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医辨证施治(一

恬恬说健康 2024-04-06 21:28:40

今天门诊诊治了一例痢疾患者,女,33岁,自诉患痢疾达8年之久,服用中草药无数,把痢疾的分类也能大致分清楚,知道痢疾分为热毒痢、寒湿痢、疫毒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等,对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乌梅丸、黄连解毒汤等方都能娓娓道来,只是不会辨证,从抖音刷到我,要我帮其辨证施治。

【定义】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特征。主要因湿热或疫毒外侵而起,亦可因七情内伤或食入秽浊,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本病虽属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春冬两季也可见到。

【范围】根据本病的症状特点,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肠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其它如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肠吸收功能障碍等,若临床表现与本病证特点相符也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近代的认识,痢疾的主要病因病机,可简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感受外邪

痢疾多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而起,亦可因寒湿之邪内侵而发。湿热疫毒内犯,侵及肠胃,郁蒸为患,则导致运化失司,气血阻滞,热毒壅盛,互相搏结,化为脓血,发为痢疾。若寒湿侵于肠胃,因寒性凝结,湿性粘滞,寒湿相兼,以致气滞血湿,肠液凝滞,与肠中秽浊之物相结,亦可下泄为痢。《症因脉治》曰:“寒湿痢之因,……寒湿时行,内气不足,乘虚感人,郁遇营卫,卫郁营泣,内传肠胃,则水谷不化,气血与糟粕互相蒸酿,而痢下赤白之症作矣”。《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曰:“白滞痢者,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满成白”。《沈氏尊生书》:“大抵痢之病根,皆由湿蒸热壅,以致气血凝滞,渐至肠胃之病。”

(二)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是痢疾发病的重要病因,历代医家对此特别强调。如《丹溪心法·痢病》曰:“皆由肠胃日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瘀,郁结日深,伏而不作,时逢炎暑……又调摄失宜,夏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曰:“过食生冷,所以致痢……此其病在寒邪,不在暑热”。赵献可曰:……以为痢发于秋,是暑月郁热所致……但不详所以致郁热者,多因暑热酷烈,过饮冷水,过食生冷,热为寒郁,久而为沉寒积冷者亦有之”。

由上可知,饮食不节乃是痢疾的重要致病因素,如过食肥甘酒炙之品,或啖食不洁之物,以致湿热内结蕴蒸,曲肠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则成湿热之痢;若其人态食生冷瓜果不洁之物,有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中阳受過,湿从寒化,寒湿滞肠,气血凝泣,化为白冻脓血,乃为寒湿之痢。而饮食不节既可单独致痢,也往往与感受寒湿,暑热之邪相结合而为病。

(三) 内伤七情

七情内伤与病疾的发病, 也有一定关系。如因郁怒所伤,肝气犯脾,气滞血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可渐成下痢赤白粘冻;或因忧虑伤脾,运化失职,饮食停积,与气血胶结而酿成痢疾。《证因脉治·痢疾论》中曰:“七情内伤痢之因,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阴既伤,则转输失职,日饮水谷,不能运化,停积肠胃之中,气至其处则凝,血流其处则泣,气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互相胶固,则脾家壅滞,而贼邪传肾之症作矣”。但在临床上,此因多见于休息痢,为休息痢的主要诱发因素。

(四) 脾肾虚弱

脾肾虚弱常与久痢的形成,有密切联系。故《医宗必读·痢疾》曰:“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久痢不愈,必使脾胃受损,继而及肾。而寒湿之痢,易伐中阳,终成命门火衰;湿热之痢,易耗津液,以致肾阴亏虚。再则,平时劳役过度或禀赋不足,脾肾素弱者,又感寒湿之气,或因痢而过服寒凉通下之剂,每致阳气更弱,而致虚寒之痢,张景岳“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之说,即指此而言。

此外,还有因邪留胃中或热毒疫毒之气上攻,或痢症正虚,胃气上逆,则成为噤口痢。也有因痢疾补涩太早,闭门留寇,积滞内停,久而正气亦弱,或痢症失于摄养,饮食不节,房事不戒,而成虚实夹杂的休息痢。

未完待续!

0 阅读:3

恬恬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