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的人知不知道自己开悟了?这个故事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4-23 03:27:07

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曰:“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曰:“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互相不肯,同上山见师。夹山便举问:“未审二人见处那个较亲?”师曰:“一亲一疏。”夹山复问:“那个亲?”师曰:“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上问,师曰:“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五灯会元》第三卷 大梅法常禅师

白话直译:

夹山善会与定山神英边走边聊。定山神英说:“如果能领会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自己的感受而已,那么生死本身也是虚妄的概念,如此就能超脱生死了。”

夹山善会不同意定山神英的说法,他说道:“如果能领会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一切都是佛性的自然呈现,不是刻意的这样或那样,就不会执于生死有所分别了,自然就超脱生死了。”

两人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于是一起来请教大梅法常。两人把自己的主张都说给了大梅法常听,夹山善会随后问道:“不知道哪一个的说法才对啊?”

大梅法常回答道:“一个说得靠谱,一个说得不靠谱。”

大梅法常的回答模棱两可,于是夹山善会追问道:“到底哪一个说法比较靠谱啊?”

大梅法常不再明说,只是说道:“你们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夹山善会很想知道确切的答案,第二天又来追问这个问题:“到底哪一个说法是对的?”

大梅法常仍然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对的人不会来问他对不对,来问对不对的人肯定不对。”

提示:

参禅门公案,最好是读原文,琢磨文字背后的意境。实在读不懂可以看“白话直译”,先弄懂字面上的意思。“鉴赏评说”是对公案的个人解读,能看则看,看个热闹就好了,当不得真。

鉴赏评说:

对于这则公案,大都认为大梅法常是不同意夹山善会的说法,因为他念念不忘“亲疏”,自然已经不“亲”了。而且他说“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那么无佛则迷生死,也就是说生死是有出入的,这也不究竟。

如果说大梅法常认为夹山善会的说法是“疏”,那么他肯定支持定山神英的说法了,因为他说“一亲一疏”嘛!看来“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即体悟一切虚妄即可超脱生死,才是正确的说法。

假如真是这样,大梅法常真还担当不起马祖道一的那句“梅子熟了”。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大梅法常所说的“一亲一疏”并不是说“其中之一对,另一个不对”,而是说“你们两个说的都对,又都不对。都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与“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说同一个问题,前者说“空”,后者说“有”,“空有不二”,其实两个说的都是一回事。

就好比评价“半碗水”,一个说“还剩半碗水”,另一个说“还差半碗水就满了”。前者以“空”为目标,后者以“满”为目标。

大梅法常是知道夹山善会未悟的,在他第一次追问“哪个亲”时展露无遗了。他还在穷理,在知解的层面上打转,在执于见解的对错。

所以大梅法常勘破不说破,而是叫他“且去,明日来”,让他产生疑情“为什么要明日再来?难道明天来问,答案就会不一样了?”

“既然答案一样,那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呢?”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如果生疑,或许就能体会大梅法常的用意了:“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不管你们怎么说,都是对的,但总是不全对的,都是局部的看待问题,就如“盲人摸象”。所以“一亲一疏”!”

但这个时候的夹山善会是非常“理性”的,他执于对错、执于知见,他的因缘还要等到船子德诚。

三十多年后,当善会禅师来到湖南常德市夹山开山立派,当他给弟子们讲自己在大梅山的经历后,说道:“我当时真是瞎了一只眼啊。”

其实这个话也很有意思,他并不是在否定以前自己的是“错”的,如果觉得以前的自己做得不“对”,那还是被困啊!瞎一只眼,那还不是睁着一只眼吗?还是“一亲一疏”吗?

只要脱离现象说本质,必然“一亲一疏”!所以,佛、生死、悟与迷乃至“一亲一疏”都是有心的概念而已,不能肯定,也不可否定,均在一念之间!

南宋云巢岩禅师对这则公案作偈:

“佛之一字强安排,有无生死一坑埋。大梅老子舌无骨,腊月莲花火里栽。”

“一坑埋”,感慨万千!

2 阅读:41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