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心得:回顾自己的八段锦认知历程,希望带来启发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6-24 10:02:37

总看到有人坚持认为八段锦就是广播操,只是简单的形体运动,在我的文章中提到过脏腑、意念、经络,他们就跑过来大肆攻击,各种喷。我相信这些人中大多数也不真的是很刻薄或有恶意,而是因为认知上的差异。

刚看到一篇微头条,是一位院士发的,完全不认可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何是物理学家,据说参加过两弹工程,按理说应该属于高智商中拔尖的了。但各人的学习能力其实有很大差别,有些人专注一个领域而精深,但对其他领域没兴趣也知之甚少;有些人涉猎广泛、博学多通,很快就能抓住新领域的关键点。何院士显然属于前者。

院士的观点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阶段性的,随着学识、经历的变化,认知也会发生改变。相信很多人都认可这句话:不要急于否定未知事物,只不过未知的定义并没有标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我真正坚持每天练八段锦也就是最近的一年多,之前断断续续练了有三四年,不过说是三四年,其实中间有多次长时间的中断,这三四年压根没太多长进。再之前,90年代就练过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和站桩,但都没能坚持。

今天就写一篇文章回顾一下我的练习经历,看看是如何在认知上发生转变的。

本文的结构如下:

不成功的太极拳经历似乎在练八段锦真正开始练八段锦两个深究细节示例带来了哪些变化?

越往后面内容越精彩,文章也不算太长,建议看到最后。

不成功的太极拳经历

先说说练习太极拳的经历。当时在一家国企工作,厂里联系体委找来一位老师教太极拳,有二十多人参加。每天八点上班,6:30就要到厂里开练,持续了有一两个月,很多人没坚持下来,我是坚持到了最后,一课没落下。

简化太极拳

那位老师基本上就是演示,让大家跟练,可能考虑到大家都没有基础,基本没太多讲解,我们也就是依葫芦画瓢,动作上尽量做个形似。之后我又坚持练了很长时间,每天早上连打三遍,还找来书籍自学,当时感觉还是有效果的。

太极浑圆桩

后来了解到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于是开始同步练习,明显感到下盘稳固许多(太极拳有很多单脚独立和重心放在单脚的动作)。但尽管如此,我练习太极拳仍然只是限于肢体运动,最多能感受到连绵不绝、掌心和脚心发热,没有呼吸要求,也不清楚各个招式有什么内在作用。简单说就是,对于这类运动的理解仅限于外在。

这种理解上的局限,影响到了后面练习八段锦。

似乎在练八段锦

初学八段锦,是因为停练太极拳很久,难以完整地打完全套,而且觉得太过复杂,像下势独立这种招式难度又很大,急于想找个替代品。在网上看到很多八段锦的视频,还有一个小熊练习的动画很有意思,于是就跟着练起来。

当时只顾着把动作勉强做出来,完全顾不上更多要求,比如呼吸、手型等。之前练太极拳时就有很多想当然的理解,把这个习惯也带到了八段锦上。比如第二式,想当然地做成了左右弓步,也就是向前拉弓,所有动作做得很粗糙,现在看来就是错误百出。

广播体操

别人问起来有什么锻炼,就说做做八段锦,当成广播操练练。其实内心也是把八段锦当成了广播操,动动胳膊动动腿,总会有好处的。带着这样的认知,练习的功效可想而知,基本没什么感觉,最多就是出出汗,身体状况没得到任何改善。

不仅如此,还经常中断练习。落枕了,脖子僵硬怎么练?感冒了,浑身乏力怎么练?起晚了,时间不够怎么练?双休了,以放松为主就不要练了。状态不好,懒得练。你看看,各种借口,总能说服自己停练。

真正开始练八段锦

这样的练习状态持续到去年,当时新冠二阳结束,身体状况很不好,频繁感冒、没有胃口、虚弱乏力、腰酸背疼、睡眠质量差,等等。于是又想起了八段锦,心想这次就靠它了,一定要坚持练习。你看看,不逼到那个份上都下不了决心。

又找来国体版的视频反复看,纠正了很多错误,看到姿势正确了,也就有了坚持的信心,这就进入了“坚持”层次(见我的文章《八段锦有五个层次,不要想着一步到位》)。除了早上雷打不动地练习,还会找其他时间加练,主要是针对不熟练的一些细节,很快就到了“熟练”层次。不过现在回想,当时还有很多细节是错的。

五个层次

再接下来,并不像很多人设想的会出现一个突然的转机,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怎么渐变的呢?有几个影响因素:

看了大量其他人的讲解和心得,文字版为主,因为从视频中看不出太多细节。看了一些中医脏腑、经络的书,之前虽然算不上排斥、反对,但也没怎么相信,很多是极其粗浅的了解,这次认识到中医是个独立的体系,要进入到这个体系中去才能理解其表达方式、逻辑和目的,单纯判断是非没有意义。有人听说我练习八段锦,希望我教他练,于是赶紧准备,发现连八式的名称都没记熟,很多地方还可以再改进,很多细节讲不出道道来,惭愧啊。由于有了全新的认知,于是开始写心得文章,第一篇就是上面提到的“五个层次”,后面又陆续写了很多篇,同时又在练习实践中不断对照、修正,自从开始分享,对八段锦的认知有了快速提升。

有了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开始深究每一式和每一步骤,对所有动作做了多次调整,对每一式的内在和功效也做了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求证。这一切都是在两个多月内发生的,大家看我的第一篇文章的发表时间就知道了,4月14日写的。

后台数据

不敢说是厚积薄发,只感觉自己之前实在不够努力、认真,但无论如何,练习到了一定阶段后,务必需要进行提升,这个提升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总结:回顾之前的过程,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反思:为什么没能坚持?为什么还有很多细节没注意?为什么收效不大?再学习:向书本学习(尤其多看看中医书籍),向他人学习,多记笔记,消化吸收。深究:抠各种细节,了解每一式的目的,怎么才算到位?自认为没问题的动作也要拿出来反复抠。重新认识:总体梳理后,形成新的动作和要领,头脑中反复过细节,再反复练习,直到再次熟练。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对整体又做了至少四五轮修正,包括有些动作细节、呼吸反复调整,很多都写到了系列文章中。目前还有一些细节仍然在琢磨中,争取尽快进行改进。

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经验,软件都有版本管理,从1.0到2.0是大版本升级,从2.1到2.2是小版本升级,这个可以借鉴到功法练习中。每个人都要针对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练习,但不能乱调整、随意调整,就可以引入大小版本管理的方法。

有了重大的调整,就计为大版本升级,但注意这个轻易不要做,要非常谨慎。有小的调整就多累积一些,集中做一次小版本升级。每次版本升级后,都要反复思考、反复演练,一定要做熟练后,再去想新的升级。

两个深究细节示例

举两个深究细节的例子。

一个是手型,八段锦对手型有讲究的就两式,第二式和第七式。第二式两手开弓,前手呈八字掌,后手呈虎爪,之前我只关注到前手,没注意到后手,只是简单地握拳。第七式之前也是简单握拳,后来了解到应该采用“握固”的手型,即先收拇指,拇指指尖放在无名指指根处,再握紧其余四指。

握固

另一个是眼神,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分享各式的细节,讲到第七式时说到“怒目”只是用于提高注意力,可做可不做,有网友留言说肝窍于目,“怒目”与“握固”相配合,能强化疏肝的作用。我查了中医资料,的确如此,于是做了调整。在此也表达一下对各位网友的感谢,大家的积极交流,让我学到不少。

带来了哪些变化?

先说说之前自己的身体状况,有几个主要的问题:

经常腰酸,从疫情封控后一直这样膝关节是好是痛,年轻时受过伤感冒频次有点高,基本上两三个月一次睡眠质量不高,后半夜会醒来起夜其他:容易犯困、乏力,脾胃虚弱

近一年坚持每天练习八段锦,没有感冒过一次,大概有两三次才露了个头,都被我用喝热水、洗热水澡、多睡觉给压制住了。其他问题也都有明显缓解,不至于夸张到脱胎换骨,但的确做到了强身健体,整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了不少。

最后:我写这篇文章是带着满满的诚意,不隐瞒,不夸大,尽量做到真实还原。衷心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应用到练习中去加以提升,我就心满意足了。

0 阅读:1

钦泽练八段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