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即不会,疑即不疑”,明白了又好像还差点,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6-17 13:42:45

在前作中介绍了“牛头宗”五祖智威禅师的法嗣,牛头慧忠、安国玄挺,今天再来谈谈智威禅师的另一位得意门生:鹤林玄素禅师。

鹤林玄素禅师(668~752),润州延陵人(今江苏省丹阳市),俗名叫做马元素,唐代禅宗大师,为牛头宗代表人物之一。

玄素幼小就到寺院出家,但直到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才在江宁(今南京)长寿寺正式剃度受具足戒,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僧人。

此后,他便游学四方。当时,“牛头宗”的崛起,在江南一带颇具名望,成为比肩黄梅“东山禅法”的禅林大咖。于是玄素最后就来到牛头山跟随智威参习牛头禅法。

玄素勤力精进,加之智威禅师的引导,最后悟得“牛头禅”,成为智威的得法弟子之一。

开元年间(大约715前后),玄素开启了自己的弘法之路。他来到了润州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区)。

玄素在来到京口之前,早已名声在外。当时的润州刺史韦铣一听说玄素来到自己的地界,哪会错过这种难得的机会,就赶忙邀请他来住持黄鹤山的鹤林寺。

鹤林寺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321),规模宏大,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寺庙。可鹤林寺真正在佛教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就是从玄素主持鹤林寺开始的。因此,后人认为玄素是鹤林寺禅宗的开山祖师,因其俗家姓马,称他为“马祖”。

当然这个“马祖”比起后来“蹋杀天下”的马祖道一要大四十多岁。

韦铣对玄素禅师十分崇敬,加之玄素本身又乐善好施、平易近人,使得当地豪绅、达官显贵,僧俗二界,都乐于和玄素交往。每次玄素在鹤林寺讲经说法时,寺院中都挤满了僧俗之众,盛况空前。

虽然各色人等都来拜偈玄素,有送礼的、请客吃饭的,但他都一视同仁,不特意亲近,也不有意疏远,始终保持自己朴素的生活习惯、一贯的清净本色。

玄素的待人如一,还流传下来一个故事。

润州城里有一个屠夫,他也有心向佛,于是就来拜谒玄素,玄素当然不会因为他是屠夫就把他拒之门外。一番交流之后,屠夫就邀请玄素到他家做客,而玄素也欣然答应了。

一听到玄素要去屠夫家里吃斋,身边的人都大感诧异。曾经那么多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都没有请得动玄素,而今天居然接受了一个“杀生如麻”的屠夫的供养。

看着大家难以置信的目光,玄素说:“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对于玄素说的“佛性平等,贤愚一致”很多人不解:

“杀多少生也是那么多佛性,救多少人还是那么多佛性。既然如何做都平等,那么为什么又要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

“如果说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那人家辛辛苦苦修行了一辈子、几辈子的,难道还不如那一“放”一“回头”吗?那还修什么修呢?”

这些其实都是对“佛性平等”的误解!

平等,说的是本质,而非现象。本质无形无相,当然不分大小、无有优劣;现象千姿百态,当然有对错之别、高下之分。

圣人犹如纯金,凡夫犹如纯金之中还有杂质。本质上都是金子,只不过纯度不一样。而不是说圣人这块“金子”有一吨重,而凡夫这块“金子”只有一斤重。

判定圣人与凡夫,不是说他们有白菜番薯一样的斤两。

大小、重量等属于“有”,本质属于“无”。“有”可见可比,所以各自不同;“无”无形无相,因此无有差别。

“人人皆有佛性,本自具足”不是说不同的能力,而是说人人皆有见性成佛的可能。虽然当下有别,但本质上都一样。本来都是一颗可以光照大地明珠,只不过暂时被尘封、被污染而已。

如何能光照大地呢?不是去再找一颗明珠来,而仅仅擦去覆盖在本来面目之上的“尘埃”而已。

所以,“放下屠刀”、“浪子回头”不是说真的成佛了,而是说开始擦拭“灰尘”了,这与各种修行之法无异。本来就没有“佛”需要成,本来就是,只不过现在还差点“火候”。

正因为玄素不但禅法高深,而且平易近人,江南江北的僧俗都希望能亲近他。

唐天宝年间,扬州僧人希元来到鹤林寺,把玄素请到了长江对面的扬州。扬州刺史李憕更是“斋心虔虔,二时瞻近”,诚心十足。

玄素到了扬州之后,扬州禅林倒是热闹非凡,可京口的僧俗又有意见了。他们希望玄素回到鹤林寺来主持法音,不要把他们冷落了。

因为这事,竟使“二处纷诤,莫决所从”,最后玄素还是回到了京口的鹤林寺。天宝十一年(752)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玄素无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众人在鹤林寺后面的磨笄山上建起“马祖塔”,以此纪念玄素禅师。

玄素对禅宗在江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禅风简朴、直指人心,强调"道惟心通,不在言通",承载这一禅风的两则公案流传至今。

一、会即不会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

有僧人请教玄素:佛法意旨是什么?

佛法意旨、祖师西来意、达摩禅法的精髓等等,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是佛性,如何成佛?

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他们笃定有一个“佛”的境界可以修,并且有确定的方法可以到达那个境界,这个东西就是达摩当初带来的。

而从前述内容可以知道:人人本来都是佛,“佛性”是人就会有,实际上就是人应对外境时的主动性,生起感受世界、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种种有为。

佛性是生起有为的无为,不是这样那样,本质上“无法可修,无道可悟”。

“有”生于“无”。人在与自身外界互动过程的种种想、说、做,无一不是那个“无”在生起、推动。就是这个本性,人人皆有,且不分大小、没有高下、无有对错。

“杀 生”离不开它,“放 生”同样离不开它,如果没有它的推动,人就是面对外境时无动于衷的木偶,与草木瓦砾无异。

至于在平等的佛性之下为什么会得到不一样的“相”,比如:屠夫要杀 死,禅者要放 生,这不是佛性来决定的,它只负责“生起”。能得到什么,因人而异,由各自的认知、品性、能力等等有形的层面来决定。

这些“有”,就是可以用白菜番薯的斤两来衡量了。所以,圣人不是说的能力高低,仅仅是成色的纯度。

有无佛性、如何是佛法大意?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如果说“无”,那人怎么会面对外境时生起种种作为呢?

一旦说“有”,无论说的任何东西都是个人当下的见解、感受了,有大小、有重量、有高低,又不是那个。因为,那个“无”不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学问、技能,如果一定要说,勉强可以称作智慧。

既然不是知识、学问,当然是学不会的,只能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会即不会”。

凡是说“有道可悟,有法可修”,说自己找到了方法、到达了某某境界,获得了什么能力,都是在说知识、学问、能力,都属于“有”的范畴,当然还没有领会那个“无”,所以“不会”。

反之,知道自己没有明白什么、没有什么道理可以明白,那就是真正体悟到了那个“无”。

另一则公案也谈到这个问题,与玄素所说非常近似。

有一天,鼓山神宴来参礼雪峰义存。在神宴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雪峰义存忽然一把抓住神宴的手问道:“到底禅师们悟的是什么?”

就在这一瞬间,神宴内心震动,一下子豁然开朗,以至于连话都说不出来,只能对雪峰义存摇手示意。

过了一会儿,待神宴恢复正常后雪峰义存才问他:“你刚才明白了什么道理?”

神宴平静的反问:“有什么道理可以明白?”

雪峰义存知道他已经开悟,拍了拍神宴的肩膀表示肯定。

而另一面,正因为没有丝毫疑惑,所以才不能领会。也正因为没有领会,所以才笃定有道理可以明白、可以证得。

这就是玄素后面一句话的意思:见得本来面目都是从“疑情”开始的,不曾怀疑过、尝试过、努力过,谈何能“见”?不曾拥有过就大谈放下,岂不是空谈?

虽然那个东西本自具足,不需外求,但不修不足以“除尘”啊!如果不修,岂不是阿猫阿狗都是“佛”了?看当下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自在?所以,不要空谈,“本自具足”还是不够的。

但是,又要注意:修,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恰恰需要失去些东西。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什么也得不到,如果能得到什么、明白了什么,那还是没有领会啊!

无法可修,无道可悟!

这就和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一回事。

二、佛来亦不著

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为甚么不著?”师曰:“无汝栖泊处。”

有僧人来敲门,玄素问道:“外面是什么人?”  

那人道:“是僧人。”  

玄素说:“莫要说你是僧人了,就算是佛,我也不得理你。”  

僧人迷惑了:“如果是凡夫倒也罢了,人轻言微,就算我是佛你也不打算管我?”  

玄素见此人还没有明白自己的禅机,便说道:“我为什么不理你?因为现在没有你住的地方。”

禅师的禅机都是随境而起,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开始一句平常的问候,接下来可能就暗藏机锋,常常是“实中藏虚”,“虚里有实”。

对方在言下有所悟,固然好,也算没有白费口舌;即使没有体悟,一点也不影响当下的行为,因为“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嘛!有任何体悟,都是对方自己的,禅师本人可没有说任何脱离当下的见解。

就像这位僧人一样,他与玄素之间的对话可以看成没有任何含义的日常:

“咚咚咚”

“什么人?”

“一位想向你求教的僧人。”

“不好意思,就算佛陀来了,我也不会让他进来的。”

“为何啊?”

“我这里地方太小,没地方给你住了。”

但或许“话里有话”:

“咚咚咚”

“什么人?”

“一位想向你求教的僧人。”

“不好意思,就算佛陀来了,我也不会让他进来的。”

“为何啊?”

佛啊,最 大、最 高的存在都不给面子?为何?你奇怪了吗?起疑了吗?自己悟吧!

“你求教我不外乎就是为了见性成佛嘛!我告诉你,凡夫和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就像一张纸的正面与反面,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僧、佛我一同对待,没有地方住就是没有地方住。”

“之所以现在是凡夫,就是因为以为有凡夫和佛的区别。佛之所以是佛,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佛。”

“所以呢,是僧也好、佛也好,本质无有差别,全在于自己的承担。你这么执于僧与佛的区别,所以我才不让你进来,不知道你对于我的说法生不生疑呢?会不会有所触动啊?”

“如果有什么感悟,都是你自己的,我可没说都什么!”

“你还愣在这里?看来我的禅机对你无效啊!我们不是一路人,当然这里没有你的位置啰!”

其实,不管对方怎么想,禅师可都是说的当下之事,有什么体会都是自己的“过度解读”!禅师们都是些“老滑头”。

禅宗人物志:鹤林玄素禅师(完结)

0 阅读:8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