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荔枝大量上市,为什么买的人比较少?或有5个原因现实又残酷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06-12 06:48:26

6月份进入水果上市的“旺季”,大量鲜美多汁的水果纷纷登场,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应季水果,荔枝肯定有一席之地。

令人不解的是,6月初至今,尤其是端午节前后,荔枝虽然大量上市,但总体来说购买的人不多,销售偏冷淡,与往年的购销两旺形成鲜明对比。

荔枝产地在南方,难以保鲜和贮存,幸运的是,它遇到好几个“优秀推广员”、“超级粉丝”,踩中好几个“风口”,比如:

1、最早的推广: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叫“离支”,班固在《汉书》叫“荔枝”,沿用至今。

2、最大的粉丝:唐朝杨贵妃,诗人杜牧记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最强的推销:北宋文豪兼美食家苏轼,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4、最长的风口:中医认为荔枝可入药。荔枝是少见的全果、全树均可入药的果品,大致有:

果肉味甘酸,偏温,可益肝理气补血。

果壳味苦性凉,可化湿止痢除湿疹。

果核味甘微苦,可散结理气止痛。

另外,荔枝树、皮、花、叶、根均可入药。

荔枝除了生吃,还可蒸、炒、煲食佐餐,果肉还能泡荔枝酒,花蕊可酿荔枝蜜,木材可做农具,还能制成荔枝干、罐头等,全身是宝。

虽然2024年初至今,岭南地区荔枝遇到“挂果小年”,年初的多雨影响开花,很多人预测今年的荔枝“量少价高”。实际上,荔枝除了在岭南大量种植,在云南、福建、四川等地也有不少分布,总体的产量仍然不低,目前上市的主打品种是白糖罂、桂味、黑叶、糯米糍、冰糖荔等。

果农张老伯种了二十多年荔枝,家里有大大小小荔枝树几百棵,虽然今年挂果率不太理想,但产量仍有去年六成左右。

按往年经验,端午节前就基本订购完,钱款到手了,但今年收购的只询价不下单,眼看荔枝就要“熟过头”,卖不上好价钱了,心里着急。

一边是荔枝产量比去年少,一边是应季批量上市,一边却卖不上好价钱,可能会砸在手里,这种现象以往没有遇到过,张老伯直言或有5个原因。

1、先期上市的品种质量参差不齐。荔枝看似在树上少人问津,实际反映了终端销售“遇冷”,买荔枝的人不多,那么收购商就会很谨慎。

荔枝最早在4月份就零星上市了,以妃子笑、三月红等品种多见,为抢占市场,有的荔枝未完全成熟就收购上市了,味道偏酸,香气不浓,尝鲜的人觉得味道不好,就影响了后续的售卖。

2、收购商惯用的压价招数。尤其在荔枝大量上市的6、7月份,即使品相上好的荔枝,收购商也习惯压低收购价,但批发价又推得比较高,中间赚得不少。由于荔枝定价权和话语权都不在果农手上,经常吃亏。

3、民众对荔枝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荔枝是温性水果,不能多吃,每天不超过10颗为好,而且荔枝是公认的“保鲜困难户”,买回家后要尽快吃完,否则就不新鲜了。

荔枝的含糖量较高,一些基础病患者,老年人群体不太适合,而且有的消费者担心荔枝残留农药超标,也会谨慎选购。

4、与荔枝同期上市的水果品种多。从6月起,全国迎来水果上市旺季,从国产水果看,有杨梅、杏子、西瓜、桃子、香蕉、樱桃、山竹等,从进口水果看,榴莲很受欢迎,它们都对荔枝带来冲击。

5、大家消费变得谨慎了。过去荔枝能卖好价钱,是因为很多人的钱包有闲钱,但一段时间以来,大家的钱包缩水,工资不见涨,降薪的不少,很多家庭开始精打细算,量入为出。

荔枝属于“锦上添花”型的水果,并非生活必需品,加上价格比往年高一些,被不少人放弃了。

另外,一些人认为荔枝成熟过程中,或采摘后,为了卖相和利于保鲜,可能用生长激素、增甜剂、膨大剂和保鲜药水喷洒,也影响了购买欲望。

所以,当前荔枝大量上市,选购的人不多,或许是5个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你吃到今年的荔枝了吗?有没有被这些因素影响?

0 阅读:2

李大哥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