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50万大军的地狱46天,噩梦醒来仍是噩梦

新波聊历史 2023-12-17 12:42:02

酷烈血时代(35)主笔:闲乐生朱晖

长平之战,由于赵国后勤吃紧,赵孝成王再也忍受不了廉颇的乌龟打法,最终还是换了赵括为上将军,并赐给他大批黄金财帛与邯郸最后一点兵员,让他即日奔赴前线替换廉颇。

赵括得了赏赐,也不客气,统统拿回家来自用,且又接连几次,缠着赵王要赏赐,表现的跟个贪财鬼一般。

他这是在为自己留后路啊,此去长平,胜负难料。若负,这些钱可以给老母亲安家;若是胜了,则功高盖主,免不得被人猜忌,现在表现的贪财一点,也显得自己没野心不是?毕竟赵王可是将全国的军队都交给了自己啊,他能放心吗?而这也就是后来王翦的生存之道。只可惜,白起军事水平虽然稍胜王翦赵括一筹,但“政治觉悟”还是差他们很多。

然而赵括之母听闻乖儿子升官发财,却不喜反忧,连忙上书请赵王不要拜赵括为将。

赵孝成王便问:“何以?”

赵母于是告诉了赵王两件事:

第一件事,当年赵括与其父赵奢言兵事,赵奢就曾表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说赵括虽然兵法很强,但把军事看得太容易了,从来没有意识到战败的后果是如何,这便与《孙子兵法》中“先为不可胜”的理念冲突了呀!

第二件事,当年赵奢为将,所得赏赐,尽以与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室,与士兵同吃同睡。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所赐金帛,尽归私家,为将岂如此?愿王别选良将,切不可用括!

赵王当然不会因为这两件事儿就换人,赵括只是他速战策略的执行者,能够贯彻该策略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于是赵王道:“寡人意决,勿复言。”

赵母心中一黯,看来长平之战这个烫手山芋咱赵家还是脱不了手啊,为今之计,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此,括倘兵败,妾一家请无连坐。”

赵孝成王点头答应:“这个好说,寡人应允就是。”

赵母得偿所愿,十分开心:太好了,就算儿子不幸兵败,我马服君府一门大小也不会受到牵连,我的心就安了,乖括儿也就可以了无牵挂的上阵去杀敌了。

终于,名震天下的马服子赵括以极高调的形象出征了,整个赵国都视他为救星,希望他能带着这仅剩的二十万赵国子弟力挽狂澜,将目前这急转而下的危局彻底扭转。胜利,赵国现在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了,赵括若能跟他父亲一样给赵国带来这久违的胜利,他就会成为全天下的合纵领袖,带领六国士兵,踏平咸阳,马耀关中,成为全赵国以至全天下的英雄!

可惜,这世上不止有一个马服子赵括,还有一个更可怕的武安君白起,他是六国挥之不去的噩梦,也是赵括永远无法躲避的命中煞星,因为他是一个死神,一个甚至可以宣判当世任一名将死刑的恐怖存在。

然而,赵括在离开邯郸城慷慨出征的时候,对王龁已被白起替换了的事情还毫不知情,他满怀雄心壮志,带着满城百姓希望的目光,义无反顾的打马西去,却浑然不知,自己将一去不复返,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谱写出一曲令人断魂的长平悲歌。

与此同时,大秦武安君白起已悄悄地来到长平,接过了秦国大军的指挥权,秦昭襄王命令:“有人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这么做极其必要,赵括的能力究竟如何,所有人都没底,但武安君白起的恐怖,却天下皆知。赵人若是得晓此番他们对手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死神,或许会采取原先的保守战法,那么秦昭襄王想要全歼赵军主力的美梦恐怕就要做不成了!

而秦军士兵们听说武安君来了,个个兴奋的脸上直泛红光,太好了,这一场耗时日久的战争终于要结束了,咱们就等着带赵人脑袋回去升官发财吧!

另外一边,满怀冲天豪情的赵括也赶到了长平赵军主营大粮山,廉颇心不甘情不愿的交上帅印,黯然归国。赵括于是将廉颇制定的指挥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更,又将廉颇的旧将全部撤换,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与廉颇的指挥思想南辕北辙,廉颇的那一套玩意儿他根本玩不转。

然而,事情并没有赵括想象的那么顺利,廉颇的八位旧将因与主帅赵括意见不合发生摩擦,竟用“以死相谏”的方式表示抗议。此八人被后人视为义士,还使得此地多了“八义山”与“八谏水”两个地名 以及一块“八义士谏赵处”石碑。这件事引发了赵军内部的信任危机,也给整个战局带来了一丝不祥的味道。

不过,赵括这个新任主将至少向赵军发布了这样一个讯息,那就是——我们要进攻了,僵局必须被打破,成败就在此一举,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也是如今整个赵国统治集团的决心。毕竟,赵国在这场持续了三年的秦赵大博弈中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已落下风,赵括现在只有尽快在军事上捞回本钱,才能使赵国在这场几乎投入了举国之力的豪赌之中不至于输个精光,事实上,赵国也只有军事这一点可以与秦国抗衡了。

而白起呢,他早有了全盘计划,赵国这五十万大军,已是他盘中餐矣!

第一步,诱敌。白起先派出一支千人挑战部队,渡过丹河,前去送死!

赵括早就等着这天了,他一点儿不客气,带着数万赵军,身先士卒,朝山下攻去,秦国这区区数千部队自然不是赵军的对手,没两下被打了个惨不忍睹,最后只剩下百名残兵逃回丹河西岸。赵括大喜,王龁果然不是我的对手,此时再不趁胜追击,更待何时?

于是赵括令冯亭所部五万上党军留在东垒大本营看守粮草与辎重,然后亲率四十五万赵军渡河朝秦西垒恶扑而去。直到此时,赵括仍不知道与他对阵的已不再是可以拿来练级的王龁,而是终极boss白起。

一切都很顺利,丹西山下的秦军一触即溃,跑得比从前在伊阕裸奔时还快,根本就不像天下人所描述的虎狼之师。

赵括现在没有时间怀疑前方是否有埋伏,事实上,他也根本不怕任何埋伏,王龁不会是妄想包围他这四十五万大军吧,除非秦人有百万大军,否则这根本不可能。

是啊,如果是王龁,当然没有这个胆子,但是打起仗来天马行空的白起却不一定了。

事实上,白起还真的就决定用手上这五十万秦军去包围赵括的四十五万赵军。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一定跌破眼镜了,五十万包围四十五万,这怎么可能?《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要十倍的兵力才能围,同等兵力怎么围?任何一个冷静的军事家都不会做这种傻事儿吧,白起疯了吗?

没错,白起是疯了,他本身就是个战争疯子,赵括在冒险,他又何尝不是在冒险呢?但是他拥有比赵括更多的冒险本钱,那就是——他的两支奇兵,以及一个天衣无缝的作战计划。

事实上,他老早就派出了一支25000人的轻车部队,由司马梗率领,沿河北上,然后折向东南,迂回到赵军大营的背后,抢占百里石长城西段的长平关,截断了赵军与邯郸大本营的联系。

另外,白起还派了五千骑兵(注1),由蒙骜、王翦率领,避开丹河河谷内的四十五万赵军,迅速的强行渡过丹河,然后沿着小东沧河一线,直刺韩王山与大粮山之间,抢占了百里石长城东段的故关,并增修壁垒,以切断冯亭大本营与与赵括四十五万赵军之间的联系。

轻车部队与骑兵的好处是速度快,这样就算半路被发现,赵军再想退回去,也已经来不及了。

如此一来,赵军就被分割为二了,一边儿是丹河河谷里足有四十五万大军却没有粮草的赵括军,一边儿是有着大量粮草辎重却只有五万兵力的冯亭留守部队。

两支奇兵站稳脚跟后,白起又不断在两条线上增兵,最终夺下了丹河东面大片赵军防御阵地,正式完成了对赵军的分割合围。这下子可糟糕了,赵括是有兵无粮,冯亭是有粮无兵,战事是急转而下,此时此刻,赵括有理由怀疑,他的对手绝非王龁,而很有可能就是……

赵括不敢再想下去(注2),现在他只能速战速决,在粮草用完之前,击败丹河西岸的秦军主力,然后回师与冯亭夹击秦军的这两支奇兵,方可挽回颓势。

这个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秦军一直在增兵东岸去抄赵军后路,其丹河西面防守一定空虚,赵括四十五万大军全力猛攻,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可惜,白起没有给赵括这个机会,他竟然学起了廉颇的龟缩战术,日夜不停的增修壁垒,将丹西防守的无懈可击,甚至比从前的廉颇还能守(注3)。

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白起用兵,可谓出神入化了。而以几乎同等数量的兵力成功包围赵国五十万大军,更加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白起敢于这么做,主要是靠他对长平地形的精密分析,对统一部署的精密计算,以及对秦军战斗精神的绝对自信,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长期战争中养成的军事直觉。而这大概就是赵括唯一不如白起的地方了。毕竟,瞬息万变的战场与扑朔迷离的战局,有时得靠一点经验与直觉,这可是读多少书都学不会的。

赵括万万没有想到,他从前一直嘲笑廉颇的龟缩战术很烂,而今,他却被同样的战术给困住了,秦丹西之垒急切之中无从下口,粮食又快用完了,怎么办?只好移军回去复夺东垒了。

白起嘿嘿一笑,赵括刚一反身,大批秦军轻装部队(手执戈矛,不束铠甲的裸奔部队)即出西垒击赵括后身,牵制赵军对东垒的进攻。东垒秦军则筑垒据守,加以弩骑兵在侧翼袭扰,搞得赵括首尾难顾,晕头转向。

赵括彻底晕了,他四十五万大军被夹在东垒与西垒之间的丹河河谷之内,进退不得,冯亭军则困守在大粮山上,无所适从。坐拥五十万大军,仗打成现在这般模样,其实也不能怪赵括,怪只怪白起太变态了!

至此,以山岭壁垒为墙,以谷口为门,以锐士为锁,白起已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彻底关进了丹河河谷这个巨大的牢笼里。到这里,赵军等于已经输了一大半,然而赵括可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他仍自信满满,竟也在谷中修建壁垒,西守东攻。一定要打通与冯亭及邯郸之间的联系。

此时此刻,赵括还有机会,秦军的壁垒毕竟都是赶修,中间还有些漏洞,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白起就会满盘皆输。鹿死谁手还很难说呢!

白起心内不由暗赞,毕竟是“言兵事,天下莫能当”的马服子赵括,果然厉害!这仗,打的过瘾!!

现在,时间就是生命,赵括日夜不停的突围,白起日夜不停的修垒,你突破我一层垒,我就再加修一层垒,你冲我堵,你争我夺,很多阵地经常是一日几易其手,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这是一场如梦魇一般的恶战,秦赵二国士兵的鲜血将丹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丹河(注4),河水一日日的红透,红的令人双目晕眩,全身发冷。更恶心的是,秦赵两军平日取水,必饮此河;这就是一场饮血大战哪。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转到咸阳城内,秦昭襄王听说赵括已被白起彻底围死,只要粮一尽,五十万赵军全得玩完儿,不由大喜,现在该轮到他亲自出马,助白起一臂之力了。

现在赵括最缺的,就是兵马与粮草,那么好,就让寡人来搞掉赵括的一切外援,武安君你只需安心解决赵括便是。

现如今,秦国本土可是再拿不出一点儿兵了,秦昭襄王于是展现了自己超强的行动力(特别是在赵孝成王的衬托下),全然不顾自己是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准确而言是65岁),竟跋涉千里亲自来到上党南边儿的秦国新占区河内郡(包括从前韩南阳之地与魏河内之地),以赐爵一级的待遇,征发当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的“新民”男子开往长平(注5),号为“小子军”(该称谓见于刘向《别录》)。这些人一部分前去援助风雨飘摇的秦东垒,另外一部分则北上插入长平与邯郸之间,在半路截击赵军粮草辎重队,将赵国人的最后一点希望埋葬。

赐爵一级,这相当于每人要发一套宅基地、一顷田再加一个仆人哪,看来秦昭襄王真是拼了,这就是新时代的总体战,双方都要耗尽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粒粮与最后一分钱,看谁先倒下。显然,秦国君臣早已看穿了新世界的残酷,而赵国君臣,直到此时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

赵孝成王明白,如今再不合纵,赵括那五十万大军就要全完蛋了。于是,蔺相如、虞卿、平原君等赵国重臣纷纷出马,他们携带重宝,四处求援,却四处碰壁,因为秦昭襄王跟各国之君早有通气,只要你们别多管闲事儿,好处大大的有,否则可别怪寡人不客气。

但现在合纵,已经晚了,各国的亲秦派与避秦派势力太大了,这些人,可不是一两月的功夫就搞定的,没有一两年根本不成。不久,冯亭的五万上党部队也被司马梗的25000轻车部队及秦昭襄王派来的援兵全数歼灭,冯亭下落不明(注6),大粮山的所有辎重与粮草全归了秦军。至此,赵括外援尽断,所有雄心壮志化作乌有,剩下的好像也只有等死而已。

然而,生长在军人世家的马服子赵括是不会乖乖坐以待毙的,他每天都在猛烈突围,整整46天,双方都损失惨重,赵军没了二十五万,秦军也没了近二十万。可以说,长平之战,就是一台人肉绞杀机,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魂断长平,一天又一天,简直如同地狱。

难以想象,靠着随身携带的一丁点儿军粮,赵括数十万大军这46天是怎么熬过来的,丹河河谷内的草木鱼虾应该都被扫光了吧,战马也早该吃光了,剩下的也只有人吃人了,每天阵亡的士兵尸首倒是可以拿来煮吃,不忍吃的人也唯有饿死了。

其实另外一边白起也有点坐不住了,这些赵军还真是顽强啊,足足饿了四十六天,不但没有人举手投降,而且军纪严整,每日对秦垒疯狂的反扑,造成了秦军将近二十万的战斗减员,这可是白起领兵以来损兵最巨的一次了。

——赵括,你果然不愧“马服子”之名,用兵一点儿不输乃父赵奢,算是我武安君的一个好对手。不过可惜,你第一次领兵碰上的对手就是我武安君白起,否则让你正常的成长下去,你必将是我秦国的心腹大患,万幸,你先落在了我的手里。

看着自己的手下一个一个在自己眼前饿死,赵括终于决定以死相拼!

饿死是死,战死也是死。左右都是一死,何不困兽犹斗,最后一搏!即便最后仍不免惨败,但多杀伤些秦军,也能让重创后的秦军无法一举灭赵,甚至为天下赢得喘息之机。从这方面来说,我赵括赚了!何况军人战死沙场,本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于是赵括发起了生命中最后一次冲锋,数万名最精锐的赵军分为四队,盯准秦军堡垒中最薄弱的一点,进行不间断的轮番冲击,赵括亲自上阵搏杀,他站在战车上狂呼猛冲,无数赵军从他身边如潮水般涌过,一往无前的冲向秦垒,冲向死亡。

迎接赵军的是秦垒后面三排弩兵(注7),第一排射击,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轮番射击,他们冷酷的眼神穿过望山,把一枚枚锋利的弩箭射出,看着赵军在他们眼前一排一排倒下,不断的发射,装填,发射,箭雨如注。

赵军似乎对射进身体的箭雨熟视无睹,只要还没倒下,就疯了一般的往前冲,四十六天来一直面对死亡,他们已经对生死麻木了,饿死砍死射死,反正都是死,怎么死都好,早点结束了吧,省得再受折磨。

转眼间,赵军已经踏着伙伴的尸体,冲到了秦垒百步之内。好,秦弩兵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如退潮一般沿着军阵间隙朝后阵撤去,一个巨大的矛、铍、戟混合步兵方阵从秦垒之后涌出,与赵军短兵相接了。

戟,长2.8米。铍,长3.5米。矛,长4.5米。三排兵种分工配合,互相保护,冲击力与防护力都无懈可击。赵兵虽然个个不要命的往前冲,但面对如此可怕的战争机器,还是被绞杀的七零八落。几个小时过去了,秦垒之下尸体已堆积如山,赵军就借助尸体往上爬,终于冲上了秦垒,左冲右杀,给予了秦军重大杀伤,但他们毕竟饿了太久,生命已经耗到最后一滴,没多久就纷纷战死,被秦军推下尸山,摔的七零八落。但仍有无数的赵军疯狂往上爬,他们面目苍白,双眼血红,仿佛地狱中的恶鬼。

白起明白,这是赵军最后的疯狂了,只要抵挡住这一波最猛烈的进攻,饿疯了的赵军必后继无力。反击时机一到,他便一声令下,秦军的秘密武器出动了。

霎那间,闷雷般的蹄声响起,大地开始晃动,在赵军的两翼,黑压压的轻骑兵与轻车部队迅速的席卷而来,车如疾风,马如闪电。

那成千上万的马蹄与车轮溅起漫天的黄土,转眼将赵军笼罩在一片黄云之中。

骑兵比轻车的速度快一些,他们率先来到赵军百步之内,端平弩机,射出了唯一的一支劲弩。赵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近万支劲弩已经带着划破空气的怒号刺破了他们的胸胄,数千名赵国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

现在弩已经没用了,秦国骑兵们将它挂在马鞍上,下矛,冲!这个长矛也是一次性的,刺到一个敌人就必须立刻脱手(注8),但这样已经够了,趁着赵军的阵型已经完全被长矛与马蹄完全冲乱,骑兵们纷纷下马,拔出短剑开始与敌肉搏,他们不用害怕被围,因为后面的轻车部队此时已经赶上来了(注9)。秦军的这支轻车部队配备的是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来回冲击的缺憾。

终于,赵军彻底崩溃了,赵括也被冲散,陷入了秦军的重围之中,他拼了命的左冲右撞,却怎么也无法在秦阵之中撕开哪怕一个小口子。但就算到了这最后时刻,赵括仍然没有一刻想过投降秦军做“赵奸”,他披头散发,满目血丝,疯魔一般的挥舞着手中的长剑,秦国士兵的鲜血在他眼前彪舞,忽然间,一支鸣镝呼啸着划破遥远的时空,插入他的胸膛!

赵括大叫一声,双目怒睁,抚胸栽于马下,死不瞑目。

真是可惜啊,一个本可成为一代名将的军事天才,第一次领军出征就被白起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一个年轻而充满梦想的生命就此化作一片微尘,在史简中只留下四个耻辱的大字——纸上谈兵。在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上,赵括与胡亥同列,均属于下中之愚人,冤乎!

其实,从战争的过程我们也看出来了,赵国的惨败并不在前线将领身上,廉颇并没有史书上说得那么强,赵括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差劲。此前廉颇跟王龁打,都损兵折将,他要碰上白起,估计也讨不了啥好;而赵括在如此恶劣的后勤情况下,竟能跟白起打到这份上,已经相当厉害了。事实上,赵国之败,根本不在换将,而在于后方决策层面。具体来讲,一曰后勤,二曰伐交,第三就败在赵王的年轻固执与抗压性太差,过早向秦王现出了自己的底牌;他看起来胆子大,其实虚得很;看起来很精明,其实压根就没有一个清晰贯彻的战略目标;他做的所有决策都是“应激反应”,结果和战不定,举止失措,最终导致赵军孤立无援,坐陷长平惨败绝境。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赵括的牺牲,让二十万赵军终于彻底崩溃,至此,他们才失去了作战意志,全体向秦军缴械投降。长平大会战落下帷幕。

结束了吗?一切真的结束了吗?这二十万赵军俘虏怎么办?一个巨大的问号在丹河河谷的上空冉冉升起,随着带血的长风,缓缓飘到了负手傲立在丹西山顶的白起眼前。

注1:在秦始皇兵马俑中,我们发现,骑兵俑约占秦俑总数的百分之一。长平之战,秦军五十万,出骑兵五千,与考古发现吻合。

注2:如前所述,赵军的情报系统已经差到了极点。当初王龁准备大举进犯长平的情报就没有及时传递到邯郸,如今秦军换将的重要情报赵括也一无所知。考虑到赵军情报系统的无能与秦军情报系统的强大,赵括的具体战术安排在秦军统帅部里恐怕也不会是什么秘密。

注3:论建筑技术与人工效率,赵人是远比不过秦人的,都江堰、白起渠、郑国渠、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世界级超级基建工程全是出自秦人的手笔,依照山势修一些防御工事那还不是小case。

注4:其实丹河从前并不叫丹河,正因为当时被两军将士之血染,血流淙淙有声,一谷之水,皆变为丹,故号为丹河。

注5:按照《商君书·徕民》:“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秦国新占领区的“新民”(又称“臣邦人”)本来只负责粮草等军备费用,而不能像故秦民那样从军立功。这也是西周时期的上古遗存,当时只有住在城邦里的国人才有对外作战与分配战利品的权利,他们多是周王或诸侯的同族同姓,被称为国士;而郊外的野人则为臣服部族,不能成为正式战士,只负责耕作提供赋税等后勤支持。而如今秦昭襄王打破成规,让“臣邦人”也得以立功封爵,这一则是事急从权,二则也可提升他们的士气与归属感。

注6: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冯亭本人的结局,从他之前宁降赵国而不降秦来看,他似乎不大可能投降;可是其后裔后来却在秦国出将入相,据《汉书·冯奉世传》的记载,秦始皇与秦二世时期的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以及大将武信侯冯无泽都是冯亭的后裔。从官职来看,冯氏家族可称秦朝第一大政治世家,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注7:秦国在夺取了韩国的军事铸造基地宜阳等地后,便继承了韩国先进的铸造技术与弓弩生产线,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根据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发现,秦弩的杀伤力、射程以及工业标准与制式化,都是当时世界第一的水平,就连箭头的大小尺寸与金属配比,都丝毫不差,完美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最优数值,更夸张的是,他们还在箭头表面进行了铬盐处理,使其埋在地下两千年仍毫无锈蚀,色泽光亮,刃口锋利,而这种技术是西方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发明的。所以,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秦弩齐发的恐怖景象,并无半点夸张之处。

注8:因为当时尚未发明马镫和高桥马鞍,骑兵冲阵时若夹紧长矛而不使其脱手,就会被强大的反冲力顶落马下,若是直接刺穿,在马匹高速奔驰时亦无暇拔除,所以往往只能刺杀一次。同时期的西方亚历山大伙伴骑兵也是如此作战的,他们失去长矛后通常使用科庇斯弯刀(kopis)作战。后来与罗马人交战的安息帝国,也有少量使用此种战术的重骑兵(当然主力还是弓箭骑兵)。详见李硕《南北战争三百年》第四章,“骑兵的马镫战术革命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注9:史书并没有记载长平之战中秦军骑兵有使用此等冲阵战术,但在临淄出土的战国树木单人单骑半瓦当中,描绘有骑马持矛的武士。这至少证明,使用长兵器的冲击骑兵在战国就已经存在了。

3 阅读:601
评论列表
  • 2023-12-18 21:40

    把90%力量聚于一点,肯定能破。为什么?因为力量集中,在这个点,本来是1:1,现在变成10:1,继续变成100:1,继续变成1000:1,上帝来挡都要破。90%力量攻击一点,那如果,白起也集合90%来抵挡?那不过是以命换命抵消。那如果,白起也集合90%力量合围该点?那还是以命换命抵消。

    鹿角大仙 回复:
    10个人能站在一个点上,一万人是不能站在一起的,他们需要足够大场地才行,所以有些小城,几倍的人都攻不下来,因为场地不够大,施展不开
    小胖 回复:
    本来十倍兵力才能围困,但赵括被白起用差不多兵力就围死了,可见赵军被赵括带到了什么绝地之中,基本只有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才行。
  • 2023-12-18 21:32

    把资料都喂给AI,AI教我破白起军一百种方法

  • 2023-12-18 21:48

    从合围开始,赵括白起,力量平衡。围,力量能补充。被围,力量不能补充。开始就看到结局。然后聚焦一点,拼死突围,才能有一线生机。赵括自己冲锋,真是该死。身为主将,他战死消气,确实痛快了。但是,剩下的军队怎么办?将是军的魂,用尽力量,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后一兵一卒,才是对的。

    海燕 回复:
    同感
  • 2024-01-14 12:11

    好文,看的令人血脉喷张仿佛身临其境,小编[点赞]

  • 2024-02-09 19:42

    胡编乱造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新波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