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战局升级!澳大利亚强制售股,中国投资者面临60天倒计时

佑渊爱奇闻 2024-06-12 09:19:27

稀土元素这种平凡无奇的命名,实则却是工业发展的至关重要资源。它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和"工业黄金",掌控了稀土就等于掌控了未来科技和国防的主导权。

作为全球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这场新时代的战略资源争夺战中占据先机。

然而,这份独门绝技和资源优势也让不少国家虎视眈眈。他们对中国的稀土产业耿耿于怀,千方百计想要分一杯羹。

就在最近,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居然先行对驻澳中资企业的稀土项目股权展开了猛烈打击,公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由,要求它们在60天内全部出清股权。

这一罕见的强硬表态,不啻于是澳方向中国发出的一记重击。在这场新兴的战略资源争夺战中,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该如何破局应对?

中国稀土储量

在这场全球稀土资源争夺战中,中国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先发制人的有利地位。

这份沉甸甸的优势,不仅来自中国本土丰富的稀土矿藏,更得益于几代科学家们孜孜以求、久久为功的技术攻关。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性的积累,中国在稀土领域才能一跃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赢得先机。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就已占尽了稀土资源的天时地利。根据权威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探明的稀土储量高达4400万吨,占全球已探明总储量的三成以上。

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全球稀土资源的"超级大户"。

这份让世界艳羡的丰厚家底,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西南部和华北地区。从赣南无矿区到江西东乡,再到四川广元、青海化隆等地,一处处世界级的大型稀土矿区星罗棋布。

其中,尤以赣南麻陆稀土矿作为重中之重,储量高达780万吨,被誉为"世界第一稀土矿"。

然而,仅仅拥有矿藏优势却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能否将这些埋藏于地下的宝贵资源高效开采出来,并加以深度利用。

这就需要科技实力作为坚实支撑。幸运的是,在这方面,中国同样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投入。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稀土工业还处于完全落后和被动的状态。那个时候,中国只能以低价将原始稀土矿石出口,再从西方发达国家手中高价回购稀土加工品。

这种被"掠夺式收费"的窘境,让中国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汗颜。

这种屈辱境遇终于在1974年被彻底扭转。这一年,中国科学家徐光宪院士历时10余年苦心钻研,终于研制出一套极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稀土分离提纯新工艺。

这一成果不仅使中国的稀土分离提纯成本大幅降低,还令技术水平直线飙升,一举超越了当时的欧美国家。

徐老用自己的毕生心血,让中国在稀土领域赢得了尊严,也为后来者打通了创新之路。

这位被誉为"稀土大师"的院士更是将稀土分离工艺中的诸多关键核心技术无偿交给祖国,推动中国稀土产业走向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唯一一个掌握17种稀土元素全部提纯工艺的国家。

从上游矿产勘探开采,到中游分离冶炼,再到下游深加工制造,整个产业链条都被中国牢牢把控。

换句话说,如今无论世界哪个角落需要稀土元素及其衍生品,恐怕都难逃要从中国这里"剁手"购买的命运。

这种产业链式的全流程优势,令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体系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即便是老牌稀土生产大国美国,其60%以上的稀土需求也要依赖中国进口。

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他们只能被动地围绕在中国这个核心供给渠道周围"打卦"。

这一优势地位的形成,不仅缓解了中国长期以来被发达国家"卡脖子"遏制的隐忧,更为中国顺理成章地申请未来科技发展的"话语权"奠定了非同凡响的基础。

尽管如此,中国在处理稀土问题上仍然谨小慎微,时刻提醒自己要理性对待。毕竟,过于急于求成,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不必要的外交纷争。

在上世纪末和21世纪初,由于管理疏忽和市场短视,中国当时曾一度对稀土资源实行"无节制、低价出口"的政策,令不少外国企业得了不少的便宜。

为此,中国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些优质稀土矿储量几乎被掠夺殆尽。

好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完全意识到了稀土资源的战略地位。

为此,中国推出了一系列保护政策:既严格限制了稀土及其衍生品的出口额度,同时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加工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确保可持续利用。

除了采取保护措施外,中国还积极鼓励企业在海外布局,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比如在全球第二大稀土储量国越南,中国企业正在大举投资,用自身的开采和冶炼技术换取稀土资源。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政策的保驾护航,中国在稀土资源这个重要领域才避免了太多的战略性浪费,坚守住了"现有优势"。

而随着包括稀土在内的战略资源争夺日趋白热化,相信只要我们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和理性手腕,就一定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格局中赢得主导权。

澳大利亚稀土资源"闷棍"打压

就在全球各方角力夺得稀土资源主导权之际,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却忽然对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掀起了一记"闷棍"攻势。

这一脱离常规的举动,不仅凸显了澳方对稀土的战略重视程度,也折射出其对于来自中国的海外资金的戒心有增无减。

当地时间6月3日,澳大利亚财长吉姆·查默斯突然拍桌子,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由,下令在澳大利亚境内拥有稀土资产的数家中资企业,在60天内全部出清旗下的股权。

其中,备受澳方"重点关照"的就是中国大型投资基金域潇基金。

根据财长办公室公布的消息,域潇基金旗下的CEO吴涛等多人,需要在两个月的时限内全部出售其持有的北方矿业公司的8000万股股份。而域潇基金此前在该公司手中的投资额已超过8000万澳元。

殊不知,北方矿业公司是澳大利亚少有的重稀土生产矿业巨头之一,业务范围涉及采矿、选矿加工等多个环节。

它们在布朗斯维尔的重稀土项目更是整个西澳大利亚州重点扶植的标杆项目。

按照澳方的说法,这一标志性项目关乎澳方"绿色能源转型"和"国防现代化"进程,堪称"命脉工程"。

那么,澳大利亚政府为何会以如此强硬的手腕,要求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外资放弃在澳大利亚重要矿产领域的投资权益呢?

理由就在于他们这次祭出了一张"护身符":1975年生效的《外国并购法》。

根据澳大利亚当局的解释,若外国投资者在澳大利亚境内投资比例超过20%时,即被视为控制权收购,属于影响"国家利益"的重大行为,理所应当受到澳方的严格监管。

而在北方矿业等重要矿业公司身上,像域潇基金这样接近10%的大股东显然已经"涉嫌"触犯了澳方的所谓法律红线。

不过,对于澳大利亚突然祭出这一"国宝级护符"来限制中资股权的做法,外界可没少人有质疑的声音。

他们认为,澳方此举不过是将所谓的"国家利益"作为幌子,以小博大、固步自封的心态,回避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此前不少中国央企在矿产等领域的投资交易,同样被澳方别出心裁地阻挠了。

对中资企业的"投资歧视"

事实上,澳大利亚政府对于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投资活动向来怀揣戒心,这已经不是一朝一夕了。

回溯到2020年,中国钢铁巨头宝武集团曾宣布以2000万澳元的价码,收购北方矿业11%的股权。然而这笔交易最终却以"威胁国家利益"的理由被否决掉了。

随后的2021年,澳大利亚政府再次祭出改革法案,加大了对外资尤其是中资在澳投资活动的审查力度。而他们给出的借口同样是防范"国家安全受到影响"。

到了2023年,澳大利亚又公开了一份《2023-2030年关键矿产战略》,其中不仅将稀土等战略资源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脉支撑。

更是直白表态将继续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本土资源被他国所"垄断"。

可见,澳大利亚一直将自身的风险意识高度集中在来自中国的投资身上。这种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的戒备情绪,已经注定了其针对中资的单边政策很难做到完全公正公开透明。

面对澳大利亚这种露骨的"投资歧视",中方自然不会听之任之。

事实上,本次被澳方压制的除了域潇基金,中国地质集团和广盛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等知名央企和民企也在受命名单之列。中方已经多次通过官方渠道表达了严正交涉和不满情绪。

当前,全球稀土资源争夺战的硝烟已经蔓延开来,澳大利亚这一急于拉帮结伙、对华遏制的做法无疑正成为战火蔓延的一颗"催化弹"。

作为一个资源大国,澳大利亚对本土稀土资源采取的保护政策虽然也在情理之中,但其防患于未然、横加限制的做法却也显得有些武断和短视了。

信息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网:澳大利亚深耕关键矿产领域

战略性关键金属平台:国内外稀土矿产资源及其分布概述

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1年澳大利亚拟对外商投资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界面新闻:澳大利亚要求中国投资者减持稀土矿商股权

0 阅读:3

佑渊爱奇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