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医辨证施治(三

恬恬说健康 2024-04-06 21:28:38

痢疾的辩证论治

痢疾初起多实证,其病在肠;若失治、误治或邪气太盛,一则可致厥逆神昏之危重病候,一则可迁延而成久痢不愈,转为虚实夹杂或虚证,病及脾背,出现阳虚阴亏之象,甚或入于损途。治疗当应详察证情,把握疾病发展变化规律,分清寒热,虚实、缓急,抓住病机,确定治则,灵活应用温、清、补、下诸法。

一、辨证

(一) 要点

痢疾的辨证关键在于辨清寒、热、虚、实,这就必须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详尽地收集证侯资料,仔细辨析。而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对痢色和里急后重的辨析,以及分清痢疾的缓急轻重。

1. 辨痢色:下痢色泽往往随着病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痢下白色,或为粘冻,或涕液状者,一般属寒、属气,病较浅,所谓“纯白无热症”,但久痢亦可见之。总之,白而滑脱为虚寒,白而为脓者则属热;痢下赤色,或纯血鲜红者,一般属热、属火、属血,病较深,所谓“血为热迫”;痢下赤白相兼者,一般属热者多,为气血俱受邪,深浅皆及。赤白相兼如鱼脑(即脓血状)者,属热;其中又有赤多白少及赤少白多之别,前者属热,后者可属寒;痢下紫黑色,一般属瘀血,或为“热伤血深,湿毒相瘀”。

若紫暗而稀淡,则为阳虚;痢下色焦黑,浓厚大臭者,属火;痢下黄色,深而秽臭者,为热;或食不化者,为积;浅淡而不甚臭者,为寒;痢下五色相杂,为“湿毒其感故也”;脓血粘稠难下者,或属热,或属燥,或属阴虚。总之,在辨痢色时,我们不仅要注意颜色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排出物的性状一起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2. 辨里急后重:张景岳曰:"凡里急后重者……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之虚,则气陷下迫。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李中梓曰:“更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脏之阴阳,腹之胀与不胀,脉之有力无力,分虚实也”。凡外邪所致的里急后重,每圊后得减。而寒邪为病,其腹痛而拘急。火热之邪为病,其腹窘迫,肛门灼热。积之为病,其腹痛必多胀满坚硬,痛而拒按;凡虚痢的里急后重;或圊后不减,证属虚寒者,腹微痛而不实不坚,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虽痛而并无努责。气虚、气脱者,里急而频见污衣。气陷者,后重而圊后转甚。阴血虚者,每虚坐努责。

痢下脓血与里急后重是痢疾的二大主证,故在辨证时必须互相参合,如若寒热虚实处于疑似之间,则更当从其兼证及脉舌上作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证候类型,对证遣药。

3. 辨邪正盛衰:这与本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而要分清痢疾的缓急轻重,关键是要掌握对本病急重症的辨认,这样才能防变于未然,掌握主动权,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疗效。

识别本病之是否重急,重点是据其临床表现,观察其邪毒是否炽盛,胃气是否衰败,阴液是否涸竭,阳气是否虚脱。凡下痢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者较重,兼有粪质者较轻;凡下痢次数逐渐减少,而反见腹胀皮急如鼓,呕吐少食,烦躁口渴,气急息粗,甚或神昏澹语,脉实急者,为邪毒内炽上攻之象;凡下痢,噤口不食,到口即吐,勺水难饮,精神萎顿,或见呃逆者,为胃气将败;凡痢下粘稠脓血,烦渴转筋,甚或面色红润,唇如涂朱,脉数疾大者,为阴液将竭或阴阳不交之候。

凡下痢不止,或不禁,或腹不痛而脓血阵阵下,或反不见下痢,神萎倦卧,恶寒脚缩,手足厥逆,身冷自汗,气急息微,脉或沉细迟,或微细欲绝,或反浮者,为阳气将脱。故痢疾凡见下痢次数减少而全身症状不见轻减者,或有下痢不禁之象者,或见腹胀渐大,或见烦躁,或见精神逐渐萎顿,或见手足渐有欠温之象,或见有脉证不符之处者,皆预示病情将有加重恶化的可能,应给予充分重视。

未完待续

0 阅读:1

恬恬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