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证治

恬恬说健康 2024-03-26 21:17:14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阐明的炎症性肠病。病变以溃疡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也有遍及整个结肠者。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粪便中含有脓血和粘液,

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有反复发作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20~40岁之间,男女都可发病。

近年来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因素等有关,而细菌感染、精神因素则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除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为主,严重者每日10~30次,排出含有血、脓和粘液的粪便,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绞痛与压痛,多位于左下腹,肠鸣音亢进,并有里急后重,排便后症状即缓解。

情绪激动、劳累、感染、饮食失调等可诱发本病。

本病可分以下三种类型:

一、轻型:起病缓慢,无全身症状,只是粪便中有脓血和粘液,有时仅排出脓血、粘液而无粪便,有时先排脓血粘液,后排粪便。

二、严重慢性型:病程持续数月或数年,患者极度消瘦、衰弱,有发热、心动过速等现象。并可并发贫血、多关节炎、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结节性红斑、鹅口疮、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此型较少见。

三、暴发型:起病急骤,有发热、心动过速、虚脱等毒血症征象,每日大便10~30次,粪便中有脓血、粘液,并有腹部膨胀、腹痛及压痛。此型更少见。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可通过粪便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X线检查等而确诊。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肠澼”、“久痢”、“脏毒”、“肠风下血”、“血痢”、“滞下”等范畴。中医认为多由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所引起。《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其治疗,应按临床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一、湿热下注型:腹痛,腹泻,大便中有粘液觖血,里急后重。

治宜清热燥湿,辅以止血止泻。

处方:白头翁30克,五倍子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赤石脂30克,槐花30克。

服法:水煎服。

加减:血多加地榆炭15克。粘液多加乳香、没药各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党参、五味子各30克。腹痛甚,加玄胡索、川楝子各10克。

二、下元虚寒型:四肢不温,久泻滑脱不禁,大便中仍有脓血粘液。

治宜温补下元,收涩固脱。

处方:炮姜炭10克,赤石脂30克,诃子肉15克,肉豆蔻(去油)10克,槟榔炭10克,海螵蛸15克。

服法:水煎服。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单方验方:

1. 云南白药(成药)每次服0.2克,每日服3次,3~10天为一疗程。

2. 锡类散(成药),每次口服2支,开水吞服,空腹服,每日服3次。临睡前又用锡类散3~4支,加温开水40毫升混和,作保留灌肠。本方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溃疡面,控制炎症,促进愈合。

3. 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穿心莲30克、黄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温度在30~40℃时作保留灌肠。保留8小时以上疗效更佳。

0 阅读:6

恬恬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