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心得:高效练习,挨个讲全八式动作、呼吸、内在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5-28 03:46:57

最近这一个多月,已经分享了七篇八段锦心得,几乎每篇阅读都上万,实在出乎意料之外,可能是因为现在网上用心做原创分享的太少,写成有点深度的完整文章的更少,并不是我写的有多好,物以稀为贵罢。

于八段锦练习而言,我不敢妄称老师,一直在学习的路上,只不过有些求知欲,也喜欢深度思考,所以便有了许多心得。在这一个多月的分享过程中,练习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整看过这几篇文章的朋友应该能看出,我的感悟有明显加深。

上一篇写的是练习要有悟性,结果评论区出现不少思考片面或思想偏激的评论,用现身说法反证了悟性的重要,感谢这几位的牺牲和支持。当然更多人还是能正向理解的,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之前的文章是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谈感悟,其中有些思考也有了升级,本文将给大家全面分享不同维度的感悟。首先是动作,也就是外在的形体姿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呼吸,有人说应该自然呼吸,我的感悟是肯定要配合有规律的呼吸。第三是内在,包括三焦、经络、气感、意念等。

本文分成三部分:

动作的基本要求——讲解具有共性的动作要求各式要点:动作、呼吸、内在——本文的核心内容评论区互动摘录——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一些评论,供大家借鉴

这将是八段锦心得的最后一篇,接下来开始分享进阶感悟,不再写动作细节,而是深究气感、意念、经络等方面,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关注。

动作的基本要求

太极拳有个十六字诀: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能做到松腰敛臀也行),这些都可以应用到八段锦中,相关分享的内容实在太多,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手部姿势,八段锦第二式需要手指末端两节内收,第七式要攒拳、握拳,其他各式都是用的掌法。有人说要做成像下图这样,这是武术中的“掌刀”,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内扣,有助于发力。

掌刀

然而八段锦并不是用于技击,所以不应该用这样的掌法。可以借鉴下图中的太极拳中的掌法,站桩时也是这样的掌法,容易出气感。简单说就是手掌微屈,手指放松,不要刻意绷直,就像在触摸一个大球的球面。

掌法

脚部则可借鉴站桩,五趾抓地,能让身体站得更稳。站立或动作做到极限时,比如托天、拉弓、冲拳,不要把手臂、腿部绷直,但也不能明显弯曲,个人体会是掌握“留有余地”的原则即可。绷直不仅容易用力过猛、伤到筋骨,还会引起气滞,也不利于感受气感。

各式要点:动作、呼吸、内在

接下来就从三个维度按八式挨个分享我所感悟的要点。

顺便提一下,我前面的文章中对三焦有详细说明,一般指胸腔、腹腔的三个区域,这里不多说了,初学者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五脏六腑。

八段锦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尽量平行;双腿微屈,双膝垂直投影不越过脚尖。(以下站桩式均照此要求)可以先站一会儿桩,保持上述姿势,双手在腹前抱圆,我采用的是太极浑圆桩的姿势,这里就不赘述了。调息均匀、心神安宁后,双手手指交叉,手心向上,从腹部向上托起,紧贴身体,到胸部时向上翻掌,继续向上托至极限,依次拉伸手指、手腕、手臂、肩部、胸背、腹腰。双手在头顶分开,在两侧画圆,缓缓落下,同时两腿弯曲,双手在腹前交叉。双眼跟着双手,带动头部转动,但要注意的是,手臂上举停下后,要将头部放正,让双臂摩擦双耳,然后再放下手臂。

【呼吸】

双手上举时吸气,至极限时闭气1-2秒,下落时呼气。有人气短,一次呼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适当加快动作,使呼吸能跟上动作;二是双手上举翻掌时短暂呼气,再吸气,双手下落时最好保持呼气不变。八段锦采用的是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一般有发力动作的武术、动功都是逆腹式呼吸,静功则多采用顺腹式呼吸,这个要慢慢体会。

【内在】

将此动作当成伸懒腰,就基本找到感觉了,拉伸了上半身,还活动了肩颈、手腕。双手上举时头部有个放正的动作,可以当成是一个检测,看看双臂伸得够不够直,能不能夹到耳朵,不能的话,就要尽量把手再往上托。其实这个动作也是对耳部反射区的刺激。为什么叫“理三焦”呢?因为在拉伸手臂、上身时,也引起了胸腔、腹腔(三焦所在)的变化。我认为这个动作的关键是给三焦做热身运动,否则就真成了广播操中的伸展运动了。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动作】

我嫌各种流派的这个姿势太复杂,借鉴了太极拳的动作进行了简化,去掉了每一遍的起势、收势,像野马分鬃、云手那样可以连贯完成,这样会更有气感。这只是我个人的做法,仅供参考,以下就是按此做法介绍。第一式完成后,保持两腿弯曲,只是改成手臂在胸前交叉、手心向里(像太极拳的十字手),左手在外,左脚向左分开,呈宽距马步,同时两手对拉,头部左转看左手。手部姿势不多说了,要注意的是右手不是握拳,而是只收回手指末端的两节。上身要始终保持向前,不要跟着扭动,加大对胸部的拉伸力度。然后右手向外展开,左脚回收,同时左手也回到胸前,两腿弯曲、双臂十字手,只是改成了右手在外,接下来向右开弓。

【呼吸】

这一式的呼吸一直让我比较纠结,尝试过几种方法,目前采用的是开弓呼气、收回吸气。因为我做了简化,所以不用将呼吸分成几段,直接一吸一呼即可。拉弓至极限时闭气1-2秒。

【内在】

看到有些流派做成了转身弓步,我觉得那样就失去了这个动作的灵魂。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动作最关键的是对三焦的横向拉伸,如果转身就没法拉伸了。强烈建议不要将注意力只放在手和手臂上,在开弓时要感受三焦的拉伸。这一式的手部姿势是八式中最特殊的(其他基本都是平掌,第七式是握拳),手指末端两节弯曲、尽量弯曲手腕,都是为了刺激手臂上的六条经络(外侧三条阳经、内测三条阴经),要感受手指动作引发气感,从而对经络进行导引。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不弯曲。左手上抬(手心向上),至胸部高度时翻掌向上举至极限,同时右手转腕成手指向左,手掌向下压。左手在身前落下,同时右手翻掌向上后在身前上举,双手在胸部高度交会,然后左右对称做上述动作。

【呼吸】

单手上举时,在胸前翻掌时开始吸气,上举到极限时闭气1-2秒。单手下落时呼气,至另一只手向上翻掌时切换成吸气。

【内在】

这一式初看很简单,其实非常玄妙。单手上举时跟第一式的托天一样,只是换成了单手,另一只手下按,对身体实现了不一样的拉伸效果。最关键的是对三焦实现了单侧拉伸,要仔细感受一侧胸腔、腹腔拉伸,另一侧不动。是不是有点像是给三焦做按摩?双手的手腕都呈弯曲状,对手臂经络有很强的刺激。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

【动作】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微弯,即站桩式。两手放在身体两侧,抬起45度角左右。头向左转动,眼睛尽量向后斜视,同时双臂扭动,拇指向上向后,然后头和手臂回正,重复另一侧动作。

【呼吸】

转头时吸气,到极限时闭气,回正时呼气。

【内在】

首先是转头能活动颈椎,同时刺激大椎穴(后颈部),三条手阳经和三条足阳经都经过大椎穴。其次是双臂扭动时要夹脊,能刺激后背的督脉。我早起时腰很酸,加了个轻微扭腰的动作,能感受到对腰部的刺激,同时也强化了对三焦的刺激。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

宽距马步,但不用蹲得太低。双手呈掌状,放在腹股沟上(很多说的是放在大腿上,我认为放在腹股沟更有感觉)。先向左下坐,中心放到左脚上,臀部向后、向右转动,同时头部向左侧弯,再向后、向右扭动。然后反方向重复。这一式是公认的最难的一式,难就难在上身和头部都在转动,动作幅度过大很容易重心不稳导致摔跤。还有就是人对于前后、左右这样的单向运动容易记得住,但对于转动,很容易忘记是往哪个方向转的,下一步又该往哪个方向转。要慢慢体会转动的诀窍,熟练后就不会搞错方向了。体弱者动作幅度小一点,以免受伤或摔跤。

【呼吸】

向左下坐时吸气,臀部向后时呼气,头部向后时吸气,回正时呼气。动作太复杂,要结合视频才容易理解。

【内在】

活动颈椎、腰椎,刺激大椎穴、命门穴、任脉、督脉、冲脉(身体内部中心线)。腰部动作较大,能强化肾部,肾主水,心主火,水能克火,这应该就是这一式名称的由来。这里只讲内在逻辑,未必要全信。

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

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不弯曲。双臂保持伸直状态向上抬起(手心向上),至头顶后下落,手心向下,到胸前向后反穿掌。双手掌面紧贴背部向下移动,同时上身开始下弯,上手至臀部时上身与地面呈水平。双手紧贴双腿后部继续向下,同时上身继续下弯,双手经过腘窝紧贴小腿后部,上身下弯到极限。双手移动到脚踝后部,移到前面,向前摩擦脚背,再向前穿出,翻掌成手心向上,双臂保持伸直状态向上抬起,同时带动上身直起。

【呼吸】

双臂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双手向后反穿掌时吸气,上身下弯时呼气。

【内在】

这一式的重点是对颈椎和脊椎的锻炼,下弯时脊椎要一节一节地弯曲,起身时脊椎也要一节一节地打开。要感受对腰部的刺激,命门穴那个部位。双手在后面一路从上往下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路线,要稍微用力贴紧身体,对沿途穴位进行按摩。身体弯曲后打开,也是对三焦的刺激,尤其是下焦,也就是腰部、下腹部这个区域。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动作】

我站的是与肩同宽的马步,双手握拳放在腰间,四指包拇指,拳眼朝上。左拳冲出,四指张开同时手腕向左转动,再握拳(仍然是四指包拇指),收回腰间,同时双眼圆睁。右侧重复,与左侧动作左右对称。

【呼吸】

冲拳时呼气,攒拳时闭气,收拳时吸气。

【内在】

这一式的关键是握紧拳头、双眼圆睁,有疏肝的作用。拳头要握紧,另外还可以加个意念,就是冲拳时想象在推一块巨石,收拳时再把巨石拉回。加上意念后感觉非常用力,瞬间会出汗,而且冲拳不会太快,避免了伤到胳膊或肩部。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

双脚并拢,直立,踮脚,至最高处停顿一下,然后下落一半,再停顿一下,再脚后跟着地。上述最高处因人而异,如身体较弱,不用踮太高,以免站不稳,下落时冲击力也不会太大。我习惯将双手握拳放在后腰上,手背紧贴命门。

【呼吸】

踮脚时吸气,至最高处闭气,下落时呼气,下落停顿时可闭气。

【内在】

这一式是八式中最简单的一式,但并不是随意地踮脚再落下,我认为是通过震动脚后跟来震动三焦。咬紧牙关,一方面可以保护下落时不咬到舌头,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固肾动作。

评论区互动摘录

前面七篇文章的评论区很热闹,我也积极给予了回复,摘录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共性问题。内容尽管也很丰富,但毕竟不算深度感悟,所以就不另写文章了。欢迎大家多多评论,互动更有收获。

回复:八段锦在宋朝就有了,怎么会来自太极拳呢?把它跟五禽戏相比还差不多,跟拳术比就比较牵强了。拳术基本都是为技击打基础,而且招式衔接紧密、连绵不绝,八段锦、五禽戏则都是相互孤立的招式,区别很大。我的看法是不能将拳术的要求照搬过来,况且八段锦本来就没多复杂。

回复:很高兴有帮助,我也只是感悟多一些罢了,认知有高度才能事半功倍,同道一起努力!

回复:你这没来由的指责也是相当突兀,给你几个建议:1、如果没练过八段锦的话,建议先练到一定水平再评价。2、功法虽也有高低,但更主要是人的练习水平有高低,静功简单吧?往那一坐就行,但其实内在千差万别,你怎么知道八段锦的内在就简单?3、交流是分层次的,应循序渐进,而不是把所有知道的全讲出来,否则其他人看的进去吗?看你认证是高级工程师,表达能力不会这么差吧?4、不要以为起了个健身的名字,就认为别人都不懂或没练过内功,修炼融入一切日常中,总是挂在嘴上未免肤浅。

回复:看来你一没充分实践,二没认真看我的系列文章。不夸大,不代表不要动脑筋深究以发挥更大效用。不断完善,不代表就叫过于复杂。有你这种观点的人还挺多,建议凡事多点追求。

回复:八式中除第五、八两式,均以手臂动作为主。手臂上有六条经络,其中三条阴经的终点是指尖,三条阳经的起点是指尖。所以指尖有气感很正常,但不要刻意追求,更何况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拉筋导致的。

回复:你练习不讲究方法吗?就跟着感觉比划?

回复:你想说明什么呢?多打了会有严重后果?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回复:如果是练腰肌,那就用腰部力量来抬起上半身,那就成了健身操了。但八段锦不是锻炼肌肉的运动,从头到尾都没有太激烈的身体运动,否则会导致身体受伤害,因为三焦、经络才是重点,所以这个动作要减轻腰肌的压力,包括下弯我也讲了如何避免伤到腰。双臂离腰部最远,根据杠杆原理,用手臂带动腰部抬起肯定更省力。另外,除了第5、8式外,每式手臂动作都是核心,第6式全程也应该将意念集中到手臂上,去感受双手的导引。个人理解,供参考。

回复:低水平的锻炼能有多少效果?人生有限,所以我们要追求更有效用的练习。你的观念有问题,练什么效果都很有限。

回复:很好的分享!

回复:谢谢探讨。文中已说了,在意而不刻意。它在那里,感知不到也是枉然,所以要加以针对性练习。不是说静下来就能感受到,除非你天赋异禀。

回复:多练就好,每次练习前多站一会儿桩,有助于集中意念,练的过程中时刻看向焦点,眼到意念到。

回复:感谢信任,粗浅回答一下,仅供参考。1、对于你说的定势,我的体会是闭气,否则呼吸太刻意。2、收肛缩阴有好处,我试过,但感觉影响呼吸节奏,并分散意念,所以只是双脚抓地。每天并不是说除了练八段锦就不锻炼了,可以另外再做这个动作。3、建议向丹田(脐下的下丹田)引,八段锦注重的是三焦,丹田充盈更有助于练习。而且大多数站桩只是一开始强调一下双脚抓地,足下生根,后面就始终意守丹田了。如果有主次的话,我认为应该丹田为主。

回复:我可不是什么大师。第五式应该是最难的一个动作,一开始转不清方向很正常,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建议转腰的幅度小一点,也不要仰头,不要去记什么顺时针、逆时针,按照以下来做:先上身向左倾斜、左腿弯曲,然后臀部向后向右转,转一圈回正;然后上身向右倾斜、右腿弯曲,臀部向后向左转,也是转一圈回正。练熟后,就很清楚一左一右为一遍了。

回复:您过奖,练总比不练好,但最好还是想办法提升质量。

回复:常悟常新

回复:既然知道不标准,那就着手逐步纠正,比如先从一个动作着手,不要总想着一步到位,但仍然要坚持,否则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

回复:恭喜练习后有收获。

回复:先粗后细没问题,但一定要逐步提高。

0 阅读:1

钦泽练八段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