语中的“男不三,女不四”。去掉男女两个字后,加起来说是成语“不三不四”。

农村老人说,“男不三,女不四”来源于易经思想。易经有卦有爻,其中每个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任意两者重叠组成,共有64卦,如此,第个卦就由6条断开的或不断开的横线组成,断开的或不断开的横线就是“爻”,每个卦有6个爻,古代称为6爻卦。古人将6爻解释为事物发展的6个阶段。

这正好与人们六十岁前的大生日对号入座,6个大生日,正好分别对上6爻。而在易经中,第三爻和第爻位于中间位置,象征正道和大道。旧时乡村认为,如果有人在三十岁和四十做大生日,就是不在正道或大道上,属于“不三不四”,意思是说,此人做生不伦不类,用乡村的话说,就是不像样子,不讲规矩。

综上所述,“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虚,六十足”这句俗语,说的是旧时农村的一种生日习俗,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乡厚重的生日习俗,以及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

现在一些年轻人,过度强调自我,将自己的每一个生日看得很重,都要隆重地庆生,消耗自己和亲朋好友精力,浪费财物,甚至将自己生命的源头父母都撇在一边,不管不问。这种俗语中蕴含的民俗,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0 阅读:36

依依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