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真取决于遗传吗?浙大研究:做好4点,可抵消62%基因影响

安恒远养护说 2024-06-22 20:11:1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不追求长寿呢?”

48岁的王女士更注重养生了,养生茶、艾灸、泡脚、保健品齐上阵。之前,王女士也注意养生,但是并没有这么大的力度,之所以如此变化,是因为一位同事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就这样持续购入大量辅助养生产品一段时间后,王女士的父母终于忍不住吐槽女儿,“我听好多人说寿命的长短都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你做这些有没有用啊?”

王女士听到父母的话,突然感觉自己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那么,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寿命的长短,究竟是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呢?遗传的作用究竟占比多少?别急,本文带大家全面了解。

寿命长短取决于基因遗传?

长寿,一直是众人所追求的,如今越来越多人认为,基因在寿命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寿命的长短真的完全取决于基因吗?

如果拥有了长寿基因,是都就可以高枕无忧?反之,如果拥有的是短寿基因,就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

前不久,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深入了解了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的奥秘,成功定位新型长寿基因,并将其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其实,近年来关于如何优化线粒体功能这一课题都很受关注。

因为线粒体是我们体内重要的细胞器,而且与衰老(线粒体产生能量,如果线粒体功能下降,细胞生命活动难以保证,可能造成细胞衰老)、肝脏肿瘤(线粒体自噬导致受损的线粒体在肝脏中积累,引发验证信号以及某些信号通路的激活,造成肝脏肿瘤的发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关联。

如何优化线粒体功能,来实现延长寿命这一目的,很值得探讨。

研究团队不仅根据共演化算法构建了协同演化全局图谱,还通过详细分析这一图片发现了75个核基因,虽然不定位于线粒体,但是有些协同演化模式。

为了弄明白这些核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员又将CG13220, CG11837, Nop60B和CG11788这四个基因放置在果蝇体内,进行基因活性降低的实验。

结果显示,这四个基因的活性降低均导致线粒体形态的异常。

CG11837基因对线粒体形态存在较大的影响,且其活力与动物寿命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携带这种基因的个体拥有较长的寿命。

并且,《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中还发现了短寿基因的存在。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开始“恐慌”,担心自己携带短寿基因“英年早逝”。

有了短命基因一定短命吗?

不!遗传并不是决定寿民长短的唯一因素。

近日浙江大学研究团队进行对寿民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认为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显著减轻短寿基因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中和约62%的不良效应。

浙大新研究:做好4点,可抵消62%基因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超过5600万人死亡,而其中非传染性疾病占比高达81%。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遗传因素在决定人们寿命长短方面起着关键决定性作用。然而,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深入分析了超过35万名研究对象后,发现生活方式对寿命的影响是远远超出预期。比如说做好以下4点,或可大幅度抵消基因带来的不良影响。

不吸烟

之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烟酒不沾,寿命更短”的强盗逻辑,尤其是为吸烟者提供了很大的心理支持。但是,这些荒谬的言论在实验数据面前,终将是不堪一击。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部和肺部功能,提高了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病出现的几率,再者,吸烟会削弱免疫系系统的正常运作,增加个体感染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增强了肺炎、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而免疫系统的减弱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机体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从而增加了癌症出现的风险。

经过严格的数据对比和分析,不吸烟者的平均寿命要比吸烟群体长十年左右。自然,不吸烟群体的心血管、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低于吸烟者。

充足睡眠

研究团队通过对志愿者进行详尽的睡眠模式追踪调查,发现与睡眠不足的人相比,那些每晚睡眠时间保持在7-8小时的人,比睡眠时间低于5小时的人平均寿命更长。

并且,《睡眠健康(2023)》杂志研究表明:有规律的午睡习惯可能与个体的大脑容量和认知健康状况存在正相关关系。

超过3,000名60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了一项历时14年的长期追踪研究,通过分析他们的脑成像数据和日常睡眠模式,发现那些经常午睡的人在大脑结构上表现出更为健康的特征。

健康饮食

有学者选取了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和鱼类的饮食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这种饮食模式与地中海饮食相似,后者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坚持此类健康科学饮食的群体,其整体死亡风险同比降低了9-14%,心血管疾病出现的风险同样降低了5-8%,平均寿命比预期延长10-13年。

定期运动

与不经常运动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的人在全因死亡率上具有显著优势,其风险降低了约12%至15%。特别是那些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他们的预期寿命比不运动的人平均长了近5年。·

此外,定期运动还能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约20%,这表明运动对于预防心脏疾病和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适量运动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可能是超乎大家的预期,然而如果运动过度,也可能会给身体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就拿国民参与的“暴走”活动来说,究竟每天走多少步对身体最有益呢?

每天多少步有益长寿?《柳叶刀》新研究:年龄不同,最佳步数也不同!

《柳叶刀》近期发表了一项关于每日步数与寿命关系的新研究,该研究基于对超过46,000名成年人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最佳步数有所不同。

对于20-39岁的年轻人,每天走约10,000步可带来最大健康益处;

中年人(40-59岁)则适宜每天走约8,000步;

而对于60-79岁的老年人,每天约7,000步为宜。

那么可能会有“叛逆的”人会说,运动对身体好,那我走的越多不就代表给身体带来的益处越大吗?

当然不是!

无论哪个哪个年龄段,长时间、高强度的走路锻炼都会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磨损,可能会引起关节炎症等疾病。所以,大家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不要贪心,学会“适量”,避免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结:

尽管浙江大学的这样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并不能说明其中牵涉到因果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确实对身体有益。通过实施这些简单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地“抵抗”那些可能缩短我们寿命的遗传因素。

现在,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些健康原则,共同迈向一个更健康、更长寿的未来!

文献来源:

[1] 《动物所探究兽类寿命演化相关遗传特征》,虎红红,2023-08-31

[2]《晚年健康生活方式、长寿基因与预期寿命》,程鸿馨;Wang J,2024-05-25

0 阅读:1

安恒远养护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