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倘若不迁都北京,明朝说不定会提前灭亡

太宗悦史 2024-06-24 23:19:28

朱棣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的这一项决策,在当时大部分的大臣都持反对意见,要不然也不会在永乐十九年,以三大殿起火为名义抨击迁都,朱棣为此甚至还杀掉主事萧仪。

“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明史·夏嘉遇传》

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呢?于公来说,迁都劳民伤财,于私来说,他们的关系网都在南京。但朱棣对于反对意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一概不听,坚决贯彻自己的选择。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棣的选择是对的。

永乐十九年,朱棣下令迁都,至此,明朝的都城从南京变成北京。

而迁都肯定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因为迁的不是他朱棣一个人,而是整个朝廷。

正是因此,修建北京的工作早从永乐四年就已经开始,而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修建宫殿必须要用到什么?用到木材,而当时的北京可不盛产木材,木材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江西。

这三个地方都是南方,南方原本就潮湿,木材又不是长在大街上,是长在深山老林里,其工作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工作艰苦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深山老林里瘟疫横行,倘若前期没有察觉瘟疫的话,到了后期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死亡。

而一部分的官吏眼中只有他的指标,没有百姓的利益,就算百姓累死病死,他也无动于衷,甚至还大打出手,这也是为什么时不时的就爆发叛乱。

“以十万人入山开辟道路,召商贾,军役得贸易,事以办。然颇产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明史·师逵传》

木材是修建宫殿的主要材料,石材也是修建宫殿的主要材料,但开采石材的待遇却胜于开采木材的待遇,这是为什么呢?

石材的主要产地是仅距离北京五十公里左右的大石窝村,地处北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瘟疫。

而且石材大部分都不会在深山老林里,而是在深山老林的边缘,开采难度远远低于木材。

当然,最主要的是就在天子脚下,倘若在天子脚下爆发叛乱的话,这个官吏的脑袋肯定是保不住,因此,必须要考虑到民工的身体状况。

那么,开采木材、石材需要多少民工呢?百万。

要知道,单单只是开采就得需要几十万民工,而且开采出来的木材、石材都得需要运输,总不可能自己长腿走到北京。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木材靠的不是水运吗?石材不是离北京那么近吗?为什么还要需要这么多人呢?

要知道,河道可是错综复杂的,如果没有人盯着的话,谁知道木头会流到哪里呢?

而用于运输的河道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必须要有人将木材运输到江南一带,才能够使用上水运。

石材距离北京是近,但都得需要一块又一块的运到北京,因为雕刻师傅总不可能在当地进行雕刻,毕竟在路上会出现各种各样损坏石材本身的突发情况。

而一块石材高的可高达数百吨,试想一下,这数百吨需要多少人去运输?

而修建宫殿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粮食。

毕竟不是只有皇帝以及文武大臣迁到北京,军队也要迁到北京,倘若没有军队的话,谁来拱卫北京?而百姓也要迁到北京,没有百姓的话,北京将会连基础设施都没有,哪里称得上是都城?

而这些人都得要吃饭,但三分二的粮食都集中在江南一带。

要将江南一带的粮食运到北京,陆运是肯定行不通的。

因为倘若陆运的话,这一路上负责运输的人也要吃饭,当他运着粮食到达北京,那至少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他吃的粮食肯定要比到达目的地的粮食多,这也是为什么早在秦朝就已经出现水运的方式。

毕竟一个国家要是持续用陆运的话,迟早会破产。

而海运可行不可行呢?不可行,因为海上的风浪大,再加上有窝寇作乱,能够到达北京的粮食有一半,那就已经算是运气爆棚。

只有水运才是唯一可靠的方案,但是大运河会通河这一段又窄又浅。

这也是为什么元朝虽然也是使用水运的方式,但是水运的粮食也就不到五十万石,而朱棣要水运多少万石呢?五百万石。

既然如此,那就要疏通会通河,而疏通会通河谈何简单?要知道,隋朝的灭亡与修运河有一定的关系,而元朝的灭亡也与修运河有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修运河必须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有钱,第二有人。

而要想达到这两个前提,就必须得是盛世,朱棣当时恰逢盛世,这也是为什么他没有重蹈隋朝、元朝覆辙的原因。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呢?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朱元璋当年为什么明知道汉朝有“七王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还是要分封藩王呢?因为有一个问题他无法解决,那就是边境谁来镇守?

倘若将兵权交由将领,将领做大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但要是不将兵权交由将领,自己身处南京,边境如果出现什么事情,根本做不出及时的反应,唯独将兵权交由自己的儿子最为妥当。

但朱棣作为造反起家的藩王,比谁都清楚藩王的危害,削藩那是必须要执行的。

但一削掉藩王,朱元璋无法解决的事情将会凸显出来,而唯一能够解决的方式就是迁都,正所谓天子守国门。

其次,朱棣统治时期的版图是明朝版图的最高峰,黑龙江流域的女真各部在朱元璋时期并不归明朝管辖,而直到朱棣继位才归明朝管辖,为什么呢?

因为朱棣五征蒙古从未失利,迫使女真各部明白一个问题,只有靠明朝才有未来,毕竟明朝的武力值放在那里。

而除了女真各部之外,西域也是朱棣的经营对象,当然,这也是建立在武力之上,倘若不是有着足够的武力,能够震慑住西域各部,西域各部也不会跟随女真各部的脚步,成为明朝的一份子。

倘若都城在南京的话,根本控制不住女真各部以及西域各部。

其实女真各部、西域各部投靠明朝,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的坏处。

因为他们所在的地区依旧是他们自己在治理,同时还可以不通过战争就能够得到明朝的器具、丝绸、茶叶,明显稳赚不赔。

最后,朱棣早在二十一岁就到北平就藩,在那里一生活就是二十年,相比于南方的生活,他更加喜欢北方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他特地吩咐朝鲜的使者送几个厨师过来。

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在南京屠杀了过多的建文旧臣,而南京又是朱元璋、建文帝两个人的根据地,他在这个地方想必睡觉有的时候都做噩梦。

朱棣迁都的举动虽然在当时得不到群臣的肯定,但是在后世却得到了肯定,因为历史证明,他迁都是正确的。

公元1449年,明朝全国最精锐的北京三大营二十万大军在朱祁镇的优秀率领下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

倘若当时的都城是在南京的话,那么明朝至少会丧失半壁江山,严重的话,还有可能直接亡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军队从南京调集发往北京,难道不需要时间吗?而这个时间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难不成蒙古会在原地等你两个月?那是不可能的。等军队到北京,黄花菜都凉了。

更何况,全国最精锐的大军全军覆没,能够直接影响到边境各镇的守军,此时边境各镇的守军又岂能够挡得住蒙古的铁骑?

说简单点,蒙古倘若一旦发起进攻,那就如同秋风扫落叶,后果不堪设想。

而仅仅只相隔一百零一年的时间,又发生了一次“庚戌之变”,俺答率领数万蒙古骑兵从蓟州直接打到京城。

这次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比土木堡之变要严重得多,因为土木堡之变蒙古能够达到京城,是因为北京三大营的全军覆没。

而这一次,明朝的精锐可还在。

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封建王朝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越发展到后面,国家机构越腐朽。

就比如,作为大同守将的仇鸾,面对俺答的进攻,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如何抵抗,而是用重金贿赂俺答撤退,因为你进攻无非就是为了钱,既然如此,我干脆直接给你。

就这种将领驻守边境,国家还有安宁的可能吗?

最恐怖的还是成国公朱希忠,此时北京三大营已经改成十二团营,负责掌管十二团营的朱希忠吃空额。

吃到了什么程度呢?十二团营名义上有十四万大军,但实际上连五万大军都不到。五万大军都不到也就算了,还有一部分是老弱病残。

他的这种行为,倘若朱元璋在世的话,上下十八代估计都会拉出来清算。

而当时的首辅严嵩又是明朝第一大奸臣,文官升迁的文选司掌握在他的手里,武将升迁的武选司也掌握在他的手里,要想当武将,就必须要走他的门路,而走他的门路的武将能是什么好东西?

幸亏都城在北京,要不然都不知道俺答打到哪里,明朝才有反应。

其实早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就有迁都北方的念头,还特地叫朱标前往关中一带巡视。但还没等他付出行动,朱标就去世,给他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他再也没有迁都的勇气。

事实证明,真理大部分时间都在少数人那边,倘若朱棣当年被群臣影响,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将迁都的事情留给自己的后辈来做,那真的是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他的后辈是一代不如一代,哪里有人还敢迁都。

要知道,在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统治时期,明朝对蒙古是以攻为守的策略,而到朱祁镇继位,对蒙古的策略变成了防守,从此以后一直都是防守。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4-06-25 23:59

    皇帝距离敌人太远就面临一个问题,谁掌兵御敌,天高皇帝远的!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