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淋漓”和“很少冒汗”,哪一种情况才是健康的?中医告诉你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6-10 17:42:03

夏天的闷、热,对人体的直接影响就是容易流汗,有的人认为,流汗是好事,是身体在排毒;有的人认为,流汗是坏事,影响个人形象,哪一种认识才是正确的?而且,我们身边,有的人很容易出汗,有的人哪怕再热都不太冒汗,谁更健康?

一、汗液是人体代谢的正常表现,但它对每个人不是“一视同仁”的:

有的人走路快一些,身上汗液就冒个不停,哪怕到了凉爽的环境,也汗流浃背;

有的人好像对汗液是“绝缘”的,即使跑步锻炼、打球运动也不会流很多汗;

有的人身上出汗分区域,头汗很多,前胸后背汗流不停,但其它部位汗液不多。

这样就带来一个健康问题:每个人的汗液为什么情况各异?身体冒汗多好一些,还是冒汗少更好?

现代医学对汗液的来龙去脉分析比较透彻了,它是水分从肌肤毛孔渗出的现象,人体毛孔众多,慢慢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汗滴”。

出汗是代谢的“晴雨表”、排泄的“主渠道”、体温的“调控阀”,是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

二、中医对“汗”的研究,无论是病因、病机、病位,还是问诊、治法、方剂,对汗液的分析探讨都很多

汗本质上是“心之液”,在阳气和血气推动下循行体内,阳加于阴就会汗出。当外部天气越热、阳气升腾、气促血行,或者身体剧烈活动,阳气翻腾,气血急促,汗液就从皮肤毛孔渗出。

汗液冒得多不多、快不快、久不久,有内外两种因素。外因有气温、运动、劳作等,内因多见于烦躁、激动、紧张、进食、穿衣等。如果汗液无法顺畅排出,淤积在体表,内里化热,就会引起热像、发烧等问题,需要及时“发汗”。

淤积的汗液一旦从体表出来,身体仿佛卸下千斤重担,慢慢舒坦起来。名医张仲景的大小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就是靠发汗准、发汗快,成为千古名方。

同等条件下,经常大汗淋漓、汗流浃背的人,和不怎么出汗的人相比,哪一个更健康?用汗多、汗少来评判个人健康状况,靠不靠谱?

有4个衡量因素:

一个是毛孔多少。每个人身上的毛孔数量不一样,有的比别人多一些,汗腺发达,密集分布在额头、后颈、前胸、后背、腋下、腹股沟、四肢等部位,所以看起来冒汗频繁。

一个是生活习惯。有的人注重喝水补水,体内储存的水分比较多,在气温升高、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多余的水分就变成汗液冒出来,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个是体质不同。如果是阳亢症状,出汗相对会多一些,如果是虚证,五脏六腑有阳虚、阴虚、气虚等问题,对身体水液的推动乏力,自然就会少汗、无汗。

一个是寒热不一。身体动不动冒汗的人,身体一般是热质,心火、肺火、肝火、胃火等旺盛,汗液被蒸腾,经常有口干舌燥感觉;而寒质体质的人则刚好相反。

所以,不能简单用出汗多、出汗少的外观体征来判断身体好坏,要通盘衡量,不是说出汗多就是身体好、代谢好,出汗少就体质虚、身体差。如果人的体温、舌象、脉象、呼吸等指标正常,也没有不适感,无论是大汗淋漓,还是少汗无汗,都是正常的。

三、哪些汗多、汗少的情况值得注意和警惕?

有个比较快速的判断:如果一个人大汗淋漓,突然变得汗少了,或者经常出汗却不怎么补水喝水,或者平时不怎么出汗,某个时间段突然汗津津的,这些都要及时查明原因。

从出汗现象看,有7种情况、4个区分,需要重视和查明原因。

七种情况:

1、自汗:无论天气情况如何,动不动出汗,汗液止不住——阳气衰虚,卫表失固,营卫不和。

2、战汗:身体恶寒战栗冒汗,分两种情况——如果是感冒后出汗退烧,是病快好了;如果是汗越多越烦躁,意味着病情恶化。

3、黄汗:冒出的汗液发黄,贴身衣物、个人用品也染上黄色——主要是黄疸,是肝胆疾病的提示,身体湿热交蒸。

4、盗汗:半夜熟睡冒汗,打湿衣物和床单,醒来汗就停了——很明显的阴阳两虚,偏重于阴虚,或者阴虚内热,实热证。

5、闭汗:气温无论多热,体表都没有汗,伴有高热、面红耳赤——这是发烧的症状,但身上反而感到冷。

6、脱汗:久病或急病患者,身上不停冒汗,呼吸急促,体表摸起来却发凉——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正气衰竭、阳气将尽。

7、半身汗:区分左右半身或上下半身冒汗,现代多见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身体无汗那一侧,通常是病位所在,病症有中风偏瘫、风湿等。

四个区分:

1、汗液气味,明显闻到腥臭味,多是湿热证或热证,表明饮食过重、脾胃失和。

2、汗液数量,如果在高温季节,或闷热环境突然汗流不止,虚汗不停,伴有胸闷恶心、头晕、体温升高等情况,这是中暑的表现,要迅速处理,不要耽误。

3、出汗时间,无论寒热季节,动不动白天全身多汗,容易汗流浃背,这是气虚证,日常多见于食欲不振,感冒多发,抵抗力不足,需补气强体,用食补+药补+运动相结合的模式。如果是夜间熟睡出汗,是阴虚证,日常感觉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手足心热,需滋阴健体,减掉辛辣和重口味,多吃百合、雪梨、黄芪。

4、出汗部位,常见的部位包括:额头大量出汗,是肝阳上亢;鼻尖汗多,是肺气亏虚;颈部和后脑勺汗多,是内分泌失调;手脚心汗多,是脾胃湿热或血虚;如果汗多还有便秘、腹胀现象,是肠道湿热;汗多且牙龈肿痛,是胃热盛;前胸后背汗多,还有失眠、疲累、多梦现象,是心脾两虚,等等。

总之,出汗多、出汗少,既有个体原因,更需要根据汗液的类型、表现、部位、时间等内容,积极应对,确保身体健康。

5 阅读:701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