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生的烦恼通常有三种应对方法,不知道你是采取的哪一种?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5-31 05:51:02

问:“黄巢军来,和尚向甚么处回避?”师曰:“五蕴山中。”曰:“忽被他捉著时如何?”师曰:“恼乱将军。”

——《五灯会元》第四卷 长庆大安禅师

白话直译:

僧人问大安禅师:“黄巢大军杀来之时,和尚要躲到什么地方去?”

大安禅师说:“就躲在五蕴山中。”

僧人追问:“在五蕴山中被黄巢乱军捉住了该怎么办?”

大安禅师说:“那就和黄巢闹腾一番了。”

鉴赏评说:

黄巢起义指的是878年至884年期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这场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

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并于881年攻入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后来唐僖宗反攻,884年黄巢兵败后自刎于泰山。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根基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二十三年后,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唐朝宣告灭亡,正式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大安禅师生于793年,883年圆寂,享年91岁。黄巢起义期间,大安禅师正在福州西禅寺,这则公案发生的时间,应该是黄巢军南下,在879年左右攻入福州之时。

僧人口中的黄巢,既是指搅浑大唐天下的黄巢军,也借指扰乱人身心之各种烦恼。禅师们常常都是这样一语双关的“打机锋”。

僧人所问,除了字面意思,还暗含:“面对烦恼,和尚准备怎么应对?”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包含构成人的各种元素和人的种种行为,众生就是由“五蕴”积集而成身。所以,人的身体也称五蕴。

“五蕴”是因缘和合而成,是变化无常的,不可凭空独自存在,是无自性的。

“五蕴山”也就是指人的当下展现,一切思想、意识、行为、言语等等外在、内在正在发生的一切得总和。

大安禅师说:“那就往五蕴山中躲。”意思就是:烦恼不离当下,就在人的一言一行一念中,是无法躲避的。它来源于五蕴,那就在五蕴中与它面对。

大安禅师的“躲”不是逃避,恰恰是正面面对。

既然人“制造”出了烦恼,就不要无视它,那就当它是真实的吧!但是别忘了,既然有烦恼,那么就必然有化解烦恼的智慧。就比如:有问题,就必然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烦恼于收入低,那就必然会走在增加收入的各种道路上;

烦恼于脸上的“痘痘”,那就必然会去寻找“抗痘”的方法;

烦恼于自己的体型,那就必然在控制饮食与加强锻炼的方向上想办法;

烦恼于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那就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去寻觅各种解决之道......

你看,没有烦恼,就不会有改变。人生如果没有烦恼将寸步难行!所以佛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在和烦恼的博弈之中展现的。

烦恼与菩提就成了“二元对立”世界中的亲兄弟、双胞胎!好与坏、美与丑、痛苦与快乐......都是好兄弟,要不怎么说“痛并快乐着呢”!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都是在解决问题中逐步才找到的吗?方法都来源于实践,都来源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离此,非彼。

禅师们应对烦恼的方法无疑是非常积极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烦恼有三种应对方法,除了上面说的“正面面对”以外,还有两种方法:

第二种就是“逃避”。如果说大安禅师的做法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逃避就是明知山有虎,那就远远的躲开,绕着走。

明明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甚至自己都已经看不惯自己了,却总不采取应对措施,而找各种理由躺平、逃避。采取这种应对方法的人不在少数。

烦恼来源于“五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当下一切,是避无可避的。就是“绕”开了,山中的“老虎”不还是在吗?时时刻刻威胁着你。

马上盛夏来临,又到了“避暑”的高峰期。“避暑”,也是人们应对酷暑的方法。在盛夏之际,找一个幽静清凉之处,躲避炎炎夏日,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代价”不低。

按照大安禅师所说的“躲入五蕴之中”,还有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暑热还“成本”低的方法,那就是到最热的地方去“避暑”。

要想不再受炎热的影响,就到最热的地方磨炼吧!因为,最苦、最热的地方都能承受下来,还有什么样的苦、热承受不了呢?

或许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心静”不是本来就静,而是在无尽的喧嚣之后才能体悟。不上刀山、下火海,又如何做到淡定自如呢?

那么,这则公案还可以这么来问:

“人世间的痛苦要到哪里才能躲避呢?”

“到苦海中去。”

“苦海是所有苦难的聚集地,是再苦不过的地方,在那里怎么会没有痛苦?”

“在苦海中都没有沉沦的话,还有什么痛苦能让你感到苦呢!”

佛陀悟道之后就告诉众人为什么需要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在苦海中浮浮沉沉,只要不无尽的沉沦下去而到达彼岸,就不会再有痛苦了。

那什么地方是苦海?不就是在这俗世之中吗?不就是这座“五蕴山”吗!

避暑哪里需要到清凉之地呢?应该到最热的地方去打磨自己的承受能力。

要想脱俗就到俗世中来,要想离苦就到苦海中去。

所以,修行何必要找清静之地,红尘俗世又有何不可呢?再说,什么是清净,哪里可得?

除了第一种“面对”,第二种“逃避”,还有第三种应对烦恼的方法。

采取这种方法的很多都是有一定佛道认知的“修 行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从中他体会到一切都是“假”的,没有真实;

“五蕴皆空,四大非有”,从中他体会到一切都将幻灭,包括人体、认知在内,都没有什么好执着的;

“烦恼即菩提”,从中他体会到烦恼、智慧都是自己的有别认知,其实它们本来就不存在,都是人的自认为。

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幸福,自己觉得无所谓就无所谓,自心造一切,心中自在人生就自在!因此,他们在应对烦恼时总爱说:不要强求、不争、放下、不要执着、看开一些、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都是执于“空”的表现。不信,饿自己两天,或者打自己两拳,看一切是否还是“空”的。

人不光会骗别人,还会骗自己。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骗谁,心中都知道那是在“骗”,当下是不是真实,自己都是心知肚明的。

说无所谓,其实心有不甘;说要放下,其实仍然在意。

“在意”、“不甘”都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做一个“俗人”挺好!正如前述,没有烦恼又何来智慧?人生就是在不如意中前行的,这就是真相。

其实只要时时觉知自己在“骗”自己,就已经是“明心”了。如果还能正视自己的欺骗,而不被牵引、左右,就成“佛”了。

如果就此看淡一切、放空所有,那不是自在、豁达,只是现实中的阿Q而已。只有勇敢付出、奋斗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做“放下”,你都不曾拥有过,又何来放下?

大安禅师的话,总结为一句:五蕴之事就到五蕴之中解决!

要知道,佛说“五蕴皆空”说的是缘起之物不恒常存在,但并不能否定当下展现的真实啊!

那应该怎么对待这些所谓的“烦恼”呢?

僧人后面所问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被黄巢的乱军捉住了怎么办?也就是如果被烦恼困住该怎么办?

大安禅师说:那就和黄巢大闹一场吧!

也就是那就和烦恼玩闹一场!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千万不要把烦恼、妄心当作“山贼”来除,它们可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是破无可破的存在。

智慧,只有在和烦恼“打成一片”时方能证得!“极乐 世界”不是逃离烦恼以外而存在的“世外 桃源”,而就在当下俗世之中。

在“五蕴”与日用之外去寻找自性,无异于镜花水月。

六祖慧能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一切智慧就在与烦恼相见时方能展现,放下、断离烦恼都不是“禅”,也不可能得真正的智慧。

离开烦恼不可能生慧,智慧就是在于烦恼的对弈中产生的。二者一体两面,犹如一张纸的正反面。

烦恼比亲兄弟还亲,它们合二为一,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人生才有了意义。那就拥抱烦恼、拥抱生活、拥抱当下!与烦恼跳舞,与无明同眠。

“恼乱将军”还有另一层意思:真是让你费心了,非常感谢!谢谢你,烦恼!让我的人生有了方向、让生活有了意义。如果这样去应对烦恼,那还有什么烦恼会让你烦恼呢!

在一次访谈中,有人曾问“武侠泰斗”金庸先生:“人生该如何度过?”

金庸先生笑了笑,淡然说到:“能怎样度过?还不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0 阅读:7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