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惯了富日子!财政一紧张,有些地方就控制不了罚款的冲动!

北溟鹿鸣 2024-06-07 12:39:58

其实这句古话非常有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前些年,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各地政府开始大肆挥霍,别出心裁的搞一些面子工程和业绩工程。导致很多财政资金打了水漂,甚至还有不少的财富进入了个别人的腰包。不仅如此,很多地方为了体现出自己的成绩,变着法搞创新,别出心裁招人,也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我们不否认极个别的创新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种好的创新就像彩票一样,而一些大量的毫无任何价值的创新,为创新而做的创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其实说白了,很多所谓的创新就是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把明白的问题弄糊涂,进而能够申请一笔经费,来为一些群体创收。一旦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很明显人手就不够用了,怎么办?再招呗,反正花得又不是自己的钱,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招人就行了。而这样一来虽然说是给社会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但是也把一些大量的关系户招进来了,这些关系户有的连基本的工作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地方甚至还会出现直接吃空饷的现象。最终的结果就是任务越来越多,形式主义越来越重,花钱越来越厉害,财政越来越难以支撑。

        

随着近些年房地产经济的萎靡不振,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恶果开始显现。由于很多地方前期过惯了大手大脚的日子,导致一时适应不了,国家提倡过“紧日子”的思想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某些地方却把紧日子单独留给了一些弱势群体,政府很多行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收敛。比如某些财政紧张,导致当地大量教师的工资福利被拖欠,别说是消费了,很多老师甚至都快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开支了。与此相反的是,这些被挪用的教育经费却被一些地方用来搞一些别出心裁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去了。

        

没钱了怎么办?想要省钱就两种方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什么叫开源?其实说白了就是想办法搞创收,毕竟光指望拖欠一些教师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就动起了歪脑筋,开始不断“创新”,想尽各种办法从老百姓的身上掏钱。比如以前道路两旁被划上了几道线,堂而皇之的利用企业承包的方法来收钱,孰不知这些公共资源是不能随意乱收费的。但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之下,各种乱象都出现了,各种牛鬼蛇神都出来了。某省竟然出现自行车无牌上路直接罚款50元的现象,骑了这么多年车了,也没听说自行车上路考试的啊,怎么就罚上款了。内蒙开鲁县农民改造“草地”变“耕地”,却被要求缴纳数百万元的增补承包费,甚至闹出了“云浩止耕”的闹剧。河北某县,交通行政处罚案件,依靠造假卷宗和钓鱼执法搞钱,比例超过9成,真是让人无语。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现象非常多,某地交管人员直言:现在财政紧张了,所以执法必须到位。如何到位呢?傻子都知道,那就是罚款。水电气也开始涨价了,并且还装模做样的召开了一些所谓的“听证会”,其实这种障眼术玩的太低级了,老百姓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老百姓了,他们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也能明白是非,知道其中的猫腻了。有些地方,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式的收钱了,有的地方竟然公然违规将非税收入(罚款)与征收单位支出挂钩,纳入乡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这种政策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也就是说不仅会导致公权力的滥用,还会直接产生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把收入当成强行摊派,这就导致当地所有的公职人员全部以创收为目标,每天不是想办法搞钱,就是在想办法搞钱的路上,涉及交通的部门这家罚完那家罚,罚完大车罚小车,罚完电动车再罚自行车;想办法让大车超重,让小车超速,让电动车超标,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罚款任务。涉及市场的部门,开始认真检查店面超市,生产日期,消防水平,卫生环境等等,必须给你查出一些问题,不然的话是不会停止的。

        

除了交通和市场,还有应急、环保、消防到工厂找钱,这里措施不到位,罚!那里气味有点大,罚!就连农业局都组织专业的农业执法队跑到农村去想办法,到地头测量一下农药超标不超标,到猪圈看看污染不污染。甚至连一些吃饭的灶台都给你封了,反正就是一个目的,想要堂而皇之的罚款。在这样“运动式”执法的前提之下,当地可谓是“战果”累累,“成绩”喜人,仅三个月时间,罚款创收就将近2亿元,占到了财政预算的30%,是以往的900多倍,涉及企业2547家,平均每家罚款和收费2.64万元,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个人和个体工商户被滥罚。

        

人民日报更是刊发了头版文章来痛批这种现象,甚至用“五花八门”一词来形容其摊派、罚款、收费的名目之多。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都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他们过好日子容易,过苦日子难。当地财政没钱,但是又不想过苦日子,怎么办?只能想方设法从老百姓的身上多找补一些,只能通过罚款来满足自己过正常日子的愿望。所以说,政府需要摆正心态,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力。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你是一个普通人怎么办?难不成不想过苦日子就去偷抢扒拿么?当然不行,既然不行,我们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与偷抢扒拿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

        

也许有的人会说,既然不能开源,可以节流啊。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节流同样很难办,因为一些地方已经习惯了原先的工作思路,很难改变了。而节流同样问题很多,负面影响非常大。因为真正需要节流的地方,节制不住。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今各级机构都非常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你能够轻易裁员么?肯定不行。因为大多数体制内的干部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是不可能被裁掉的,那么对于大量的聘用人员呢?其实也并不那么容易裁。因为这些聘用人员大多数都是有背景,有关系的人物,有的人甚至比一个正式的公务员还难裁,不相信你可以试试。

        

一些真正能够被裁掉的人,反而是不应该裁的员工。我们比如近些年以来很多地方为了压缩开支,将公交公司推向市场,结果直接导致很多城市的交通出行遇到了极大的问题。比如将水电气等公用事业进行“市场化”,结果直接导致这些民生基础资源开始涨价,最后其实还是由老百姓来买单。其实要真正节流并不是不行,只要堵住入口就能够缓解很多问题,但是谁又能够做到呢?谁又愿意这样做呢?如果堵住入口,比如停招公务员或者停招一些聘用人员,让很多官老爷们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他们能够意愿么?即便是愿意,他们会做么?能做好么?我估计都值得思考一下。

        

其实我们能够看出来,虽然现在财政紧张,但是很多形式主义的工作和任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很多人在拼了命的体现出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创新,去安排任务,以此来凸显自己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这样一来,不仅达不到节流的目的,反而一些花销更大了,让财政更紧张了。网上有不少人说,其实政策制定的是国家,安排部署任务的省一级,落实任务的是县乡一级,市级最大的任务就是上传下达。如果是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当然市级有必要,但是如今网络这么发达,省级的指令可以直接传达到县区,市级还有必要存在么?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考虑的,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只是养着这些大批量的闲人不仅浪费财政,还会凭空给基层增加大量的负担。

        

我始终觉得,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应该休养生息,尽量减少企业和农民的负担。让他们能够有一定的喘息时间来恢复精力和体力,他们能够有自主权来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而是不用大量的限制来遏制他们的发展。自古以来,官不扰民民自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也正是由于取消了各种限制和负担,一些企业,一些老百姓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努力创造财富,去努力积累财富。等到企业发展了,老百姓有钱了,消费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经济也就会发展了。很多地方过惯了富日子,控制不了罚款的冲动,这不仅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更是权力不受监督的重要体现。

0 阅读:4

北溟鹿鸣

简介:社会评论者! 艺术行路人! 爱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