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已经纳入明朝的版图之内,明宣宗为什么要将其放弃?

太宗悦史 2024-06-21 16:55:29

宣德二年,明朝从安南撤兵。这一撤则代表着明朝正式丧失了对安南的统治权。国家的每一寸领土都来之不易,但为什么明宣宗会选择放弃安南这一块领土呢?其实不是他想放弃,而是安南已经到了不得不放弃的地步,毕竟不放弃的话,对于明朝而言,将会是灾难性的。

平定安南

永乐元年,安南来到明朝朝贡,可是朝贡文书却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原本安南的国王姓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变成姓胡了呢?

根据安南使者的解释,前任安南国王陈日煃一无后,二无其他男性家族成员,于是丞相胡一元便将他的儿子胡汉苍扶上王位。

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总不能将王位空出来。

但是朱棣却对安南使者的话持怀疑态度,毕竟他当年就是靠着造反继位的。况且,安南距离明朝隔着半年以上的路程,就算安南国内发生什么动乱,明朝也不会知道。

正是因此,朱棣命令一名叫作杨渤的官员到安南考察,这一次的考察其实就算有问题也考察不出来,毕竟全程都是由安南大臣陪同,事实也是如此。

但是在永乐二年,陈日煃的弟弟陈天平出现在明朝,将当年发生的一切说了出来。

原来在建文元年,安南丞相胡一元谋朝篡位,将陈日煃拉下王位,同时将陈氏的家族成员以及忠于陈氏的大臣全部处死。

那么他陈天平是如何活下来的呢?要知道,当时胡一元为了避免明朝知情,特地在边境布下了一重又一重的防线。

因为陈天平的第一站并不是明朝,而是安南的邻国占城,再从占城借道到明朝。

通过造反起家的朱棣对于造反一事相当的敏感,因此他必须支持陈天平,只有支持陈天平,才能够向别人说明他是正统。

更何况属国出现问题,将问题纠正,向来都是宗主国要做的事情,要不然要你这个宗主国干嘛?

朱棣给安南发去一封书信,要求胡一元赶紧退位给陈天平,当然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将他封为一郡之王,倘若敢违抗的话,大明的正义之师可不会坐视不管。

而胡一元是怎么回答的呢?大明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只要一想就能够知道,胡一元是不可能心甘情愿退位的,毕竟退位的话,将来陈天平清算他的话,怎么办?

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朱棣只能相信,毕竟总不可能一上来就动兵,动兵可是需要银子的。

果然,事情还是按照了正常的情况去发展。明朝护送陈天平的五千大军进入安南境内,到达芹站之时,突然十万大军将明军包围,当着明军的面将陈天平杀害。

虽然或许朱棣已经预料到此事会出现问题,但却不曾想是以这种方式出现问题。

要知道,这已经是相当于挑衅明朝,这口气,朱棣怎么可能吞得下去?于是决定出兵三十万,号称八十万攻打安南。

可怜的安南胡一元父子原本还以为能够抵挡得住明军的进攻,在明军准备出征工作的三个月时间里,一直处于到处布防状态,却不曾想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境沦陷,而他们父子也被拉到明朝处死。

其中最惊险的一战莫过于多邦之战,由于多邦作为安南都城的门户,倘若多邦失守的话,都城距离失守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多邦城内有数万大军,还有一大堆的大象,好像明军想要攻克多邦,几乎无望,毕竟那可是大象,但是明军却想出了办法。

明军是怎么做的呢?将画出来的狮子皮披在马的身上,利用马去冲击大象。

大象虽然大,但也架不住马的惊吓。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将马的眼睛蒙上,倘若不蒙上的话,马哪里敢向前冲?

况且,明朝还有火器。

原本画的虎就已经能够吓得住大象,再加上火气发射时的声音以及射在大象身上的疼痛感,以至于大象进攻的方向不是明朝这一边,而是多邦那一边。

战争能够推行的如此胜利,将军当然是最重要的,而打此战的将军是谁呢?是张辅。

张辅就是当年靖难之役的第一大功臣张玉的儿子。

原本将军并不是他,而是张玉当年的战友朱能,但是由于朱能还没到越南境内,就已经去世,而当时军中身份最显赫的就只剩下他,因此由他坐上将军这个位置。

既然皇室已绝,那我就亲自上场

随着陈天平的死,代表着原来的王室宗亲已经灭绝,那么谁来坐这个王位呢?

安南当地上千的官僚士绅一致希望朱棣能够将安南并入明朝的领土。

朱棣对此当然是答应,一来国家的版图扩大,二来增加税收。

随后在安南设立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这三大明朝统治地方的政治机构,同时将安南改为“交趾”。

交趾这个名字也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含义存在。其实在后晋天福四年之前,安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领土,称之为交趾。

直到后晋天福四年吴权在交趾称王,交趾才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

难不成后晋就眼睁睁的看着?不是后晋想眼睁睁的看着,而是当时的中原王朝正处于分裂时期,哪里有时间去管一个南方的州县?

而由于安南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根本不适合农耕社会的发展,在这之后的中原王朝也一直不曾试图将其重新纳入统治范围之内。

正是因为有着这一层渊源存在,安南的官僚士绅才会主动提出让安南成为明朝的一份子。

“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明史·安南传》

反复无常

虽然安南当年是中原王朝的领土,但是距离当年已经过去整整四百年的时间,一部分的官僚士绅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安南百姓,更何况有野心的人永远都不在于少数。

随着张辅的退兵,安南立刻爆发叛乱,叛乱的都是一群什么人呢?要么是当年跟随胡一元造反的大臣,要么是谎称陈氏后人的百姓,要么是普通百姓。

原本百姓就对突如其来统治自己的明朝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再加上这一群人的煽动,安南百姓又岂会不跟随造反?

更何况,明朝在安南的官员有一部分简直是罪大恶极,就比如负责镇守安南的太监马琪,仗着是朝廷来的,在安南当地为非作歹,强抢民女那都是正常操作。

后来在安南取代陈氏王朝的黎利,他的女儿就是在这时被马琪强行抢走。

这也怪不得他称王之后感慨,倘若当年明朝在安南的官员个个都遵纪守法的话,他又岂能够称王?

既然出现造反的行为,那就要平定,朱棣先后命令张辅四次到安南平定叛乱。

而张辅不愧是张辅,每一次都能马到成功,但根本无济于事,人一走,叛乱又立马起来。

既然如此,朱棣为什么不将张辅直接封在安南,命其镇守安南呢?

这就要说到张辅为什么是先后四次到安南平定叛乱,不是先后五次,又或者先后六次,因为朱棣对他不信任。

张辅在安南曾经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安南的壮丁集合起来训练,打算以安南的百姓对抗安南的百姓。

毕竟安南的百姓对安南当地的地形地貌肯定是熟悉的,在打仗的时候,相比于外来户的明朝更加容易适应。

但是这件事情明显犯忌讳,朱棣是叫你过去平叛,又不是叫你过去训练大军,你训练大军想干什么?

以至于张辅仅仅只先后四次到安南平叛,第五次,第六次已经变成了朝廷中的其他武将。

而其他的武将又岂能够与张辅媲美,有的战死,有的被打得节节败退,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安南的境内一团糟。

收税是不可能的,打仗靠的一直都是明朝那边的补贴,又要往那边运粮,又要往那边发银子,可想而知,压力有多么的大。

“中国士马物故几万,转漕度支大小费七十亿,得城三百余而无尺寸之利。”——《凤洲笔记》

要知道,明朝对外的军事预算只有蒙古与倭寇,现如今又蹦出一个安南,完全已经属于超预算。

但是朱棣又碍于面子,死活不肯放开安南,直到明宣宗继位,明朝才放弃安南。

不过放弃归放弃,面子还是要的,而黎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故意随便拉了一个人来说是陈氏的后代,明宣宗也就顺坡下驴,将在安南境内的明朝军官全部撤回,册封他为新一任的安南国王。

不到三年的时间,在安南就上演了熟悉的一幕,那就是黎利逼死安南国王自己继位。

之所以是逼死,是害怕明朝又以此为借口对安南用兵,毕竟几十万大军可不是说着玩的,当年的胡一元父子就是前车之鉴。

可能现如今有一部分的人会吐槽明宣宗没有远见,仅仅因为一时的亏损,就放弃安南这么一块领土。

但你要是当年的明宣宗,也会做出跟他一样的选择,因为安南就是一个无底洞,明朝不可能一直用银子去填补这个无底洞。

前期的话,明朝的财政还撑得住,但要是到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明朝的财政又岂能够撑得住?

这也是为什么放弃安南这一件事情在朝廷里没有任何的阻力。

0 阅读:33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