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选落幕,莫迪还是“输”了,今后对上中国硬气不起来了

佑渊爱奇闻 2024-06-07 20:18:40

2024年6月5日,印度这个人口超13亿的南亚大国终于选出了新一届政府。结果一经公布,全球便哗然了。

现任总理莫迪所在的执政党印度人民党虽然获得了295个议席,夺得了联盟政府的执政权,但远远低于预期。

事实上,印人党本身只获得了240个席位,未能获得半数以上的议会席位。

这一结果令莫迪和印人党大跌眼镜,因为在大选前期,他们信心满满,甚至预测能轻松拿下350个以上的席位。

然而,现实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在上一届2019年的大选中,印人党曾高居303席,加上盟友就是353席,完全控制了议会。

而这一次,他们不仅远远没有实现"压倒性胜利"的豪言,反而在自身阵营内遭遇重创,输给了自己的宣传。

这样的结果折射出印度民众对莫迪政府的不满情绪在持续累积。

尽管莫迪最终连任成功,但他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首先是组阁困难,印人党虽然拥有最多席位,但依然需要寻求其他盟友的支持才能组建联合政府。

这意味着莫迪在任命内阁和推行政策时,将受到盟友方的严重掣肘,很多事情都需要进行艰难的"讨价还价"。

要组建新一届政府,莫迪不得不向其他政党低头,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加入。

这无疑将极大削弱莫迪的权威和话语权。在过去十年的执政期间,莫迪凭借印人党在议会中的绝对优势,可以为所欲为,任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

但现在情况大为不同,他将不得不在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听取盟友的意见,否则很可能导致联盟分崩离析。

更为棘手的是,莫迪不仅需要说服盟友加入新政府,还必须在内阁职位的分配上做出平衡。毕竟,每一个政党都想分得更多的肥缺,掌控更多的实权部门。

一旦分配不当,就可能引发盟友的不满,动摇联盟的根基。因此,莫迪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耗费大量的精力和心智,权衡利弊,做出妥协。

莫迪执政十年来,一直将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作为自己的最大政绩之一。

他曾豪言壮语,要在25年内让印度成为发达国家,并在2047年印度独立100周年之际,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现实似乎并未朝着他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虽然印度GDP总量一直在攀升,但这种增长并未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根据世界不平等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印度40%以上的财富,而最贫穷的那一半人口拥有的财富比例仅略高于6%。

而在就业问题上,莫迪政府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尽管他上任之初就承诺要在制造业创造1亿个就业岗位,但十年过去,这一承诺不仅远未兑现,就业形势反而每况愈下。

近几年来,数千万印度劳工不得不回流农村,重新从事农业劳作。

在北方邦等人口大邦,民众对莫迪政府的不满情绪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些地区曾是莫迪的铁杆票仓,但在这次大选中,他的表现却大失所望,甚至输给了反对党。

这无疑是对莫迪经济政策的一记重击,也从侧面说明,普通民众对他的信任正在逐渐丧失。

莫迪一直鼓吹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在这次大选中也出现动摇。莫迪对少数民族的打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令不少印度教徒也产生反感。

事实上,莫迪在任内大力推行"去世俗化",试图将印度推向"印度教国家"的道路,这在多元文化的印度社会内部引发了激烈分歧。

他认为,作为占据印度80%人口的主体民族,印度教徒应当在这个国家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印度教文化和价值观也应成为国家发展的主导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莫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构历史教育内容,突出印度教在印度文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印度教的重要节日;对穆斯林、基督教等少数民族实行文化同化等。这些做法无疑激化了印度社会内部的矛盾,引发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弹。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认为,莫迪的做法违背了印度作为一个世俗国家的宪法原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甚至暗含了一种排他性的宗教极端主义倾向。

因此,在这次大选中,莫迪所在的印人党在一些曾经的票仓地区遭遇滑铁卢,正是由于他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引发了普遍的反弹。

有人认为,如果莫迪在新的任期内继续推行这一路线,他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就在莫迪陷入国内执政困境之际,穆尔穆在会见中国新任驻印大使徐飞洪时。他呼吁中印两国应努力培养睦邻友谊。

穆尔穆的这一表态,被外界视为印度对华政策的一个新风向标。

穆尔穆之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华释放友好信号,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度经贸高度依赖中国,然后莫迪政府需要在对美对华之间寻求平衡。

从经贸角度来看,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密不可分。2023年,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过1200亿美元。

但同时,印度对华逆差高达850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是印度对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顺差367亿美元的两倍还多。

可见,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地,也是印度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果印度对华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必将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

在地缘政治方面,莫迪政府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试图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寻求平衡。

莫迪希望从美国那里获得更多战略利益,比如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他又不愿与中国彻底对着干,以免引发军事对抗。

特别是在这次大选后,莫迪所在的印人党无法单独执政,他将不得不顾及其他政党的利益,在对外政策上也将趋于谨慎。如果继续对华强硬,很可能会引发盟友的不满,动摇联盟的根基。

因此,穆尔穆在这个时候对华释放友好信号,无疑是在向莫迪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印度需要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避免陷入对抗的泥潭。

从穆尔穆的表态来看,他无疑是希望印度能够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避免陷入对抗的泥潭。

而且,从现实利益出发,印度也难以承受与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中国不仅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印度获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重要来源地。

一旦与中国关系恶化,印度的经济发展将受到沉重打击。

因此,尽管莫迪在任内一直对华强硬,但在新的执政周期,他很可能会权衡利弊,在对华政策上做出一些调整。

毕竟,在国内执政基础受到动摇的情况下,莫迪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来集中精力应对国内的各种挑战。

而印度大选结果一经公布,美国就立即展现出介入的姿态。就在6月初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奥斯汀公开喊话莫迪"强化美印合作"。

奥斯汀这番表态看似无伤大雅,但他又声称美国将保持在"印太地区"的存在并加大投资,显然是想让印度卷入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

不过,印度大选结果出乎意料,莫迪执政地位出现动摇,这让美国对印度的策略也产生了一些调整。

如果莫迪能够全面掌控政府,美国或许会进一步拉拢印度,将其纳入所谓"印太战略"。但现在莫迪需要依赖盟友,他的执政能力和话语权都将受到削弱,美国对印度的期望值自然也会降低。

印度方面对此也持谨慎态度。莫迪政府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保持合作,但也不会完全听命于美国。毕竟,印度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也有自己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

因此,美国对印度的拉拢行动未来或将遇到一些阻力。

尽管莫迪在国内面临重重困境,但他在竞选中许下的"振兴制造业"承诺,在新任期内仍将大力推进。

事实上,莫迪多年来一直鼓吹"印度制造",试图通过发展本土制造业来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不过,莫迪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一来印度本土制造业基础极为薄弱,核心技术和人才储备都严重不足。

二来印度政府对外资的管控过于严苛,关税和清关效率都远远落后于中国。

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印度制造业在全球产值中的占比仅为3%,与中国24%的占比有着天壤之别。

而在就业方面,莫迪曾许诺要在制造业创造1亿个就业岗位,但十年过去,这一承诺远未兑现,反而出现了不增反降的情况。

在新任期内,莫迪可能会在强硬和灵活之间寻求平衡,对华政策将"软硬兼施"。

受国内情绪影响,莫迪不得不在边境问题上对华示强。而出于经贸现实考虑,他也难以彻底对华置若罔闻。

尽管莫迪鼓吹"印度制造"要与中国"一较高下",但从现实来看,印度要真正赶超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并不现实。

不过,我们也要警惕印度未来可能在某些领域异军突起,对我国产业形成挤压。总之,中印两国的竞争与合作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研究称印度最富1%拥有超四成财富,贫富差距有史以来最大

环球网:【解局】印度大选结果出炉,为何说莫迪“虽胜犹败”

中国经济网:选举结果未取得“压倒性胜利”,莫迪:失败和成功都是政治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向印总统穆尔穆递交国书

观察者网:印度渴望发展制造业,千万劳动力却回流农村,美媒:这是灾难性的

0 阅读:0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