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装甲部队的辉煌与困境:从二战前期到面临苏联的挑战

北街老酒 2024-06-27 16:45:30

二战中,实力强劲的战斗集团众多,如美国的海空军、苏联的炮兵以及德国的坦克部队。德国能在二战前期于欧洲战场势如破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装甲军团。在许多人眼中,德军装甲军团装备精良且战斗力强悍。

然而,实际上德国的装甲军团存在诸多弱点,编制也相当混乱。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除了先进的军事理念外,对手的相对薄弱以及同行的衬托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这支部队究竟是虚有其表,还是名副其实呢?

谈到德国的装甲部队,就不得不提及德国装甲兵之父、闪电战的创始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之一的古德里安。一战期间,古德里安在骑兵部队担任指挥官和参谋长,这段骑兵长官的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军事理论。

一战结束后,古德里安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天赋,并博采众长,逐步确立了机械化作战的观念。他认为,不应将坦克编入步兵师,而应建立涵盖各兵种的装甲师,让坦克发挥主导作用,如此坦克方能充分展现其威力。

当其他国家仍沉浸于一战时的堑壕战理论时,古德里安已经深刻意识到坦克这种武器将给战争带来巨大变革。谁能紧紧抓住这种机遇,谁就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抢占先机。 在二战初期,德国军队的作战让整个欧洲为之战栗,这无疑是对古德里安理论的最佳验证。

古德里安所倡导的闪电战术包含三个要素:快速、集中和奇袭。他主张在作战中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并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敌方的某一狭窄区域,随后以步坦协同的方式扫荡敌人阵地和据点,扩大占领区域,合围并歼灭敌方部队,向纵深推进以获取胜利。

古德里安的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理论,更关键的是他将理论付诸实践。古德里安的军事理论曾遭到众多高级将领的反对,常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但古德里安幸运地遇到了全力支持他的伯乐希特勒。

1933 年,在德国兵工署主持的近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希特勒看到了古德里安主持的摩托化部队表演,他喜不自禁,连连说道这正是他所需之物。次年,德国开始组建装甲部队,古德里安被希特勒任命为装甲兵总监,他的战术思想从而获得了实现的机会。

1935 年,德国建立起 3 个装甲师,古德里安出任第 2 装甲师师长。按照古德里安的构想,德军的每个装甲师应下辖一个装甲旅,一支支援装甲旅的摩托化步兵旅,另外还有摩托化炮兵、工兵、通信、侦察等单位。

在德军装甲理论领先世界之时,德国装甲兵的装备却有些跟不上节奏。古德里安认为坦克需具备三个特征:装甲、机动和火力。具体而言,参与激烈战斗的坦克不应被对方的防御火力摧毁,而且若要取胜,坦克必须迅速行动,不顾敌人阻碍一直向前,将攻势推进到敌人后方,使敌人无法构建新的防线。

这一点从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不顾后方的停止命令坚决冲到英吉利海峡便可见一斑。同时,坦克也需要具备强大的火力,坦克的火炮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都能够开炮射击。然而,在古德里安刚组建装甲部队时,德军装备的 1 号坦克和 2 号坦克并不符合这些要求。

1 号轻型坦克的生产数量不少,但坦克仅装备了两挺 7.92 毫米机枪,作用十分有限。2 号坦克是德国陆军武器部门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的空缺而生产出来的轻型坦克,其装备一门 20 毫米机关炮和一挺 7.92 毫米机枪,比 1 号坦克略强,但仍无法作为主力使用。

1938 年,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部队的所有组织和训练工作。也是在这一年,德国成功试制了 3 号坦克和 4 号坦克,并将其装备给新建的装甲师,这两款坦克成为战争初期德军闪电战的主力坦克。

在古德里安的规划中,装备长倍镜坦克炮的 3 号坦克用于主要的陆军作战和反坦克作战,装备短倍镜火炮的 4 号坦克用于支援步兵,压制对方的野战工事。通过部队的组建和武器的改进,德国的装甲部队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并很快形成了战斗力。

德国的装甲部队组建之后,其扩张速度令人惊叹,但扩张过快的代价是早期德军装甲部队的单兵战斗素养比不上英法,而且德军装甲部队的编制、装备和坦克数量并未达到古德里安的预期。

依照古德里安战前的设想,德军每个装甲师下辖一个装甲旅,一个装甲旅下辖两个装甲团,每个装甲团辖两个装甲营,每个营 4个坦克连,包括 3 个配备 3 号坦克的轻型坦克连和一个配备 4 号坦克的中型坦克连,每个连至少 21 辆坦克。如此计算,德军一个装甲师至少需要配备 336 辆坦克。

但由于坦克数量不足,德军只能将装甲营的 4 个连缩减为 3 个连,即两个轻型坦克连和一个中型坦克连。即便如此,直至 1939 年二战爆发,德国的 3 号、4 号坦克仍无法满足编制需求,德国装甲师更多装备的是 1 号坦克、2 号坦克以及捷克的 38T 轻型坦克。

波兰战役前,德国已组建了 6 个装甲师和 4 个轻装甲师。装甲师采用上述编制,一个装甲师辖 4 个装甲营,主力为各种轻型坦克,辅以少量的 3 号、4 号坦克。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由于国力、武器装备、军事理念存在巨大差距,德国人仅用一个月便征服了波兰。

在德军的闪击战术面前,波兰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在此战中,古德里安担任第 19 军军长,这个军下辖国防军第 3 装甲师和第 2、第 20 摩托化师。古德里安将所属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集中使用,在波兰境内横冲直撞,锐不可当,仅两周时间,古德里安就渡过了那累夫河,突破了波军防御,与南方集团军群装甲部队成功会师。

德军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在战斗中暴露的问题也极为显著。由于扩张过快,德军装甲部队成员训练时间不足。就战斗素养而言,与英法装甲部队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并且德军坦克的单车性能不如同时期欧洲的先进坦克。

英国拥有 A12 步兵坦克、A10 巡洋坦克、瓦伦丁轻步兵坦克、玛蒂尔达坦克等。法军的坦克种类更多更繁杂,例如 R35 坦克、雷诺系列坦克、索马中型坦克、B1 重型坦克等,这些坦克不论是质量还是火力都要优于德军坦克。 波兰战役后,德军再次对装甲部队进行扩编,截止到 1940 年法国战役爆发前,德军已拥有 10 个正规装甲师。而且德军轻装甲师收缴了不少波军坦克,又接收了己方装甲师退下来的二手装备。

虽然在编制上出现了较大混乱,但 1940 年的战斗还算顺利。曼施坦因的进攻方案与古德里安的装甲兵战术相结合,让德军在西线战场势如破竹。尽管英法手中握有比德军更先进的坦克,可直到战争结束,英法也未能与德军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坦克决战。

德军的装甲力量突入法国,一路狂飙突进,如入无人之境,英法盟军没有一个装甲单位能跟上德军的步伐。时任第 2 集团军司令的古德里安率领 3 个装甲师,翻越阿登山区,攻占塞当,强渡马斯河,然后长驱直入,直奔英吉利海峡。

对于德军来说,法国战役是一场顺风仗,巨大的成功使沉醉于胜利的德国陆军忽略了自身弱点,战后德军并未对装甲部队的不足进行改进,这一疏忽所导致的后果几乎是灾难性的。 因为他们即将面对同样拥有大量装甲部队的敌人——苏联陆军,面对自身的弱点,德国装甲部队如何解决?德国的装甲部队与苏联的装甲部队在编制和装备上有着怎样的差异?双方究竟谁更强大呢?

1 阅读:239
猜你喜欢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