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力量差距悬殊?美媒:中国只有两个选择,不让步就等着被毁灭

佑渊爱奇闻 2024-06-11 06:43:31

近年来,美国不断对中国横加指责,美国媒体更是屡屡发表"中美力量悬殊""中国若不让步就将被毁灭"等极端论调。

美国这种谩骂式外交,不仅将中美关系推向紧张对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极大不稳定因素。

那么,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真如美方所言那般悬殊吗?

炒作中美军力差距

2023年6月,美国彭博社曾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必须说的话》的文章。

文章开门见山就贬低中国,称"中国正在犯错",并极力渲染所谓的"中美军事力量悬殊"。

该文章将中美军力对比描述为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文中声称,尽管中国近年来军事实力不断提升,但与美国相比,中国仍然"缺乏升级优势"。

所谓的"升级优势",是指一方将冲突逐步升级,直至对手无法承受为止。

文章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在与美国的军事冲突中,缺乏足以构成"反击手段"的实力,那么中国就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低头让步,要么等待战败的下场。

这种蓄意贬低中国、极尽渲染之能事的言论立刻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不满。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毫不留情,当机立断予以严厉驳斥和回击。

华春莹指出,这篇文章对许多中国读者而言就是一种"胁迫"。

华春莹质问道:"如果中美之间出现意外军事冲突,肯定不会是由中国挑衅引起的。相反,这种冲突更可能是由接近中国领土的美军舰机所致。"

她强调,在与中国这样的大国交往时,"相互尊重"是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有人想伤害中国而自己毫发无损,那是一种幻想。"华春莹警告说,中国始终对话持开放态度,但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捍卫自身正当权利。

事实上,美国近年来频频对华施压和挑衅,已经引发中国强硬回击。

2022年8月佩洛西窜台事件,就令中美关系陷入冰冻,双方在台海等地区的军事对峙和较量也愈加激烈。

在此背景下,彭博社公然渲染"中国缺乏反击能力""只有投降或被毁灭"的论调,无疑是对华施加极大的舆论压力和挑衅。面对如此无理和荒诞的言论,中方决不能听之任之。

态度转向暴露其内心焦虑

长期以来,美国对华态度一直存在着嚣张和蛮横的一面。

2018年,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发起贸易战,态度咄咄逼人、颐指气使。随后的几年间,美国对华的傲慢行径可谓是层出不穷。

2021年3月的中美阿拉斯加战略对话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当时,中方诚挚呼吁改善双边关系,但美方的回应却是无理的咄咄逼人。

会谈开场不久,美国代表团就对中国代表团展现出极为傲慢的姿态,把整场对话推向了一种言语对峙的困境。

即便到了2023年6月布林肯访华之前,美国一些官方媒体仍在不遗余力地渲染"中美实力悬殊"、警告中国"不让步就将被毁灭"的言论,意图通过言语施压迫使中国屈服。

然而,就在布林肯结束中国行之后,美国对华态度出现了转变,政府官员开始采取较为"理性"的方式评论中美关系。

这种转变绝非偶然,实际上是源于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在俄罗斯、中东、欧洲等地区的一系列战略行动,令美国意识到中国正在主动瓦解其全球霸权。

在巴以冲突中呼吁执行巴勒斯坦两国方案;通过加强对欧盟经济依赖等方式促进欧洲战略自主;并在东南亚地区加大一体化经济联系力度。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转为主动出击,直接朝美国霸权的命门发起冲击。

这让美国难以对中国继续摆出嚣张气焰,只能转而采取一种较为"理性"的交涉姿态。

事实上,从军事、科技、经济诸多领域来看,中美实力根本无法判断悬殊。

中美实力对比

美方一直在渲染中美军力存在"悬殊差距"。确实,从表面数据看,美军整体战力仍领先于中国。

但全面对比中美军事实力并非简单的数字比较,还需要结合双方的战略需求、地缘战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2023年初,一份由美国智库机构完成的兵棋推演结果曾被广为流传。

该推演设想了24种中美在台海周边爆发战争的情况,其中有21种情况下美军取得胜利,总体胜率高达92%。这无疑是为了制造舆论压力,显示美军"压倒性优势"。

然而,仅凭推演结论就下定论中美军力对比,这种做法过于武断和天真。

任何推演都难免带有设计者的主观预设和假设前提,往往忽视了现实战争的复杂多变性。

比如这次推演由美方机构单方面设计,很可能在评估双方军力时就存在明显偏差。

它还将战场局限在距离中国岸线仅2000公里的台海周边海域,但一旦战火升级、范围扩大,双方实力对比也将重新洗牌。

对于这种模拟推演,可以参考但不能过度依赖。我们应当客观分析两国的现实军力水平。

从海军实力看,虽然美国保有庞大舰队,但其航母编队因缺乏维护保养而出现"青黄不接"困境。

上世纪70年代服役的部分老旧军舰,即便历经多次大修,战力也难免储备不足。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步伐迅猛,先后下饷多艘国产航母,两栖攻击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还研制出多款精确制导的反舰导弹,一旦美军舰队进入有效射程范围,将承受全方位猛烈打击。

在空军力量上,美军机型确实保持领先,但中国的隐身战机和中程导弹已经追赶上来,在反介入作战方面将构成有力拦阻。此外,中国在常规导弹方面的优势同样不容忽视。

此外,中美在战略核力量的对比也未如美方所言那般"悬殊"。虽然美国在这方面保有一定优势,但其现役14艘战略核潜艇平均使用时间已超30年。

与之相对,中国则掌握着导弹射程远、单弹头当量大的新一代常规弹道导弹武器,构建起了一定的常规威慑能力。

因此,在潜在的战争情况下,无论美方倾向于先发制人的战术核打击,还是企图利用传统优势发动大规模常规战争,都将承担相当大的政治和战略风险。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美在核常两个层面的力量对比。

除了军事实力比较外,中美科技实力的差距同样被某些方面渲染夸大。

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科技领域,尽管中国目前与美国仍存在一定差距,但这种差距并非永恒不变。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加速发展,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到2025年中国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市场。

此外,中国5G商用网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无线通信芯片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手机等终端设备出货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

这些均表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

至于芯片、超算、航天等传统优势科技领域,中国通过自主创新也取得了阶段性重大突破。

比如,中国的"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多次问鼎全球排行榜;在航天领域,中国已经加入美国和俄罗斯的行列,成为继两国之后第三个常驻空间站的国家。

可见,中美科技差距并非泾渭分明,而且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美国之所以极力封锁中国先进技术,恰恰反映出其内心对中国科技进步的焦虑心理。

经济实力更是中美较量的重头戏。按多年来的发展势头,中国经济距离超越美国并非痴人说梦。

近年来,尽管受到疫情、贸易战等多重冲击,但中国经济仍呈现充沛活力和发展动能。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GDP达到121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

在创新实力方面,中国居民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超11万亿元,中国正在加速从"世界工厂"向"智造强国"转型。

而美国随着去工业化进程加剧,制造业整体疲软,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幅下滑,经济上对中国依赖不断加大。

结语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应对、单方面容忍美国胁迫和挑衅。事实上,对于一些极端言论,中国从不吝啬以"理"服人。

2021年3月,杨洁篪在阿拉斯加会谈上那句"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正是对美方傲慢态度的最有力回应。

如美媒所言那般"让步"或"等着被毁灭",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哗众取宠,美国没有任何的资格来对中国指手画脚。

信息来源

彭博社·《China Had Better Listen to What Blinken Has to Say》

环球网:美媒就布林肯访华发谬论,华春莹驳斥:想伤害中国自己毫发无损,是幻想!

北晚在线:外交部发布!“详细介绍布林肯访华情况”

环球网:“来都要来了,就好好听听中国的话吧”

界面新闻: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举行,杨洁篪: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

0 阅读:457
评论列表
  • 2024-06-11 09:47

    毁灭吓唬谁呢先毁灭的会是美国

  • 2024-06-11 09:55

    胡赛的导弹先进吗?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