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朱德去世,临终前留下重托,叶剑英闻之挺身而出,稳定大局

历史的丰碑 2024-01-23 14:26:03
与毛主席的相知

在新中国成立的史册之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

毛主席和朱德,这两位国家领导人的画像被并排挂在宏伟的建筑之上,一同被挂在那庄严的大会主席台上面;又或者是人们举起了两个国家领导人的肖像,庆祝着新解放军的成功。还有一段是毛主席与朱德一起走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宣布新中国的成立。

在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过程中,“朱毛”这个名字成了中国人民抗击国内外一切敌人的一面光荣的象征。

南昌起义失利后,起义军残余的人在朱德的率领下转移到赣南,在转移过程中,朱德接到一个重大情报:毛泽东此时正在率领的一批军队已经开赴井冈山。

朱德没有见过毛主席,但却是听说过此人的名字,当时的他认为,应当将军事和农民的战争统一起来,而不是占领一座大城市,而是集中在乡村,这和朱德寻找落脚点的想法是一致的。

秋收起义以及之后的创建井冈山,这两件事都使朱德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革命战友充满了好奇。

而朱德对毛主席来讲,其身上也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当毛主席听说朱德要转移到赣南,他就把何长工送到了山下,并设法同朱德接触。

何长工从山上下来以后,就一直在寻找朱德,直到1927年12月末,他才终于见到了朱德元帅。

这时候朱德向他详细了解了井冈山的地形和群众基础,军队的情况,军队的部署和防守情况。于是,有了何长工这个中间人,朱毛二人这才终于有了接触。

后来毛主席秘密派遣毛泽覃到山下去搜寻朱德和他的军队。此时,朱德亦决心接近井冈山,二人最终顺利地会合了。这次会议,也使中国踏上了一条新的革命之路。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毛主席给朱德打电话,以示祝贺,毛主席、朱德等人的英明领导,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游击好戏”,在抗日战争中屡获成功。

无论毛主席要攻向哪里,朱德元帅总是会确保每一颗子弹都不会偏离轨道。

而到了1938年2月22日,日本人攻占了屯留等地方,并逐步逼近了安泽,这时候毛主席亲自打电话给朱德,让他一同分析一下日本人的主要目标。

“声东击西,他们这种小伎俩,目的是就要把八路军从黄河引到陕北去。

毛主席微微点头,表示同意了朱德元帅的观点,这也是在主席的预料之中。

抗战进行到八月底,八路进驻到了华北。

抗日根据地的成功,使八路军实力大增,但蒋介石此时仿佛是受到极大的刺激,觉得八路军似乎是在捡便宜,于是又燃起了“防共限共”的思想。

但毛主席并没有他想象中那般好对付。

二月四日开会时,毛主席直截了当地说:“绝不能让共产党融化掉,应当被溶化是那些,此时此刻依然还在发国难财,还在吃摩擦饭的顽固分子们”。

之后朱德按照毛主席的命令,以及对蒋介石的任性行事的了解,很快他就发起了猛烈的反攻,顿时就让国民党死硬派无力对八路军发动攻势,从而粉碎了由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波反共热潮。

朱德这一生曾追随了三位领导人,但是他对毛主席却是十分的钦佩,直言道“毛泽东同志是我所追随的人中最优秀的一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毛主席成了首任主席,朱德为首任副主席。

主席卸任,人们当然会想到由他来接替他,可是还没有最后决定,朱德就把一份“推辞信”放到了当时担任秘书的小平同志的桌子上。

毛主席得知了朱德行为,也是十分的激动,他要求众人都要像朱德一样,以朱德的胸怀来做自己的榜样。

毛主席自然是很清楚朱德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只是主席考虑到此时的朱德元帅年纪确实太大了,担心朱德承受不住。

朱德一辈子都在为革命而斗争,毛主席也不想让他到了晚年就把这条神经给绷紧了,相反,主席希望朱德他可以好好休息。

这件事之后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之后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成功地被选为国家主席,而朱德元帅则是成了全国人大的常委会委员长。

陈毅的探望

此时的朱德情况很是糟糕,他在北戴河休养着,可是却没有料到,陈毅竟会前来看望他。数日之后,陈毅来到朱德位于北戴河的寓所,怀着激动的心情,叩响了朱德家的房门。

陈毅见朱德与康克清二人,便对他们说道:“周总理让我来拜访您,总理托我向您问候,您可一定得注意健康呀!”

那年陈毅71,朱德85,他们虽然隔了14年,但二人之间的友情,却是那么的令人感动。

二人同为四川人,朱德于1926年八月动身去往川东,他在那里与陈毅相遇,彼时的朱德受陈独秀之托,而陈毅受则是受李大钊之托,经杨森引见后,二人一见如故,成了至交。

南昌起义以后,朱德率部进驻潮汕,陈毅亲自到朱德所在的部队当指导员,这时候两人一起进行了“赣南三整”,这对之后加强和发展人民军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毅、朱德对井冈山生活的记忆最深。在此期间,陈毅、朱德与毛主席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朱德会时常与毛主席探讨战略,有的时候意见不合,也是陈毅从中斡旋,正是在这样一群伟人的带领下,井冈山才变成了当时最光辉的地方。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当年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却是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两人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来。

朱德还跟陈毅推心置腹地说:“我们一生为革命奋斗,如今却要顾大局,作出了一些奉献,这是我们共产党人所没有的,以后许多的问题都会逐渐变得清楚的。”

陈毅没有回答,朱德可能是故意让陈毅听到,或者是故意加重语气,陈毅望着朱德,没有说话,二个人都安静了下来。

朱德不仅是对陈毅说,也是对自己说的,他愿意为这个新生的中国付出一切,只要能让祖国变得更好,那他就一切都愿意去奉献掉。

与周总理的离别

1976年的元旦刚过去没多久,备受人民喜爱的国家领导人周总理去世了。朱德是在周总理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会见的。

此时的朱德已经是快九十岁了,上了年纪的他,一瘸一拐地来拜访周总理,当看到周总理脱下了病号衣,朱德颤声问道:“你好吗?”

“没事,有话咱们坐下来谈。”周总理笑着说道。

接着朱德便被警卫员扶着在长沙发上坐了下来,二人这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谈话后,朱德这才起身告辞离去。

两人紧紧地握了握,接着朱德便被人扶进了自己的车中。那天周总理一直目送着朱德的车离开自己的视野,一直到它的身影完全看不见了,总理这才放下了心来,回到自己的屋子中。

这一次二人的相见,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是,这竟是最后的一次相见

在这一年的一月份,周总理与世长辞,人们担忧朱德忽然得知这个噩耗,身体和精神都经受不起打击,所以才没有及时将周总理的死讯告知他。

朱德和成千上万的民众一起,是从收音机中得知的这个消息,他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在沙发上坐了很长一段时间。

之后的他便动身到了医院为周总理送行,面对安眠的老朋友,朱德已是不自觉间泪流满面,轻声喊着“恩来、恩来”,然后他便郑重地向总理敬礼,接着朱德便被人抬了出去。

不幸的是,朱德后来因病未能出席总理的追悼会,他站在家里的电视旁,眼中噙着泪水,与好友告别。

离世

如果说老友之死对朱德的影响很大,朱德与老婆斗智,只为一顿美味佳肴,却是晚年难得的享受到放松和享受。

大家都知道,朱德同志一生非常俭朴,这种俭朴的生活方式,从朱德的每日膳食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在朱德的职位上升以来,管他吃饭的人悄悄给他加了餐。但是,朱德同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并没有接受这种特别的对待。

对于朱德同志来说,钱应该用在比较紧迫的方面,自己只需要简单地享用几个简单的菜肴就可以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在家庭中越来越像个孩子,经常和他的妻子康克清争夺一口红烧肉。

由于朱德的年龄越来越大,朱德同志患有糖尿病,所以他必须严格地吃东西。按照医生对他的嘱咐,吃饭时候要注意减少油份、减少糖分、多吃蔬菜,这些已然成了朱德同志生活中的一部分。

朱德同志一开始的时候,控制的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节制进食的时间越来越长,红烧肉和回锅肉就成了朱德同志老年时期最想吃的食物了。

朱德夫人康克清出于朱德的健康考虑,对朱德的膳食控制十分严密。朱德同志尽管很想吃,可是他明白,自己的夫人这样做,也是为他自己的健康着想。

于是朱德也想出了一个很好的主意,就是经常请一些朋友到他的家中去吃饭。由于朋友们时常到他家中拜访,这时候他总要让夫人给他煮一道红烧肉。如此一来,朱德就可以在宾客们的帮助下,吃到更多的红烧肉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他的妻子康克清也不能让朱德同志过多的贪嘴。因此康克清常常会在宾客面前,把菜不断地往朱德的碗中放。

朱德同志也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只好将那一大盘蔬菜全部吞入腹中。

每次朱德都会在老婆不在的情况下,对着自己的小孙子使了一个眼神,小孙子很是心疼自己的爷爷,顿时就便明白了过来,将自己的一些几块红烧肉留给了自己的爷爷。康克清对这件事也只好视而不见!

因此,在严厉要求自己吃饭的时候,朱德也会经常开玩笑的说道:“我这一辈子呀,还没有吃饱过呢。”

不过,每当他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的夫人康克清,都会微微一笑。

此时的朱德年事已高,加上周总理的去世,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起来,但即使这样,朱德还是没有听从周围人的建议,继续努力工作着。

从这一年的二月至七月,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中,朱德坚持自己的那本就疲惫的身体,累计18次接见了外国友人。

就算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候,他也在为国为民做着贡献。就像朱德去拜访老教授成仿吾先生时的时候说的:“工作要与时俱进嘛,也要注意健康,我们部队里的老人已经不多了。”

由于体质较差,加之长时间的疲劳,朱德终于在1976年6月末病倒,入院进行了治疗。

可即便是在医院里,朱德也依然十分关心外界的情况,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过其中康克清:在咱们部队里,还是有很多同志,是值得信赖的。

1976年7月6日,九十岁的朱德元帅在北京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临终嘱托

康克清虽然因为朱德的去世而感到悲伤,但她并没有忘了朱德的遗愿。

七月的某天,康克清带着他的女儿朱敏和儿子,一同去了叶帅那里。

叶帅让两人落座,然后把电台的音量调到最大,这才问道:“大姐,老总离开的时候,还有什么交代呀?”

于是康克清就将朱德临死前说的每一句话都跟叶帅说了一遍,叶帅听了康克清的解释,也是若有所思,然后他下意识的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朱德的说法。

没过多久,叶帅等人就稳住了局面,这也让康克清松了口气。她望着墙壁上朱主席的画像,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朱德和叶剑英之间的相识,仿佛是命中有缘一般,两人同为我军高层领导,又有着极为相近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老人都是客籍出身,都是曾考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并且在加入军队讲武堂的时候,他们还曾都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所以,这才有了如今看到的叶剑英、朱德。

朱德于1927年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之后,叶剑英曾发表演说,反对蒋,其后即赴武汉出席各界国民组织联合召开的会议。

叶剑英在会议上遇到了很老实的“大哥”,此人便是朱德元帅。

朱德大步走向叶剑英,同他握手,接着便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对他说道:

“叶师长啊,你刚才说的话,我都听到了,讲的真是太好了!”

叶剑英对这位正直的“大哥”迅速地产生了好感,然而此时,他们并不清楚,一股极大的危险已经降临到了他们的身上。

不久之后朱德便从武汉左翼人士的一次大会中得知,汪精卫等人正在筹划,以开会为藉口,诱贺龙、叶挺入其府中,以卸其军权。

因为当时的朱德一时脱不了身,负责传达情报的工作于是便交给了叶剑英,叶剑英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贺龙、叶挺两人的住处,向他们说明了情况。

叶剑英同叶挺、贺龙等人在官邸中商议后,认为此刻应当立即转移到南昌附近,因为这里国民党军的力量比较薄弱,等主力主力取得胜利以后,那么届时情况就会好转起来。

这次会面,不但拯救了贺龙、叶挺等人的生命,而且也为之后的南昌起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石,之后,他便立即从寓所离开,连夜赶赴去往了南昌。

之后,朱德通过他与国民党将领之间的交情,将自己调到了南昌军区第三军官教育团的团长,这样就等于每个人都有了一只能起义的军队。

这是两人一次无声的心照配合!

同年,叶剑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

在那个充满危险和动荡的年代里,叶剑英清楚地看到了蒋介石的反动图谋。

随后,他坚决不接受蒋介石的招揽,而是发出了“全国通电反蒋”,随后又动身前往武汉整顿起义军,他的这份勇气,实在是让人佩服!

叶剑英发的“反蒋檄文”,用一种非常严肃的口气说道:

“我反对蒋,只是为了革命,不仅是有蒋先生,我们的手中枪必须对准每一个反革命者!”

朱德听完叶剑英的讲话,掌声如雷,而这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更是让朱德对其产生了好感,二人推心置腹,互相勉励,共同研究如何拯救国家,从而结下了五十年的深厚情谊!

叶剑英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央军委参谋长,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帮助毛主席、朱德等人进行反日斗争,这一点,朱德非常赞赏叶剑英在军事上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以增强军队的参谋力量!

两人也是在工作上紧密合作,使得部队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

在他们的领导下,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当美国观察团到来时,见到这个成果,突然醒悟:原来国民党死硬派所言,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诬蔑!

毛主席对叶剑英的评论是:“剑英这个人啊就像北宋的宰相吕端一样,大事从来不糊涂!”

毛主席对他的这番话,更显示出叶剑英是一个有大局观、有担当之人!

也正因为如此,朱德才会将自己的临终嘱托交付给叶剑英!

这是他对叶剑英充满信心的表现。

0 阅读:216

历史的丰碑

简介:有些人我们要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