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最被低估的武器,巷战之王“恶魔之卵”

北街老酒 2024-06-29 15:47:37

在提及德国突击队时,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高大帅气的德国兵形象,他们或是手持火力强劲的 STG44,或是背着恐怖的火焰发射器,又或是拿着一锹能砍飞半个脑袋的工兵铲。

然而,实际上这些都并非德国最被低估的武器,真正堪称“恶魔之卵”的,是他们手中的武器。 1939 年,为满足进攻需求,德国特别设计出一款小巧轻便的卵式手雷,即 M39 手雷。这款手雷贯穿了整个二战,是德国士兵使用频次极高的武器。

或许此时有人会质疑,称德军装备最多的武器明明是木柄手雷,怎么会是 M39 手雷呢?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个误区。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见头戴 M35 盔、肩挎毛瑟枪、脚蹬长筒靴、领口佩戴别致铁十字勋章、裤腰上插着两枚木柄手榴弹的德国士兵形象,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但实际上,由于德军形象被脸谱化,荧幕细节不再精细打造,或许大家真的忽略了 M39 手雷对于德军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仍然得承认,木柄手雷始终是德国人颇为喜爱的一款武器,即便 M39 手雷出现,这一点也未曾改变。

然而,从数据方面来看,情况并非如此。自 1939 年至 1941 年巴巴罗萨行动发动,德国手中总计拥有 674.3 万枚 M24 木柄手雷,且在 1941 年疯狂扩充下一度达到 1137 万枚,此时的 M39 手雷却仅有 472.74 万枚。但从这时起,情况突然转变。

1942 年,M24 生产了 480.116 万枚,M39 则生产了 971.7 万枚。1943 年堪称最疯狂的一年,M24 产量达到 2577.36 万枚,而 M39 更是生产了 3322.9 万枚。到了 1944 年,M24 彻底停产,被 M43 木柄手雷取代,而这一年 M39 的产量为 2246.8 万枚。

从这些数据可以明确,德国人并非因未大规模列装卵式手雷而被迫使用木柄式手雷,而是在大规模列装卵式手雷后,依然坚持使用木柄式手雷。而个中原因很简单,那便是一种执念。 自一战起,德国人对木柄式手雷就有着极深的执念,而这一执念也让德国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木柄式手雷在设计上会将木柄中空,预留出拉火绳摩擦片和导火索,从工艺角度而言,这种设计会耗费大量工时与成本。毕竟生产 2000 万枚 M24,就得有 2000 万个木柄。 在战争前夕,这或许尚无太大问题,毕竟整军备战期间,消耗速度远远低于生产强度。

可一旦到了战场上,消耗速度必然飞快,而德军的生产速度明显跟不上,这令德国对 M24 的生产颇为烦心。但他们又过于钟爱木柄手雷,于是在 1943 年发明出 M43 木柄手雷,取消了空心木柄,改用实柄设计,进一步简化了工序。

可以说,此时已能看出,德国人虽喜爱木柄式手雷,但制造已力不从心。那么,M39 究竟有多厉害,它真的能扛起 M24 的大旗吗? M39 手雷虽是卵形雷,但它与盟军的手雷完全不同。事实上,我们着实难以理解德国人为何要造出这样一个“四不像”。

M39 的结构大致由弹体、装药连接装置和引信等部件构成。连接装置由雷管式密封垫、翼型压片、引信连接底座和连接套组成,引信部件由雷管连接座、引信体、延迟药管、拉火管、拉火帽、拉火簧、拉火绳和保险帽等组成。

也就是说,除了保险帽和拉火绳,M39 的结构与木柄手榴弹毫无二致。身为卵式手雷,却并非西方那种安全设计,当士兵使用 M39 手雷时,旋开顶部帽子,便会露出一根拉锁,只要拉动拉锁然后将手榴弹投掷出去,就会爆炸。

由此不难看出,德国人对木柄手雷真的是痴迷到骨子里了,以至于连卵式手雷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不过,手雷既然是杀伤性武器,最重要的还是破坏力,那么在威力方面,二者的差别究竟大不大呢? 从装药量来看,M39 装填了 112 克 TNT,整体重量 230 克,爆炸半径达 3 米。而 M24 的装药量更高一些,为 165 克的 TNT。

或许有人据此认为 M24 的伤害更高,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这两款手雷中,德国都未设计预制破片,但都加装了相应附加配件。并且就德国炸药而言,自 1940 年起,德制手榴弹已开始使用特种达纳炸药,其成分包含 55%至 84%的硝胺、约 22%的乙二醇二硝酸酯以及 11%至 16%的 TNT。

或许有人会说,德国 M24 木柄式手雷能够捆绑在一起当作反坦克手雷使用,那卵式手雷能这样吗?没错,M24 通过集束方式,能变成威力更强的爆炸物。自一战起,这便是德军炸坦克、炸碉堡的拿手好戏。 但事实上,M39 同样可以玩集束,只是到了 1944 年以后,德国在正面战场已扛不住压力,无法达到惊艳的效果。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即便 M24 的装药量更高一些,但不得不承认,二者的整体效果实际上相差无几。 那么既然效果相差不大,M39 又有何特色呢?不得不说,德国人相当贴心。我们观察 M39 的图片不难发现,下方的拉环能让士兵方便地别在腰带上,并且这款手雷的大小设计恰到好处。

随着装药量减少,M39 的重量更轻便,揣在兜里就能带走,甚至有人直接将手雷扔在钢盔里,一个 M35 钢盔正好能放下 10 个。 M39 手雷有众多型号,这体现在它的保险帽颜色上。而这些颜色分别代表着引爆延迟的长短,其中蓝色最为常见,代表延迟 4.5 秒。红色、黄色、灰色则相对少见,分别代表 1 秒、7.5 秒和 10 秒。

虽然这三种颜色不常见,但它们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例如红色引信,由于是 1 秒的设计,可当作诡雷使用。而最令人恶心的是,它能与德国的伴发雷、压发雷组成诡雷,让人难以防范。当然,它不像压发雷那样触之即炸,但 1 秒的延迟,也足以让前后方士兵预留出一个空档。 而黄灰色手雷,应用场景相对尴尬,都需要考验使用者的胆量与使用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M39 在最初的设计中存在诸多毛病,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所以德国人对 M39 进行了诸多改进,其中就包括改进早期型 M39 没有翼形压片的问题。 所以在后期所见的 M39 都安装上了翼形压片,只不过翼形压片有多种样式和形状。另外,上文也曾提到 M43 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 M39 的设计,其中最主要的便是 BZ39 引信。

这是一种铝制材料,其最大的优点便是价格低廉。从数据中不难发现,为何到了后期,德国 M39 手雷的产量远远高于 M24,最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此。M24 使用的铅金属引信,在战争末期成为稀缺品,德国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制造出满足前线需求的手雷。

而德国士兵对手雷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所以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选择使用 BZ39 引信制造的 M43。可见,M39 对于德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武器之一。那么,既然这款武器如此重要,为何我们却很少见到呢? M39 的隐蔽性很强,许多人将其藏在口袋里,这是它不为人知的主要因素。不过更重要的是,这类武器在士兵口中评价不一。

对于普通士兵而言,他们更偏爱木柄手榴弹。但对于山地兵和伞兵来说,情况则截然不同。 这两类兵种对木柄手雷,不说深恶痛绝,那也是极为反感。木柄式手雷体积大且携带数量少,根本无法满足作战需求,使用起来就是累赘。而这两类兵种的作战任务远没有普通士兵广泛,所以我们常见的更多是木柄式手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士兵多么喜爱 M24 木柄式手雷,都无法否认这款武器的携带数量实在太少。德国制造了大量的 M39 卵式手雷,在战场上与 M24 木柄式手雷的分布虽为五五开。 但根据 1941 年的数据,德军投掷兵连的手榴弹配备为 45 枚木柄 M24 和 60 枚卵形 M39。由此可见,卵式手雷配备的数量还是相当多的,主要原因还是便于携带。

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德军与苏军在城区内激烈厮杀,卵式手雷的优势更加凸显。 而 M39 手雷的结局在我看来是令人惋惜的,它其实很符合德国的战争节奏,生产迅速、效益高、效果好,每一款型号都有各自的用途,可以说非常全面。

但它却出现在极度喜爱木柄手雷的国家之中,显得十分突兀。 不客气地说,如果德国有充足的经济和实力,他们绝对不会使用 M39 卵式手雷,这也注定了无论何时,这款手雷都无法超越 M24,而这便是它最为悲惨的命运。

0 阅读:75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