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被打没了,为何全世界都不帮忙,没有大国军援巴勒斯坦?

佑渊爱奇闻 2024-06-13 12:44:37

2024年6月初,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进行了猛烈空袭。枕戈待旦的巴勒斯坦人民,在一轮轰炸后不得不去清理废墟。

孩子们的尸体横陈街头,伤者的哀嚎撕裂夜空,浓烟从断垣残壁中滚滚而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起过去战火纷飞的惨烈景象。

这样的战争罪行,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但谴责之外,却少有国家真正伸出援手,导致巴勒斯坦人民继续在绝望中挣扎。

究竟是何原因,让国际社会对这片饱经摧残的土地视而不见?

复杂的历史芥蒂

说到巴勒斯坦问题的缘起,必须从上世纪40年代说起。二战结束后,在这片富饶的中东土地上,犹太复国主义与阿拉伯民族主义陷入了剑拔弩张的对峙。

犹太人虽然逃离了纳粹屠杀的阴影,但他们流浪多年的身影早已深深印在了世人心中。而阿拉伯人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自然也不愿将家园拱手让人。

就在这紧张对峙的氛围下,1947年联合国提出了著名的"巴勒斯坦分割计划",建议将这块土地一分为二,划分为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这个方案理应是化解双方矛盾的良方,但却成了点燃战火的导火索。

阿拉伯国家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人口统计显示,当时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人口比例并不占优势,但这个方案却将更多土地所有权赋予了他们。

在阿拉伯人看来,这无异于助长了犹太人的野心,是对自己族裔权益的肆意践踏。

双方因此恩怨积怨,在短短一年后就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流血冲突。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单方面宣布独立,双方随即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枪林弹雨倾泻而下,硝烟遮蔽了这片本应祥和的土地。

在战火肆虐的日日夜夜里,巴勒斯坦平民不得不撇下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成为漂泊他乡的难民。

对于普通的巴勒斯坦平民来说,第一次中东战争绝非久攻不下的战役,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

战事燃料似乎永远也燃烧不尽,硝烟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让人窒息。大批人口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得不在艰苦环境下谋生。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暴力冲突在巴勒斯坦不断上演。国际社会数次斡旋调解,但由于双方立场隔阂太深,和平的尝试屡屡流产。

最终,战火的硝烟笼罩了整个中东地区,而巴勒斯坦的创伤也就无法愈合。

在加沙街头,孩子们的生命就这样在战火中无声无息地凋零;在难民营,家园重建的梦想也支离破碎。

每一次战火席卷而来,都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留下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但全球社会的目光却将之生生掩盖,将这里人民的苦难抛之脑后。

正是这段血腥的历史烙印,成为了巴勒斯坦人民至今无法解脱的梦魇。

地缘政治的利益纠葛

地缘政治的利益纠葛,使巴勒斯坦问题陷入了被动、无助的境地。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盟友,其在华盛顿的战略地位不可替代。

相比之下,巴勒斯坦则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关系密切,在美国看来显然是"对家"。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巴勒斯坦往往沦为了牺牲品,命运完全操纵在别人手中。

为了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利益,美国对巴勒斯坦问题往往避而不见,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也时有袒护。

比如2012年11月,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了军事打击,造成190多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但当时美国政府却为以方狡辩,称其有"自卫权"。

再如2021年5月的加沙冲突,以色列空军对加沙居民区进行了长达11天的猛烈轰炸,造成数百名平民伤亡,但美国仍坚持支持盟友。

面对美国的明枪暗箭,俄罗斯虽一直主张巴勒斯坦有权独立建国,但由于在中东地缘影响力有限,也难以为巴勒斯坦伸张太多。

作为伊朗在阿拉伯世界中的主要盟友,俄罗斯更多是在言语上声援巴勒斯坦,却很少采取实际行动。

可以说,在美俄对峙的大背景下,巴勒斯坦问题被卷入了大国地缘政治的棋局之中,外界根本难以在这个问题上占据中立位置,也更难阻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不过,中国政府则从未放弃过对巴勒斯坦人民事业的支持。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为巴勒斯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积极呼吁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冲突。

然而,在国际舆论遭到西方主导的情况下,中国的声音往往显得很有气无力。

2021年5月的加沙危机时,中国虽呼吁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派专机紧急撤离在加沙的中资机构人员,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依然坚持支持以色列,使得危机迟迟难以平息。

面对西方国家的阻挠,中国在具体行动上也显得力有未逮。由此可见,即便是维护和平这样的普世价值观,在现实利益面前,也往往无济于事。

国与国之间的明争暗斗,最终使巴勒斯坦人民陷入了更加被动、更加无助的境地。

诚然,外部环境对巴勒斯坦而言严峻重重,但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和动荡局面,也是让国际社会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内部存在严重分裂,主要体现在法塔赫与哈马斯两大政治派别的对立和斗争。

法塔赫主张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同以色列的矛盾,而哈马斯则主张武装斗争,双方根本无法统一战线。这种分裂和内斗,无疑加剧了巴勒斯坦的内忧外患。

2007年,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发动了一场政变,暴力夺取了对加沙的控制权,法塔赫只能在西岸地区维持其政权。

此后,加沙和西岸就出现了"一朝两制"的局面,哈马斯和法塔赫分别在两地执政,两股力量相互对抗,加深了内部矛盾。

更加棘手的是,极端组织在巴勒斯坦地区也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他们时常利用游击战术骚扰以色列,助长了双方冲突的持续升级。

更有甚者,还时有发生针对平民的袭击事件,给和平进程带来极大障碍。

比如2019年,加沙地区的一个什叶派极端组织就对以色列南部的一个聚居区发射多枚火箭弹,以色列方面不得不做出军事回应,双方一触即发。

同时,必须直视的是,巴勒斯坦内部政治机构的低效腐朽,也让外界望而却步。长期内斗,使得巴勒斯坦政府的公信力严重缺失,外援能否真正惠及平民,令人质疑。

即便获得外部援助,安全隐患也可能导致物资无法顺利送达。

此外,巴勒斯坦治安状况堪忧,也是外部力量无法介入的重要原因。

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和混乱状况,无疑让国际社会对其望而生畏,进一步加剧了巴勒斯坦平民的困境。

面对如此动荡体系,外界难免犹疑不决,但内忧外患的局面,也注定了巴勒斯坦走向和平的道路十分艰辛。

人道主义危机何以久拖不决?

纵观巴勒斯坦问题的来龙去脉,我们不难发现要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任重而道远。

从上世纪40年代的历史疮疤,到当今的现实纷争;从外部环境的障碍,到内部因素的阻力,这个问题的症结太多,让人难以迅速解开心结。

但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国际社会存在多少困境和顾虑,都无法掩盖这样的事实:暴力冲突将导致更多无辜平民伤亡,不会为任何一方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仇怨已经太深,伤痕也早已累累。如果双方不能克制武力的使用,重回谈判桌前,和平的曙光就永远遥不可及。

就在今年6月8日,以色列方面在加沙地带实施了一次具有争议的军事行动,号称获救4名人质,但同时也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伤。

生命理应被同等珍视,而非以武力与谎言为其加冠。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人道主义危机,我们难道还能置之不理吗?虽然现实利益使得国际社会陷于僵局,但对话与谈判,始终是化解冲突的不二法门。

也许,在战争的硝烟中,所有人都曾失去过什么。但那无辜的孩子们,又曾做错了什么呢?为什么要让他们承受如此巨大的伤痛和苦难?

因此,国际社会理应走出困境,发出更多呼声,敦促以巴双方立即停火,重启和平谈判。生命因战祸而消逝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和平的亵渎。

终结冲突,实现和解,不仅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夙愿,也是全人类的期盼。而要实现这一愿景,国际社会就必须以坚定的行动作为支撑,用善意和决心消弭仇恨,用对话和理性击溃战火。

有战火硝烟的天空下自由生长,拥有被爱与快乐的权利。这不仅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夙愿,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期盼。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中东睿评|巴勒斯坦悲剧的大国根源②:“不战不和”与“以战迫和”

环球网:中国政府再次向加沙地带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看看新闻:一看就懂丨为什么巴勒斯坦要独立建国这么难?

0 阅读:2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