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宗”六祖牛头慧忠的“毕业答辩”,说透佛法的基本逻辑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6-15 09:28:35

自四祖道信传法后,法融在牛头山创立了“牛头宗”,又被称作“牛头禅”。在法融之后,“牛头宗”又经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共六世相传。

虽然“牛头禅”传承的时间并不长,但在那个时代禅林江湖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完全并不输于五祖弘忍的“东山禅法”。今天就来说说“牛头宗”智威与慧忠的那些故事。

牛头智威禅师,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出生于江宁(今南京)迎青山一户陈姓人家。智威从小聪明伶俐,与寻常孩童也无太大分别,但在他四岁的时候却发生一桩怪事。 

那天,正该吃晚饭的时候,智威父母忽然发觉智威不见了,找遍整个村子也不见他的踪影,这可把父母急坏了。

一个四岁的孩童自己能走多远呢?要不就是遭遇不测,要不就是被人拐跑了,但无论哪种情况来看,人大概是回不来了,智威的父母在找遍了能力所及的地方后只得无奈的放弃了。

智威失踪不久后,一天有相识的邻人告诉智威的父母,在不远的天宝寺,统法师新收了一个侍童,不但聪明可爱,而且还是迎青山人,这与你们的孩儿有些相似哦,不妨去看看吧。  

智威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切的来到天宝寺,找到那个小沙弥一看,这不正是自己的儿子吗!二人又喜又悲,喜的是儿子安然无事,悲的是,他一心想当和尚。

原来,智威不是自己走失,也不是被人拐来这里的,竟然是听到寺院的钟声,自己主动寻来天宝寺的,而且表示要出家为僧。僧人们也不知道他是谁、家住哪里,只能收留他,这才成为了统法师的侍者。

事已至此,智威的父母只得相信这就是命中注定,也就只好让智威在天宝寺出家了,毕竟孩子无碍就好。于是,智威就在天宝寺跟随统法师修习佛法。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于幽岩寺受具足戒正式成为了一名僧人。

经过十几年的修习,耳濡目染,智威在修行方面已经打下了扎实的根基。此时,在江南一带,“牛头宗”的声势最盛。“牛头宗”四祖法持禅师的名望响彻江南。于是,智威就来到牛头山拜法持为师,开始参“牛头禅”。

本来智威的资质就不错,而且在来牛头山之前就相当有基础,加上“牛头禅”实质上就是顿教法门,所以在法持禅师的引导下,智威的修行日臻完善。最终成为法持的继承者,“牛头宗”的五祖。

智威继承法持的衣钵后,又把“牛头宗”带入了一个新高度。那时,凡是江浙一带的参学之士都跑到牛头山来了。

一天,牛头山迎来了一位新学僧,他的名字叫慧忠。在这个时代,禅林中有两个慧忠。一个就是现在来参智威的“牛头慧忠”(682~769),另一位则是慧能座下“五大金刚”之一的南阳慧忠(677~775),本文所说的慧忠指的是前者。

慧忠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出生于润州上元县(上元乃今南京市江宁区)一户王姓人家,从小就有佛缘。

慧忠23岁的时候,在庄严寺正式取得僧籍,成为真正的僧人。时下江南人都以智威主持的“牛头宗”为正宗。于是慧忠就来到牛头山来参学“牛头禅”。

对于像慧忠这种本来就有已经是僧人,而且有一定基础的学僧,智威都是要亲自“面试”的。就好比:慧忠是“研究僧”,智威就是“研究僧导师”。

当然,禅师的“面试”没有卷子,都是禅机。一见到慧忠,智威就脱口而出:“山主来也!”

“山主”就是一山之主,在绿林那叫“山大王”,在寺院那就是“住持”。

此话一出,周围的僧众都为之一惊,震惊之余也大惑不解,第一次相见就被称为“山主”,难道智威一眼就看出此人有非凡的本事?

就是智威的这一声不同寻常的问候,令慧忠当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顿悟玄旨。

“山大王”是绿林好汉的主,“住持”是众僧的主,那“人体”的主是哪个呢?

不就在这里吗?他正随你一同而来。人的躯体就是“山”,那个让人体能想、能说、能做的佛性就是“主”。

“山”与“主”不可分割,体用合一,见“山”必然见“主”。有“山”没“主”,就无法用;有“主”无“山”,则不能显。

慧忠言下体悟佛性,亲见自己的主人,正如傅大士所说: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如果是常人,听到智威的这句话一定震惊:第一次见面就说这样的话,是在讽刺我吗?肯定马上说:惭愧惭愧,言重了,不敢当!

正因为“不敢当”,所以周围的僧众的才惊讶,所以才是凡夫。佛性人人具足,你本来就是佛,只是你不敢承担罢了。

智威不是说的光面子话:“你不是山中有主,怎么会来牛头山找我呢?”所以,他对谁说出这一句都是“对”的,不同之处在于听的人怎么应对了。非凡的本事不在于说的人,而在于听的人。

他说的是实相,实相非相,迷者惊讶,悟者自悟!慧忠没有惊讶,也没躲避,是很有担当的了。因此,智威印可他,觉得慧忠是大才、载道的法器。

面试者与被面试者各有所得,“面试”很成功。慧忠便留在智威的身边,做他的侍者,智威则不时的引导慧忠参禅。

过了几年,慧忠便辞师四方参访,就相当于“研究僧”毕业之前的外放实习。在慧忠“实习”期间,具戒院里的一株凌霄藤枯死了,当时僧人们想把它砍掉,智威见了,便告诉他们说:“不要砍了。等慧忠参学回来,它就活过来了。”

几年以后,慧忠回来了,枯了几年的凌霄藤竟然真的又发芽抽枝了。

智威知道付法的机缘已经成熟,一天,他把慧忠叫到跟前,进行最后的“毕业答辩”,智威开始出题:

“莫系念,念成生死河。轮回六趣海,无见出长波。”

慧忠回答说:

“念想由来幻,性自无终始。若得此中意,长波当自止。”

智威又说:

“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

慧忠再答:

“虚无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

这两问两答涉及佛学的全部内涵,能“入”,还得能“出”,方能自得!

智威的第一题:

不要住于念,念是随境而转的。如果总是“心心念念”,就会有烦恼、有快乐、有生、有死,有一切的“二元对立”。

“六趣”指的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即:六道。有对立就有“六道”,有“六道”自然就会在其中无休止的轮回,永远无法解脱出来。

智威的第一题在说“念”,说一切都是“念”起在作怪,就好比在问慧忠:要解脱是不是应该放下一切念头,做到“无念”?

慧忠的回答大意就是:

“念”是随境而生、随境而灭的,“随缘生灭”之物不恒常,总在变化,本质为“空”,也可以说是虚幻不实的。

而让人生起念头的那个本体,才是无始无终如如不动的实相,实相非相,不在一念之中,不在一言之下,无有生灭,不坠轮回。

如果体悟这个本体、实相,就是前文中说的那个“山主”,一切因为念而存在“二元对立”自然熄灭,轮回自然停止。不是无相、无念,而是不住于相、不住于念,“于相无相”、“于念无念”。

智威的第二题大意是:

其实人的本性是虚无的,不存在任何偏见。之所以有“人我见”、“法我见”等等有别的认知,都是源于自身的知见等“缘起之物”所致。

假如能回到那个虚无的本性,不就解脱诸多烦恼了吗?请问,该如何放下知见,返回自性,得见虚空呢?

慧忠回答:

假如本性是虚无的,当下之所见、当下之所想又是如何来的呢?没有什么是虚假的,也没有什么需要放下、舍弃,当下即真,这就是照亮一切黑暗的大智慧。

其实,这场“毕业答辩”智威一直在给慧忠“挖坑”,但慧忠都一一避开。

第一题,智威说“有念”是一切障碍的根源,那么修行就应该做到“无念”,放下自己的种种想法。慧忠说“自性”常在,念只是自性攀缘外境后的产物,内核还是那个如如不动的自性在,只要觉知本性,念想自破。

第二题,智威说“本性”虚无,只有回归虚无才能脱离当下的“喧闹”;慧忠说“佛性实有”,当下一切不都是佛性的展现吗?不须脱离,本来就真。

智威的两段话可以归纳为:人生的烦恼就是因为有妄念,所以需要放下种种,才能回归清净自性。

而慧忠的两段话都在否定智威的话:一切当下展现都是佛性在发起、推动。一切念、相都是当下对佛性的最恰当的表达。体悟当下就是安于本性,没有什么需要放下的,当下即是。

智威所说的两段话其实就是印心的“反面教材”,都以为佛学谈空就应该放下、舍去执着心、不要打妄想。要知道,如果有些东西该放下,那必然有些东西就该拿起,放下与拿起的本质不都是一样吗?

为什么偏偏说“放下”、“舍去”才能回归本性?

佛学的认识论是“缘起性空”,一切事物基于条件而存在,所以无常变化。正因为无常变化,才没有绝对,当下时空点以外就“已经不是”了,那只有当下展现才是真实的啊!

认识论是“空”,方法论是“当下即是”,这两者正好呼应。

“清静无为”,不是绝对的静,放下所有什么也不做;而是当知一切念、相都是自性攀缘外境而起的产物,都是对当下的最好表达了,“一切刚刚好”!

就拿这篇文章中的见解为例子:

以前,认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应对当下之境,不要有所执着,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自我见解,就能回归事物本来的样子,看透事物的本质。

现在,认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说:应对当下之境,无论生起什么想法都是最应该的表达,恰恰不应该的就是:认为除去此刻此处的想法和做法,一定有一个最应该的真相在。

“以前”的想法,对于那时那处那人,就是唯一的,或许不是“真相”,但最真实。同样,“现在”的想法,对于此刻此处此人,也是唯一的真实。

人的一切认知都是“私有”属性,都不是真相。真相存在,但却在“非我”之中。人要认知世界,“我”必然就参与进来了,但“我”参与进来之后,当然就不再是“非我”,得到的自然就是自我认知的投影。

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虽然不是真相,但对于当下的“他”来说,就是绝对的答案了。真相不可得,只有当下真,只是你不愿承担而已。

既然人与外界互动的这种认知方式注定了只有“当下”,不得“真相”,那还去纠结是不是“真相”就没有意义,把握当下的真实不好吗?所以,佛学的认识论是“缘起性空”,方法论就是“当下即是”。

有人可能会说:“我刚才是那样想的,可现在马上又后悔了,觉得应该这样说才对。那到底是该安于刚才呢,还是认可现在?我这种忽东忽西的想法是不是妄想?”

“刚才是对的,是基于刚才,现在是对的,是基于现在。所以,都是对的,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所得到的、所呈现出的都是最合适的了。”

“当下的任何想法都是真实无比的,虽然不一定是真相。其实,真相对你来说,毫无意义。”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过去的已经过去;正说着现在,它已成为过去;而未来,还没有到来。

2 阅读:18
评论列表
  • 2024-06-15 20:18

    法师你好我一接触到某个环境人就昏沉该如何做才能去除

  • 2024-06-17 10:54

    阿弥陀佛[祈祷]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