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说:捡猫穷,捡狗富,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依依聊文化 2024-07-02 09:10:37

如何对待村庄里的流浪的猪、狗、猫等,在我国农村养家畜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些有趣的习俗,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捡猫穷,捡狗富”这句老话,就是农村养家畜有趣习俗中的一种。

这句老话,其实与农村流传的“猫来穷,狗来富”、“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孝布”等俗语是一种类型,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民俗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只不过是行为方式有所区别而已。

前面一句老话所说的“捡”,是家里人在外看到流浪猫和流浪狗的时候,主动捡起来后,带回家里。这是一种主动行为。

后面两句俗语所说的“来”,则是那些流浪猫和流浪狗,不用到外边是捡,而是它们自己送上门来,家里人是否考虑收留了它们。这是一种被动行为。

过去农村,养家畜之所以有这样的民俗传统,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村养家畜习俗逐渐演变,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力量,并转化成为农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我们先说说猫的历史。关于猫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猫是从西汉时期,由波斯商人从中东引进来的。也有的说是从天竺引进来的,其中引用较多的是《玉屑》中的一段话:

“中国无猫,种出于西天竺国,不受中国之气。释氏因鼠咬坏佛经,故畜之。唐山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之,乃遗种也。”

另一种说法是,家猫是我国古代先民驯养的,是土生土长的家畜。早在《诗经》和《礼记》等典籍中就有了猫的记载,因此,我国饲养家猫的历史是有两千多年。而我国考古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证实我国先民饲养猫的历史约有5300年。

以上两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也就是我国猫的外来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了主要位置。我们农村关于猫的一些习俗,也就依据这种说法形成的。第二种说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是持否认态度的,直到现在才得到有力的证据,因此,对我国民间关于猫的习俗形成,影响是不小的。

正因为如此,猫在我国作为家畜饲养,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种商品,需要用货币或者物品交换。

据《淮南子》记载,其所记载史料中,那时的集市上已有专门卖猫的人,不是作为宠物来买卖,其主要用途就是来捉老鼠,因此,卖猫的人都是家里闹鼠害的人家。那时,人们对猫的印象很不好,被猫当成奸邪狡诈的象征,被称之为“猫鬼”。

到了唐代时,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已经有人把猫作为宠物来养,主要是在宫廷之中,后为贵族和文人墨客效仿。那时养猫当然要花钱买,有的人为了得到漂亮的猫,还不惜重金购买。

到了宋代,猫作为宠物饲养,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宋代人养猫,尤其是哪些文人骚客养猫,颇具仪式感,将买猫饲养称之为“聘狸奴”。这就类似于古代人娶媳妇一样,有一些繁琐的程序。人们在“聘狸奴”之前,要择“吉日”,也就是去翻看黄历。那时,有一种黄历叫《象吉备要通书》,是专门为买猫编写,是为了让买猫的人在买猫前,挑选一个所谓的好日子。

买猫的日子选定后,买猫的人带上“聘礼”,通常为盐、小鱼干等,还要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纳猫契》,前往产了猫仔的人家“聘猫”。

黄庭坚在《乞猫》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记录了当时“聘猫”的情景。意思是说,听到养母猫的人家,即将要产下几只小仔猫,就到集市上买鱼,用枊条穿起来,提着鱼去给即将出生的小猫“下聘”。当然,诗句不可能详细描写所带之物,按当时的风俗,应该还带了一包盐。

陆游在他写的《赠猫》一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也证实宋代用盐包等物“聘猫”社会风气。

食盐在当时是一种紧俏物资,也是生活必须品,格价不低,对普通百姓来说,尤其珍贵。可见那时猫的“聘礼”不菲。

这种“聘猫”的风俗,到后来不断演变,不再有“聘猫”之说,但用货币买猫和物资换猫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直到现在的农村,家里要养猫,到别人家要小猫,要么用钱买,要么用物换,就是不能白白送人。

再说说我国饲养狗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我国饲养狗从新石时代就开始,河姆渡等文化遗址,出土饲养的狗遗骸就可充分证明。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先民进入狩猎时期,就开始饲养狗了,狗是狩猎时期人们的主要狩猎助手。

我国甲骨文中就有了“犬”字,狗还是古代“六畜”之一,即犬与牛、‌马、‌羊、‌猪、‌鸡。由些可见,狗在我国农村时代的地位有多重要。

在我国古代,狗的饲养,从一开始就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平民百姓,普遍有饲养狗的习惯。尤其在农村,几乎家家养狗。

在农村饲养狗的过程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农村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家里的狗产仔后,满月时,只能送人,不能收别人的财物。

也正是因为饲养猫和狗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乡村风俗,直到现在,农村还沿袭着一种传统习俗,用农村俗语说就是:“猫要买,狗要送”或者“猫要换,狗要偷”。

意思是说,家里养小猫,要用钱到别人家里去买回来,或者用东西作为交换。家里养小狗,不用出钱买,也不用东西换,人家会白送。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俗语中的狗和猫,特指刚满月的小狗和小猫。

“猫要换”,意思是如果想要养小猫,就得拿东西与人家交换。“狗要偷”之中的“偷”,不是真正义意上的偷,而是一些地方沿袭下来的风俗。

比如,我们村里就有这样的习俗。有人家里需要养狗,恰好村里有一户人家的狗生了小狗。需要养狗的人家就与生了小狗的人家商量好,等小狗满月后就上门来捉小狗。

上门来捉小狗的时候,为了不让小狗的主人看到,来捉小狗的人直奔狗窝,偷偷地把小狗抱走。这种所谓的“偷”,实际上就是送,也是不用钱买或者用品物交换。

而前来捉小狗的人,捉到小狗后,要用布把小狗的眼睛蒙上,防止小狗认识,捉回家后,跑回到原来主人家里。

“狗要偷”之中的小狗,指的是中华田园犬。现代民间又习惯性地称中华田园犬为“土犬”,即本土本地区的犬类品种。

我国农村过去犬类品种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只有中华田园犬这一大类,大类再分若干小品种。中华田园犬现在的农村,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土犬”。现在很多地方引入了诸多外国犬品种,为了区分土生土长犬品种和外来犬的品种,便把中华田园犬称为“土犬”。

中华田园犬在我国农村,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法,有的地方根据狗的毛色来称谓,比如黄犬、白犬、乌犬、灰犬等。

有的地方则根据中华田园犬的打窝习惯来称谓,比如北方的狗喜欢柴灶或柴堆旁打窝,有的地方就称之为“柴狗”。其他地方有各地的独特称谓。

现在回到“捡猫穷,捡狗富”这句老话上来。也正是因为上述关于猫和狗的农村饲养传统习俗,从而衍生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习俗。

既然猫的饲养,不管猫的大小,需要用钱买或者用物换,在外面看到猫,不管有主还是无主,都不能贪便宜占为已有,这可关系到个人的品德问题。同时,捡猫也是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在农耕时期,绝大多数的农村民众,把个人名誉看得比性命都重要,不允许任何玷污个人品德的行为发生。

而狗则不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小狗是不需要用钱买或者用物换。二是成年狗对主人的忠诚度非常高,一般情况是不会离家出走,有“狗不嫌家贫”之说。即便有人把狗捡回家,也养不熟,还是要回去找它的主人,民间有“养不熟的狗”之说。

因此,在外捡狗回家饲养,不是贪小便宜,也无损个人品德,也不会惹麻烦。

当然,这种“捡”,与成语中的“偷鸡摸狗”,完全不是一回事。“捡”是为了饲养,是正大光明的行为,民间认为是一种爱心;“偷鸡摸狗”是为了解馋或买钱,是偷窃,这种行为历来为村民深恶痛绝。

至于为什么“捡猫穷”,这与历史上曾把猫定义为“猫鬼”有关,民间认为,没有花费钱物得到的猫,是不吉利的,会让家里破财。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不足为信。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民间认为,捡别人的猫,就等于占有人这财物,在古代是可告官要回的,这就等于惹上了官司。旧时民间认为,陷入官司之中,会付出一定的财物,让家里变穷。这就是“捡猫穷”的民俗方面的原因。

而“捡狗富”,主要还是民间有一种狗崇拜的习俗,源于民间关于狗偷稻谷种子的神话。

相传古时,一年发洪水,把水稻田都淹没,连水稻种子都没有了。一只狗游过大河,到番国的水稻田里打滚,用身上毛沾水稻种,游回来时,身上的种子掉到水里,因狗在大河里一直把尾巴翘出水面,结果只有尾巴上还剩七粒种子。人们就是靠这七粒种子,重新育出水稻,人们才能饭吃。

正是因为有这个神话故事,民间认为狗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家畜。“捡狗富”或“狗来富”民俗方面的原因。

总而言之,“捡猫穷,捡狗富”这句老话,体现了我国农村的一种普遍民间习俗,背后还隐藏关于饲养猫和狗的历史知识和民俗。我们在品味这句老话俗语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我国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

0 阅读:0

依依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