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南京豪宅为什么卖得不好

讯讯传递 2024-06-24 15:38:34
2024,南京豪宅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去化困境”。

客观上,南京整体房产品质上了台阶,豪宅档次明显提升,无论外立面、内景、会所还是内装,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准——其实放眼全球豪宅,即便纽约曼哈顿数千万美金的豪华公寓,用的材质与品牌也就这些。

上海豪宅(尤其前些年的)哪怕卖20多万一平,整体质感甚至不如南京。

但现在问题在于,南京豪宅就是卖得不好。甚至有业内人士悲观认为:南京豪宅市场几近崩溃。

所以,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01

南京豪宅供应量的问题

南京TOP14的高价地块集中在河西,最近两三年供应了十多块“顶豪”地块和项目。

尤其南京湾这边,天生就是“地标级区域”,集中了CBD+南京眼+长江+滨江公园的巨大优势,但随着中国府、万科翡翠滨江、滨江ONE顺利去化,立刻又供应了中宁府、天琴华樟、伟星长江之歌、中海江南玖序4大项目,不远地方,依然有天晟府、金陵月华、中建G42虎视眈眈,其实同时在售的还有仁恒国际公寓,接下来有招商河西G01项目、奥体建设刚拿的G11低密地块。

同区域,在售项目超过10个。而且定位、面积段、装修等,基本同档。这就是一片红海。

即便河西再好,高净值群体多,购买力充分,面对这个情况都会倒吸一口凉气,不急着下手——而且,南京豪宅的这种“集中供地”模式,放在全国都算少见。

即便换了上海北京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一流板块,也扛不住这样的井喷式供应。

从新房数据看,200㎡以上占比达到了5.2%,150~200㎡以上也有5.9%占比,大户型在新房中占比加起来超过11.1%。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高比例了。

2023Q4-2024Q1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段占比

数据来源:CRIC,按成交套数计算占比(我爱我家)

因此这个阶段,南京豪宅在供应量上偏大,改善楼盘占比高。

甚至可以说,新房层面,高端供应短时间内有点过多了。

原因有2个,一个是地价本身高,“逼”得南京开发商只能做高端改善盘甚至豪宅,地价高,自然房价高;第二是,开发商也陷入了“同质化陷阱”,不敢创新,也不敢另辟蹊径,结果一起掉到红海。

河西豪宅的供应量确实过高,同时,河西本来的次新品质小区就比较多,像江湾城3期4期、海玥、宏图上水云锦、华新城、中国府、万科翡翠滨江、滨江ONE、金茂府等,都有大户型。

这些河西品质次新房与大量河西豪宅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况且前者也不老旧,地段位置可能更好,而且所见所得,最关键的是二手房价还不高,现在6万多有的就能买到,买到就能住。

河西是新城区,普遍都是好房子。因此好房子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这与主城的次新品质房或新房形成了鲜明对比,南京主城大量的老破小和上年代的房子,极少数的新房、次新房享受到“稀缺溢价”。

像今朝天下、中航金城一号、嘉里雅颂居等,二手房房价居高不下。新房如栖霞建设的翰锦院,即便售价高高在上(比河西顶豪还贵一万多一平),但去化却相对更出色。

其实,豪宅是一个城市楼盘最高品质的体现,往往是区域板块的人居标杆,但河西这些年每年大量豪宅供应——再好的区域,即便京沪深,也是扛不住的。

现在的去化困难,也是供应量和土地出让节奏的问题。

02

豪宅购买力与南京的城市创富能力

供应量是一回事,但购买力、需求量是另一回事。

一个城市只要创富机制出色,源源不断的生产大量企业家、高管、商业人才和中产,那自然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去消化“房产供应量”。

实际上,城市产业经济才是房地产的基本盘。

一个综合性发展的城市,基本盘如果不太行,地产能行吗?消费能行吗?

客观来说,10多年来南京GDP从之前第17到目前第10并能维持住,这已经实属不易。

产业经济上,钢铁石化是基本盘,总的来说比较稳,如果石化再能落地几个重大项目,则是稳的。

汽车领域,就是要迅速从燃油车切换到新能源赛道,包括整车和供应链等,目前南京还需要加油,时不待人——隔壁合肥、常州发展势头迅猛,不管是品牌、整车、电池等关键部件,都有相当竞争力。毕竟,汽车是仅次于房地产的巨量市场,谁能把握新能源赛道,谁就能占据未来的城市排位优势。

电子信息领域,这是南京优势级产业,外包经济规模很大,达到大几千亿的水平,国内第五左右。

在智能电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南京也有相当优势。

但问题在于TO C领域,这个领域市场规模大,民营企业多,南京曾经有苏宁宏图雨润丰盛等,但如今寥寥,缺少TO C巨头,缺少互联网流量的超级平台,这是很吃亏的,而且不解决这个问题,南京沦落为别人的供应链(TO B),是没有行业主导权的。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互联网视频与直播,一路错过巨大的产业红利,南京不仅少了点民营活力,也少了“互联网流量渠道”,这其实是隐患,因为即便南京生产出很好的民用产品,但缺少TO C城市氛围、“品牌与营销”、流量与渠道,也不容易做成功。

因此,南京稳是稳的,大院大所一堆,高校一堆,但缺乏“爆发性行业”,导致这些年的民营企业、TO C巨头少。

总的来说,这几年的创富机制不顺,有钱人出来的少了,相反,很多有钱人也不怎么有钱了,而不少中产也降为普通家庭,不具备“高端改善购买力”了。

事实上,我们调研过南京一些国际学校,普遍反映这两年一些家庭连学费都扛不住了。

传递到房地产领域,就是高端的活跃购买力不高。很多房子尤其河西,买来买去就那么些人,去年开始卖的中宁府、天琴华樟等河西豪宅,其实业主群一看,很多都是老熟人了。

而且总体上,大家对未来企业利润、收入的预期不高,对房产保值性的怀疑,导致真实购买力不足。

准确的说,南京有钱人其实很多,但真到市场上转化为房产消费力,还不够。

03

对南京房产哪怕豪宅保值性的质疑

以上两点讲的其实是整体上的供需关系。

实际上,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就是南京房产的保值性。

如果足够保值,就不缺购买力。如果跌得少,跌得相对少,那也不缺购买力。

但实际上呢,我们讲究客观事实,从2021年到2024年,南京房产跌幅是比较大的,很多其他城市是差的房子跌的多,远郊跌得多。而南京呢?

南京远郊跌幅确实大,但南京CBD、金融中心、数字经济中心、消费中心这样的核心地段区域,很多南京人也没想到跌幅并不小,甚至可以说很大。

跌了30%都算好的,有的跌了50%。

这种跌速,用一个南京豪宅业主的话说,即便住湾4,感觉最近一年是一天跌掉1万元的速度。

无论河西北、河西中还是河西南或鱼嘴,二手房跌幅确实比较大,一点都不像核心地段的样子——这也是南京房价下跌屡屡上热搜的原因之一。

实际跌幅与中介舆论失控渲染,导致河西二手房重创(其他区域迅速跟上)。

这种“南京房价不能保值”印象下,南京高端购买力是胆战心惊的,以笔者身边为例,其实河西这边的企业家、创业人才、金融精英很多,购买力本身是充足的,也不是买不起,但大家现在没有“出手购买”的欲望。

一位高管就表示:去年买的新房都亏了,还不如现在买。但我现在还是再等等,等到房子交付再买不迟——当然一旦上涨苗头出现,我也立刻下手。

这是很普遍的心理。

房子如果不能保值,特别是针对1000多万2000多万的房产,为什么非要现在就买呢?

这就是现在豪宅去化难的重要原因所在。

其实,我们也分析过,相对比普通房产,南京豪宅还是相对保值的。南京普通的房子,很多房价已经跌到了2016年甚至2015年甚至2013年左右,而南京高品质的豪宅呢?

虽然从高点也跌了,但总的来说还在一个高位,大概回到了2020年2019年。

豪宅的实际保值性确实是强于普通房子,强于老房子。

比如,河西的湾4、海玥、华新城,二手房的跌幅远小于其他。

04

南京失去“锚点”资产

什么是锚点资产?

就是一个阶段,起到价值标杆的房子。

南京过去是有的,比如2016年的江湾城4期。

不仅在于面积普遍大,200平以上,甚至380平。而同期的其他房子往往是120多平140平,而且在于“南京眼”城市地标的第一次大规模网络传播。

一时间,在湾4的阳台上喝红酒看南京眼,看长江夕阳,成为很多媒体文章和业主朋友圈的流量之钥。

甚至一度,一个人只要说自己住湾4,就立刻获得“身份溢价”,别人一片艳羡。

这个小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当时人们对精英圈层的向往。原来大平层可以这么大,原来看江的旖旎生活如此浪漫,原来圈层如此矜贵(时不时会有人想进入圈层而买二手房甚至买变异户型或低楼层)。

因此,湾4迅速占位河西甚至南京“锚点”资产。

很快,湾4就到了9万10万左右。

以此为价值序列,湾3、海玥、华新城、宏图上水云锦以及其他河西楼盘纷纷有了一个“估值”定位。

整个南京的房产都有了明确估值。

而现在呢?

从2016年到现在,八九年时间过去了。南京反而不再有“锚点”资产。

因为,没有出现一个绝对性的各方面完美的楼盘。

没有出现一个在生活方式上,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让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乃至于成为全城人景仰的楼盘项目了。

这其中,限价是非常关键的恶性因素,很多南京开发商和职业经理人的摆烂也是一个因素,大家都是赚快钱的思路(只要我自己收入高哪管南京品质差),房子随便弄弄就卖掉。

可以说,简直把买房的南京人都不当人。

几百万甚至一两千万的真金白银,最后变成“一地鸡毛”。

这是对这好几年买房的南京人的绝对性侮辱,是对这些人几十年真诚劳动的侮辱。

这也是南京城市声誉不太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确实这个阶段的南京房子确实差。

大范围的减配降档和低品质交付,导致南京人现在对房产有很严重的不信任感。以至于,WQ成为南京人的必备技能之一。

种种因素下,南京缺“锚点”资产,缺全新的标杆豪宅,引领市场。让所有南京人是真真切切感受到更高阶的美好生活,从而产生出“向往之情”。

对不起,这两年没有。

因此,现在南京出一批豪宅,其实很多人已经不敢相信了。

所以,锚点资产和标杆豪宅的缺失,美好生活就没有载体。而房价也失去“价值序列”。

现在很多南京人甚至开发商自己都根本搞不清楚一个房子,到底单价7.4万/㎡合理,还是6.8万/㎡合理。

这是一个很模糊很弹性的区间。

买房人失去对价值序列的判断,就不太可能贸然出手1000多万2000多万买房。

所以,我们认为,当下南京豪宅,就是寻找锚点资产,寻找新的能代表南京当下精英群体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一种样子。

说穿了,真正的决策型精英,是不可能为“敷衍产品”和“自己都搞不清南京人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的开发商”去买单的。

04

怎样,才称得上是南京豪宅?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们。这本身就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第一,并不是其他城市的豪宅产品系移植到南京就一定能成功,南京有自己的独特土地禀赋、价值观认知观;第二,不是卖的贵就叫豪宅,也不是装标高、堆砌多就是豪宅。

硬件标准上,现在的南京豪宅确实是到位了。

但即便是硬件标准,外立面仍是很保守的,审美设计上还存在不足,这不是简单用材质(石材或铝板)或“窗墙比”就含糊了事的。

线条如何设计,前后面,材质表面怎么有细腻质感,在日照或夜晚呈现出怎样的色泽等等,外立面这个因素,南京还落后于杭州。

绿化、装标、停车场,南京确实卷的厉害,硬件甚至是超过杭州甚至上海深圳的。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硬件达标,并不是豪宅。

更重要的其实是软件,我们称之为“管理、运营、社区维护、物业”。比如社区价值,我们南京到底有多少开发商把社区运营做的很好?

微乎其微。更多的是“表面功夫”。也就是拨一点钱,每年让活动公司做一点活动应付一下。

主打一个“冷冰冰”与“不真诚”。

这两年,南京硬件品质上升,但物业水平——其实是下降的,很多次新小区和老小区,物业垂垂老矣,一开始保安、物业是小伙子,后来普遍是中老年,甚至打扫卫生的,佝偻着身体在打扫……

南京一些交付才三四年大房子,“老旧”得很像交付10多年20年。

而交付10多年的房子,感觉更是上个世纪的房子了。

这种小区老化的速度非常惊人,也很可怕。甚至一些交付没几年的次新小区,维修费用已经花得很多,平均一个电梯维修费惊人,和重新买一部电梯都差不多了。

而且,南京过去的房子确实太普通了,真正能运营好会所、大体量小区公园内景以及社区活动的标杆楼盘物业,有哪几个?

即便寥寥无几的南京那几个小区,勉强算维持得还好,但也是经过无数次的WQ与磨合。

因此,再好的会所,再好的绿化,再配置的硬件,如果没有懂运营和管理的团队来维护,什么都白搭,而且会让硬件损坏、老化或没什么用,没发挥价值。

2000万买一个南京豪宅,其中很大一部分价格,比如500万,是“软件”价值,是“看不见”的价值。

最近去上海看一个豪宅“九庐”,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不是硬件,不是环境与会所,而是物业与运营。

这是物业人员的仪态与精气神,抓拍瞬间。交流i时,也是侃侃而谈,很有看法,很有思路。

整个小区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物业费收缴达到100%,物业有水平,懂维护,热爱工作,精气神好,业主也有共识,没人添乱或占便宜、搞鸡贼。

所以,一进小区,你就能感受到“豪宅气场”。

首先是要懂什么是好的产品,南京一些豪宅,配置可能是高,但不见得审美就高级,钱是花了,但设计把控不行,因此整体就“逊色”。

其次是要懂服务。上海杭州一些豪宅,物业人员和维护人员是来自于五星级酒店,服务的意识、态度和专业能力很明显。南京很多做豪宅的物业,根本不懂什么是高品质的服务。

简单的说,过去做2万多3万多刚需盘的物业,现在来做7万多房子的物业,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05

南京豪宅的溢价,到底溢的是什么?

如今,南京豪宅一个接一个开张,从故事性、到产品叙事,到亮点、优势,到呈现各色特质,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什么呢?

是江景,是公园,是地段,是繁华,是配套,是装标,是装X?

是又都不是。

真正的豪宅内核,是引领生活方式,让整个城市看得见,让买得起的人期待与兴奋,让买不起的人也暗暗有奋斗目标。

如果4万一平、140平的小区,其生活方式和7万一平、250平的小区一样,那么,后者根本谈不上什么“生活方式的引领”,也就失去价值和溢价。

因此,一个豪宅的价值本质,在于被楼盘定位、审美及价值观吸引的“人”,只要这群人到位了,哪怕不多,但这个同频被激发了,感染了,在小众群体中被认可,这就是成功。

这很难,难的不在于市场,而在于这个开发商的长期耐心、产品主义与价值观。

在我们看来,具备以上条件的开发商团队是很少的,没几家。

说自己有情怀的多,但兑现落地及践行的少。

其实人都不傻,具备实力的真正精英一点都不傻,大家懂得如何欣赏和判定一个楼盘的调性。

一个豪宅楼盘,如果是循规蹈矩、流程化、发挥空间又很小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要做豪宅是很难的,掣肘太多。

特别是现在,受制于销售压力,很多豪宅都准备上分销、渠道,交给南京几万个中介来发挥,试图撑起销售数据。

几千几万个中介或渠道,必然不可能统一完全理解这个楼盘的定位、设计、思路、审美、与城市肌理的融合等等,最终卖的不是品位盘,而成了“分销盘”。

动辄就是降价一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各种“口水”,这就和刚需房的销售逻辑一样了。

很可能很多买的人,根本不是合适的匹配业主。

未来,这种房子不可能是豪宅,因为缺乏共识,以后的维护、社区、公共部分的管理,都会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南京人本身偏务实,过去很多年又被“品质差的房子”暴击,本身就不太信任南京开发商,也在历次交付中,磨灭了对“品位与调性”的向往,觉得都是假的,卖房子时吹牛用的。

因此,豪宅的价值溢价,根本不是什么山水、文化、配套或稀缺性、硬件,而是“真正匹配的业主”。

这些业主出于真正的喜欢、欣赏与认同而买下这个房子,全盘接受这个楼盘特定的品味与审美,以后他们不会轻易卖这个小区的。而且这么好的小区,业主普遍惜售,外面人又特别想买,自然就产生了“溢价”。

说到底,南京豪宅卖得不好与供应商有关,比如施工单位、装修单位、设计与绿化单位,长期以来,品质能力就没有被很好的培养出来。

而且,也与南京的媒体、广告公司、活动公司也有关系,这么多年劣币驱逐良币,体制化和关系户搞定了南京主流市场。

在南京,每个开发商都会投放30多家媒体,实际具备原创内容能力、欣赏力与影响力的不过几家——所以,劣币驱逐良币之下,南京豪宅之困,其实是系统性问题:

有市场的行情问题,有城市问题,如供应量、购买力、土地出让节奏,有自身与供应链的问题,产品能力、供应商能力、媒体广告公司营销能力。

当然,往乐观里说,尤其在当下,我们毫不怀疑南京人对于真正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怀疑南京豪宅购买力的消化问题,甚至认为南京豪宅在硬件上几乎是全国TOP级水平了(软件问题是需要补短板和加强的)。

这个时候,用长期主义的信念,产品主义的执着,耐心,真诚与热情,相信一定会打动人心,撬动南京高端购买力。

虽然难,但也是唯一正确路径。

【END】

文章来源:阳光城市论坛,侵权必删

0 阅读:0

讯讯传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