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韩先楚回乡探亲,一70岁老人唤其乳名,听到后泪水夺眶而出

历史的丰碑 2024-01-20 14:59:46

韩先楚在十四岁那年,毅然辞别了自己的姐姐,投身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的黄麻起义中,此时的韩先楚决心追随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

临行前,姐姐紧紧的搂住韩先楚,悲叹上天待自己太过残酷,韩先楚对姐姐说道,只要革命可以成功,自己就会回到家乡,绝不会忘了村民。

当天,四邻得知韩先楚要去革命了,都非常的伤心,孩子,打仗时候,你要注意安全啊。」子虽小,可是村民却很讲义气。

第一次回乡,是1949年的年初,当时的韩先楚已任第四野战军的兵团副司令,他在此期间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斗。

在军队向南方进军的过程中,韩先楚也刚好利用这个机会,又再次返回到了他25年前的家乡。

“我只上了一年的私塾,就退学了,如果不是延安毛主席教育我,我现在连一个字都看不懂。”韩先楚在回家的途中,对身边的警卫说道。

韩先楚乡音没有任何的变化,尽管说已经十多年过去了,当故乡的人知道韩先楚回来的消息时,整个村庄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此时他小时候的玩伴已经成家了,一开始众人对韩先楚还有些拘束,直到韩先楚开口道:“海州那小子呢,他怎么不来见我啊。”

众人一言他的这句话,顿时现场变得更加热闹了去看,纷纷喊出了儿时的绰号,韩先楚提到海州,就是他儿时的玩伴,他说:我还记得,欠他四担米哪。

这时候的吴海洲还在田里忙活呢,听到村民把他喊回去,吴海洲就一把将韩先楚给抱住,使劲捶了他一下:“哎哟,楚大哥,您穿的这套军服,可真够帅的。”

众人很是高兴,不过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感慨道:“我们村子里,就屯子一个人能干出这么大的事情,当初我就应该让自己的儿子也去当兵啊。”

韩先楚听后心中流过一阵酸楚,他在部队里受的苦远比所有人想象的要多。

但韩先楚总是笑呵呵地说:“哪儿,哪儿,我就是有点野,跟毛主席学得多,读了点书,你们要是肯去参军,肯定比我干得好。”

说着说着,韩先楚就看见一个满脸灰尘的小男孩从院子里跑了出来,一问之下,他才发现,这个小男孩是海州的儿子,此时这个孩子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可是却没有去学校。

见状韩先楚从口袋里拿出一支笔,递到了海州的面前:“海州,这三支笔就当是你的礼物了,让咱孩子好好学习,他会变得更优秀的。”

吴海洲拿着三支笔,眼睛都有些发红了:“真是太谢谢你了,太贵重了。”韩先楚又把三支笔递给他:“这些就留给你当做纪念吧。”

这天,乡亲们要招待韩先楚,想要烹制一道美味佳肴,却被韩先楚严厉制止,说:“跟平常一样,大家吃什么我也吃什么。”

当天一碗稀饭,咸菜,还有些窝窝头,韩先楚美滋滋的大口大口的吃着,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你们呀,是不清楚,这顿饭,是我吃的最好吃的啦。”

韩先楚并没有多做逗留,他还要去北方,因为他有自己的使命。

1981年,这时候的韩先楚已经到了68岁,此时的他由于健康问题辞去了大军区司令的职务。10月29日这天,天气晴朗,韩先楚再次来到吴家嘴村。

在1949年的时候,村子里的小路都被改造成了道路,以前的战马也是换成了如今的面包车。

韩先楚非常的激动,一直在车上和他的部下们聊着天。从幼时在“六裁缝”家里放牛、带领邻居小孩斗殴。

再说到姐夫田长松被敌人杀害,之后他又说了许多少同志奋战后永远安息于故乡的情景。

这时候韩先楚从车上下来,热情地向村民们问好。忽然,一名年近七旬的老妇人从人群中挤了出来,一边跑一边大叫:“祖宝!祖宝!”

祖宝正是韩先楚的小名,他一听这话,先是一怔,随即一抬眼,看到眼前的老妇人,连忙上前一步,拉住她的双手,“秀姐”两个字刚出口,眼泪就流了下来。

韩先楚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分娩而去世,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因疾病去世。

韩先楚孑然一身,除却去找姐姐和姐夫,都是依靠村里一位名叫“秀姑娘”的女子周济相助,两人亲如姐弟,因此韩先楚常唤她“秀姐”。

现在,“秀姑娘”已经换成了“秀奶奶”,这让韩先楚很是激动。两个老人牵着手往村子里走去,韩先楚一口一个“秀姐”叫着,看得出来,两个人的关系很好。

1986年10月3日,韩先楚病逝,临终时他对自己的夫人刘芷说如今的自己有两个遗愿:

“等我死了,你就将我埋在红安就好了。”

刘芷哽咽着向答应了下来,在韩先楚病逝以后后,她就向国家报告了自己丈夫的愿望。最后,韩先楚被安葬在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烈士陵园下葬。

韩先楚的另外一个心愿,就是让刘芷把自己多年购买的珍惜树种,运回红安县,种植于当地的街头。

在韩先楚离开后,刘芷依着父亲的意愿,带着那些小树苗来到红安,洒满了红安的大街小巷。

0 阅读:73

历史的丰碑

简介:有些人我们要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