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潜艇的兴衰:从“狼群战术”到黯然落幕

北街老酒 2024-06-26 17:18:47

1918 年 10 月,于地中海区域,身经百战的 UB 68 潜艇再度寻觅到猎物。随着鱼雷的迅猛发射,英国的地中海商船团瞬间支离破碎。然而,当 UB 68 潜艇欲撤离时,被众多护航舰锁定,遭受沉重打击,无奈浮出水面向协约国缴械投降。 UB 68 潜艇的艇长卡尔·邓尼茨沦为英军俘虏,就此终结其一战历程。

此时的英军未曾预料,这位年仅 27 岁的德军舰长,在未来的战争中将会带来何等剧烈的冲击!身处战俘营的邓尼茨并不安分守己,他深信潜艇这类武器在未来海战中必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潜心钻研潜艇,令盟军胆寒的狼群战术已初现端倪。

1918 年 11 月,一战落幕。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总计出动三百余艘潜艇,击沉协约国一百多艘军舰以及六千多艘商船,给协约国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这惨痛至极的教训,促使协约国欲借凡尔赛合约彻底封禁德国的潜艇。 但事与愿违,德国潜艇于二战中强势归来,一度将依赖海洋生存的大英帝国逼至崩溃边缘。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坦言,在二战中唯一令其深感不安的,便是德国的 U 型潜艇,“U”乃是潜艇的德文“unterseeboot”的缩写。 邓尼茨获释后,于 1920 年重返德国,再次投身德国海军。在凡尔赛合约的约束下,德国仅能保有规模极小的海军,且严禁拥有潜艇,邓尼茨因而出任埃姆登号轻巡洋舰的指挥官。

希特勒上台后,决意大力发展海军。1935 年,为达成利用德国制衡其他国家的目的,英国与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规定,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的 35%,潜艇总吨位不得超过英国的 45%,这算是为德国海军解绑。

同年,邓尼兹晋升上校,重新回到潜艇部队服役。邓尼兹将一战经验与潜心研究的潜艇战术相互融合,开创性地提出以多艘潜艇集结攻击船队的集结战术,英国人将其称作狼群战术。 当时,德国海军尊崇美国军事家马汉的理念,主张将水面舰艇与潜艇相结合,打击敌方舰队。

但邓尼兹坚信大规模的通商破坏战即破交战具有可行性,英国本土所需的绝大部分物资皆源自广袤的海外殖民地,战略物资更是依赖通商船队。倘若能切断英国与海外的联系,击败英国完全存在可能。

鉴于德国作为欧洲的陆权国家,海军向来是其薄弱环节,相较于建造战列舰、巡洋舰和航空母舰,生产体积小、成本低的潜艇能够以数量博取质量,迅速壮大德国海军实力。并且相较于大型水面舰艇,潜艇隐蔽作战的特性,使其能够在海战中以弱胜强。 现今看来,大力发展潜艇似乎是德国海军抗衡英国皇家海军的最优抉择。

然而,德国舰艇部队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没有哪位男士能够抵御大炮巨舰的诱惑。即便在一战中,德国的公海舰队被英国皇家舰队封锁在港口内,希特勒等人依旧是大型水面舰艇的拥趸。 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同样认为应倚重大炮巨舰,不认同邓尼茨的想法,他与邓尼茨持续在海军内部争夺资金。

在此期间,德国潜艇部队的发展速度迟缓,由于整体实力逊于英国皇家海军,雷德尔把对英作战的期望寄托于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 Z 计划上。 Z 计划预计完工时间为 1945 年,但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爆发,战争的提前来临令德国海军措手不及。不光是水面舰艇的缺失,德国的潜艇部队也远未达到作战要求,此时邓尼茨手中仅有 57 艘潜艇,其中仅 22 艘能够远洋出击,但为了改变元首对潜艇的偏见,邓尼茨依然决定主动出击。

1939 年 9 月 17 日,U53 行至北大西洋海域,击沉货轮卡菲里斯坦号。就在 U53 潜艇上浮准备对落水船员施以援助时,两架剑鱼攻击机直扑 U53而来,U53 潜艇未等艇员归位便仓促下沉,以牺牲数名艇员的代价躲避了剑鱼攻击机的追杀。

原来这两架剑鱼来自不远处的英国勇敢号航空母舰,勇敢号收到卡菲里斯坦号的求救信号,便率领两艘驱逐舰匆忙赶来,可惜为时已晚。更为不幸的是,在附近游弋的德国 U29 潜艇发现了正在追杀 U53 的剑鱼攻击机。 由于距离海岸线较远,U29 的艇长判定这必定是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U29 在附近仔细探寻,果真发现了勇敢号航母的位置。

U29 潜艇的航速不及航母,但航母需要逆风起飞舰载机,这便给予 U29 追上它的契机。 很快,U29 抢占了绝佳的攻击位置,向勇敢号航母发射了 3 枚鱼雷,其中两枚直接命中,引发剧烈爆炸,海水从炸开的洞中汹涌灌入,勇敢号船体严重倾斜,短短 15 分钟,这艘巨大的航母便沉没于大西洋,包括舰长在内的五百多名船员罹难。 航母附近的驱逐舰对潜艇发起反击,U29 潜艇迅速下沉躲避,历经 4 个小时的追杀,驱逐舰的反潜深弹耗尽,无奈返航,U29 潜艇安然无恙地返回港口。

不久之后,德国潜艇再度出击,此次的进攻目标是英国斯卡帕湾海军基地。该基地扼守德国海上运输线,出入北海的咽喉要冲,战略意义极为重要。10 月 14 日,艇长君特·普莱恩指挥 U47 潜艇趁着夜色悄然潜入英国军港,并瞄准了英国海军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凌晨,普莱恩下令发动攻击,3 枚 G7E 鱼雷从发射管冲出,以 30 节的速度奔向皇家橡树号,但仅有一枚鱼雷命中爆炸,未对英国战列舰造成重大损伤。

布莱恩赶忙下令后撤,鱼雷兵再次装填鱼雷。 此时英国官兵皆在熟睡,身处安全的军港,沉闷的爆炸声并未引起他们的警觉。很快,U47 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回 3 枚鱼雷全部精准命中,伴随三声巨响,皇家橡树号被撕开数个口子,碎片四处飞溅。10 分钟后,这艘 2.9 万吨的战列舰沉入海底,舰上一千二百多名官兵丧生八百多人。

在英国人宣告皇家橡树号沉没的消息时,U47 潜艇已经安全撤回德国港口,艇长普莱恩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战争英雄。两次战斗,德国潜艇均以极小的代价击沉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这使得希特勒对潜艇的看法大幅改观,希特勒开始向潜艇部队倾斜更多资源。

邓尼兹建造更多潜艇的要求也得以应允,眼见时机成熟,邓尼茨着手部署他的狼群战术。邓尼茨的狼群战术改变了潜艇单独行动的模式,转而以多艘潜艇集结进攻,德国潜艇如同群狼般集体行动。 当有潜艇发现敌方船队时,不会贸然进攻,而是一边追踪,一边向总部通报船队的航行路线、规模以及护舰船只的信息。

然后通过无线电通知附近的潜艇集结,并在船队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当船队进入攻击范围,潜艇便如狼入羊群般对船队展开猎杀。 狼群战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多艘潜艇同时进攻能够使敌方的护卫舰应接不暇,从而降低德国潜艇的损失;多艘潜艇能够对船队形成交叉火力网,发射的鱼雷数量众多,路线难以躲避,猎杀商船的成果更为显著;同时,狼群战术能够有效掌控敌方状况,减少多艘潜艇同时游弋的损耗。

1940 年 7 月至 10 月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第一段辉煌时期,法国的投降让德国能够运用该处的各类设施,德国将法国西海岸的众多港口改造成 U 型潜艇的基地,以更好地实施狼群战术,同时德军的战术令英国海军猝不及防。 缺乏雷达和反潜手段的英国海军,很难反击水下的 U 型潜艇。

在此期间,英国被击沉 149 万吨的物资,德国潜艇还创造了两天击沉 38 艘商船的惊人纪录。1941 年,为应对狼群的攻击,盟军成功研发出高频定向仪,并破译了德军的通讯密码,盟军增强了护航舰队和空中反潜力量,不仅多次避开狼群袭击,还曾一度埋伏德国的潜艇部队。 邓尼茨察觉异常,令潜艇部队启用改进版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提升了安全性。

邓尼茨经常参与潜艇部队的研究,探讨总结各种战术,加之新型 U 型潜艇的大量生产,德国的狼群战术再度大放异彩。 1941 年,德国潜艇部队共击沉 470 多艘盟军船只,总吨位达 220 万吨。1942 年,击沉 1100 多艘商船,总吨位达 630 万吨,而潜艇部队自身的损失尚不足 7%。

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在二战中最令其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 U 型潜艇。 1942 年 1 月至 8 月,被誉为德国潜艇部队的第二段辉煌时期,随着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沉没以及巴伦支海海战的失利,希特勒对水面舰艇极度失望。他认为德国的水面舰队已不值得保留,遂下令拆除所有舰队,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只好辞职。

希特勒任命邓尼茨接替雷德尔的职务,并授予他海军元帅军衔,邓尼茨说服希特勒保留水面舰艇,但停止建造,将水面舰艇作为干扰盟军部署的存在,将资源投入到潜艇部队。但邓尼茨未曾料到,潜艇部队的好日子已然终结。 1943 年,盟军投入新型雷达,海空协同的反潜机和护航航空母舰成效显著。美国又全力推出一系列反潜武器,诸如刺猬炮、新式探照灯和新式深水炸弹,致使德国潜艇的损失量急剧攀升。

接连不断的打击,迫使邓尼茨解除狼群战术命令,重新让潜艇以单艘游弋的方式出击以分散损失。至 1943 年中旬,大西洋海战明显对德军不利,但邓尼茨依旧持续推动 U 型潜艇的建造,潜心钻研潜艇战术,期望再度引领德国海军扭转败局。但面对有护航机群保护的船队,德国潜艇愈发力不从心。

1943 年,德国潜艇击沉 240 万吨的盟军商船,但自身被击沉 245 艘潜艇,损失惨重。1944 年,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狼群战术彻底破产。邓尼茨的狼群战术是德国海军在面对实力远超自身的对手时另辟蹊径,研究出的以小博大的战术策略。

德国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为深刻,对潜艇作战的研究最为透彻,因而德国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超其他国家。虽然,邓尼茨等人在绝对实力面前铩羽而归,但凶悍的 U 型潜艇和著名的狼群战术,无疑在二战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阅读:119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