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自研AI芯片,英伟达、MTK联合研发ArmAIPC处理器算力之战升级

科技电力不缺一 2024-06-01 05:20:18

有消息人士称,英伟达已经开始设计基于Arm架构的PC处理器,向长期主导PC市场的英特尔发起正面挑战。该媒体表示,自苹果为Mac电脑配备自研的Arm架构M系列处理器以来,苹果公司在PC领域的市场份额在三年内几乎翻了一番。

英伟达计划推出采用ARM的AI PC芯片

英伟达正在准备推出一款将下一代ARM内核与其Blackwell GPU架构相结合的芯片,Windows on ARM领域的竞争可能会愈演愈烈。

高通一直是推动基于ARM的Windows系统的主要芯片制造商,微软本身也在使用该芯片开发新一代Surface Laptop和Pro平板电脑。高通表示,其OEM合作伙伴正准备推出20种“Copilot+ PC”,而这只是其中的两类。

据传言,英伟达正寻求加入这一行列。据悉,这家GPU巨头正在准备一款片上系统,将Arm的Cortex-X5核心设计与基于其最近推出的Blackwell架构的GPU相结合。

Arm没有回应置评请求,而英伟达称“今天没有什么可宣布的”。

报道称,鉴于英伟达在AI领域的投资,该公司希望在AI PC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是合情合理的,该市场正围绕“内置AI加速的CPU”和“Windows对这些功能的支持”而发展。该公司已经拥有自己的Grace Arm CPU设计,但该设计的目标是数据中心应用。

然而,对于一款针对笔记本电脑的SoC来说,Blackwell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选择,因为它是英伟达最新的高性能GPU设计。然而,一些报道表明,英伟达将使用迄今为止尚未公布的基于Blackwell的RTX GPU,该GPU针对消费者,并配备LPDDR6存储器。

Arm 的 Cortex-X5 将成为继去年推出的Cortex-X4之后,其为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设计的高性能内核的下一代产品。该内核代号为 Blackhawk,尚未正式发布,但预计将比现有的 Arm 内核“大幅提升性能”。

PC处理器市场格局将发生巨变

在过去很多年,x86指令集架构一直主导PC处理器市场。x86架构于1978年推出的Intel 8086中央处理器中首度出现,它是从Intel 8008处理器中发展而来的,而8008则是发展自Intel 4004的。8086在三年后为IBM PC所选用,之后x86便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平台,成为了历来最成功的CPU架构。其他公司也有制造x86架构的处理器,有Cyrix(现为VIA所收购)、NEC集团、IBM、IDT以及Transmeta。Intel以外最成功的制造商为AMD,其早先产品Athlon系列处理器的市场份额仅次于IntelPentium。

早期,英特尔占据了这个市场的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桌面CPU领域,英特尔占据约80.8%的市场份额,AMD约占19.2%;在笔记本电脑/移动设备CPU领域,英特尔约占83.8%,AMD约占16.2%;在服务器CPU领域,英特尔约占82%,AMD约占18%。

2016年,AMD推出的Zen架构,芯片性能大幅提升,PC处理器性能迅速赶上英特尔,甚至实现超越,近几年AMD在PC处理器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增长势头很有超过英特尔的态势。根据去年第二季度数据,AMD在x86处理器领域的市场份额提高到31.4%,英特尔首次跌破七成,两家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过去,在PC处理器领域,基本上只有英特尔和AMD两家公司竞争。而如今,在PC市场基于ARM架构处理器的增长越来越快。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RM架构处理器的市场增长,贡献者主要还是苹果的Mac。根据今年初的数据显示,ARM PC处理器在苹果自研M系列芯片带动下,已经占据PC处理器市场份额的13.3%高于上年的10.3%。而在2020年Arm架构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仅占市场份额的1.4%。

如今,除了苹果,高通、英伟达、AMD都开发基于Arm架构的PC处理器。预计基于ARM处理器的PC市场份额将会在未来几年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年底,基于ARM处理器的电脑份额将超过21%,到2027年年底,ARM最终或占据PC市场约25%的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原先PC处理器市场的主要玩家英特尔和AMD无疑会逐渐损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而其中英特尔面临的竞争压力或许更大,一是来自x86领域AMD对其市场的逐渐蚕食,二是基于Arm架构处理器市场的快速增长。

当然,Arm架构处理器市场的未来增长也面临挑战,软件开发人员花费了数十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为运行在x86计算架构上的Windows编写代码,这种代码也运行在英特尔和AMD都使用的x86计算架构上。这个代码的过渡或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

免责声明:

1、本号不对发布的任何信息的可用性、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或完整性作出声明或保证,并在此声明不承担信息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任何后果。

2、 本号非商业、非营利性,转载的内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无意构成任何其他引导。本号不对转载或发布的任何信息存在的不准确或错误,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3、本号部分资料、素材、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所有转载都已经注明来源出处。如果您发现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0 阅读:40

科技电力不缺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