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希特勒最迷恋的战斗部队,最终却只成为了一个称号

北街老酒 2024-06-26 15:26:09

在二战的舞台上,德国陆军以其强大的机械化攻势在初期确立了巨大优势,横扫欧洲大陆,而在其军种之中,有一个令人颇感困惑的兵种——装甲掷弹兵。 装甲掷弹兵并非二战时横空出世的新兵种。

早在 15 世纪左右,欧洲发明出早期装有黑火药的手榴弹,但当时人们尚未掌握其有效使用之法。直至 18 世纪,路易十四的法国军队出现了独特兵种,他们身强体壮,手持黑火药武器,在要塞据点攻防战中充当开路先锋或抵抗核心。

彼时,能成为掷弹兵绝非易事,因其是欧洲陆军的最强兵种,入选条件极为苛刻,通常选取最强壮高大的士兵,称他们为大力士亦不为过,此乃最早期的掷弹兵。 掷弹兵能在欧洲盛行,与当时的战术密切相关。欧洲讲究排兵布阵,诸如著名的马其顿方阵、西班牙方阵,能数倍放大部队战斗力。在火药出现后的排枪时代,掷弹兵大放异彩。

当双方步兵相互射击并逐渐靠近时,掷弹兵会在步兵换弹间隙冲出阵线,向敌方阵地投掷炸药,破坏敌方阵型,对战局起着关键作用。此后,掷弹兵成为精锐陆军部队的象征。 由于兵种不同,掷弹兵与线列步兵着装各异,一般线列步兵戴三角帽,而掷弹兵为便于投弹,戴尖角帽。然而,掷弹兵不过是昙花一现。

在那个科技落后的时代,掷弹兵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其在攻坚战中的威慑力巨大。 但到 18 世纪末,随着战争形势改变,西欧军队迎来大规模简化。部队不再需要人力投掷手榴弹,因已拥有更先进的滑膛炮和火枪。这些成熟科技投入战争,迫使掷弹兵转变为近战部队,失去掷弹功能。

难道希特勒重拾 18 世纪战术,弄出古老的掷弹兵体系?单从字面看,所谓的装甲掷弹兵似是 18 世纪产物的延续,实则不同,他们延续的是掷弹兵的荣耀,而非古老战术。 事实上,希特勒喜好普鲁士复古风格,自诩为腓特烈大帝再世,众多番号得以保留,荣誉满身、英勇无畏的掷弹兵亦被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不仅德国如此,欧洲各国皆有自家的掷弹兵兵团,如英国皇家掷弹兵团等。而在德国,除步兵被称为掷弹兵外,还为摩托化步兵赋予新名——装甲掷弹兵。 因此,装甲掷弹兵与古代掷弹兵截然不同。德国人开创了机械化步兵概念,是世界步兵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装备先进,战斗力强悍,与德军的闪电战战术高度契合。 配备摩托车、装甲车、自行火炮及少量坦克,运输迅速,机动性佳,作战能力强,与德国装甲部队完美搭配。

除装甲火炮外,步兵装备齐全。 尤为重要的是铁拳火箭筒,几乎是装甲掷弹兵的标配,赋予士兵反装甲能力,令盟军坦克颇为头疼。当然,掷弹兵编制完备,包括配备冲锋枪的班长、1 号 2 号机枪手、4 名 8K 步枪手、43 型半自动步枪的副班长,以及驾驶员和车组人员。 此外,还有突击排,装备 30 把 MP44,三个班,每班 8 支,排部 6 支,颇有现代特种部队的意味。

可惜的是,这支部队投入较晚,后期德军更看重通用机枪的火力支援,对其他武器兴趣缺缺,因而昙花一现。 不过,这种机动运输的理念,开启了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征程。在二战初期,此战术思路无疑十分先进。

由此观之,装甲掷弹兵对德国而言,无疑是传奇部队,只可惜未能延续传奇,末期甚至晚节不保。 二战初期,凭借优势装备和出色战术,装甲掷弹兵超越他国部队,一般部队难以抗衡机械化的他们。且德国的机械化步兵与日本大相径庭,日本当时仍半罗马化,落后德国近 20 年。

然而,这支部队在二战末期迅速跌落神坛。初期,德国部队编制有 3 类师级建制,即摩托化师、轻型装甲师以及装甲师。但随着东线战场日趋激烈,德军装甲师出现缺编,坦克数量补给不足,部队被迫改建重组。

此后,德国出现众多装甲掷弹兵部队,但其从一开始装备数量就颇为尴尬。通常每个装甲师配备 300 - 500 辆坦克,而装甲掷弹兵师仅有一个装甲营,约 45 - 60 辆坦克建制,且后期数量愈发减少,番号却越来越多。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组建了 36 个装甲师和 32 个装甲掷弹兵师,中间部队拆分情况不明。越到后期,装甲掷弹兵在战场上的战斗力越弱,后期甚至重拾老本行,以铁拳反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时期的装甲掷弹兵师都由德军最高统帅部严格筛选,从装甲师或摩托化师改编而来。

本质上,这些部队整体效能未变,除少量坦克和卡车外,标配 SD251 系列半履带装甲车及步兵手中的铁拳等反坦克武器,战斗力强于普通部队,但逊于纯正的装甲师。 或许有人疑惑,既然装备不如装甲师,从装甲师改制过来岂不是降级?为何德国众多部队仍愿改名装甲掷弹兵师?

至战局末期,因希特勒愈发不信任国防军,装备优先供给党卫军。多数装备给了党卫军中的装甲掷弹兵师,其装甲占比较高,且改名会进行改制。 改制虽有诸多好处,但仍有许多部队未获益处。尤其在德国末日之时,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配比需求,多数掷弹兵部队名不副实。

0 阅读:184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