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下班,小贩迅速登场!这不是和谐,而是凸显了一个严重问题

北溟鹿鸣 2024-06-08 21:39:24

有一个视频的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街道的两旁,城管正在进行下班前的总结讲话。话刚讲完,大家解散了,也就在同时,随着城管队伍的解散,各种小摊贩迅速占领了刚才的位置,两者几乎是无缝对接,看着非常和谐。因此有网友给这一幕起了一个标题:我觉得,这样挺好,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情况真得好么?表面上看是非常和谐,但终归少不了一个是非对错吧!如果城管的执法是对的,那么小贩则是错的;如果小贩摆摊行为是对的,那城管执法的行为肯定就是错的。我们要知道,这里面根本不是行为是否合法的时间差问题,而是上下班的时间差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呢,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或许大家就会明白了。我们知道,大多数人在喝酒之后,有的人还试着想把自己的车开回去。于是也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样的类似的现象,一些人在刻意等到交警下班之后,才会开车回去。那么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即便交警下班了,喝酒也不能开车,因为无论对方下班不下班,酒驾都是一种违法行为,醉驾还会涉嫌犯罪的问题。当然,这个例子与上面的情况又有所不同,酒驾在目前的法律条件下肯定是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在城市街道两旁摆摊是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呢?如果说是违法行为,那城管下班与不下班,都应该制止,因为执法人员面对违法行为不制止,其实就是一种渎职的表现,这里不分上班和下班。如果在城市街道两旁摆摊不违法的话,那上班期间城管也不应该管理,反而应该帮助群众,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这样的现象其实是不正常的。因此,综合上面的情况来看,其实我更倾向于后者,在城市街道两旁摆摊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是很多底层群体维护生计的一种手段。城管应该理解并支持,可以加强管理,但不应该强行禁止,更不应该设置各种限制。有网友说,其实这种现象本来挺和谐的,网友这么一拍,估计下一步这些小贩和城管都会不再和谐了。领导看到这个现象,会让城管进行几班倒,加强对当地街道的管理,那么今后这些小贩们将失去了原本还能够自身支配的一段谋生时间。不过在我看来,应该不至于,毕竟对于领导来说,他们也只是为了应付当前一些不那么合理的规定,更没有必要把这种事情当成严打一样来对待,砸了老百姓的摊子,估计他自己的饭碗也该思考一下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跟很多城管聊过天,从内心深处来讲,除了极个别利欲熏心的人想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难老百姓之外,大多数城管都不愿意做这种断了别人生活门路,还会引发群众反感的事情。只是因为上级要求的原因,才会不太情愿地去做这种事情。也就是说,这些城管长年生活在基层,最能够理解这些小摊小贩的难处,但是同时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要求,不得已才会做出一些让老百姓反感的事情。试想一下,很多城管也都知道,这些小摊小贩之中,有不少他们的熟人,甚至是一些同学,朋友之类的。其实大家都是为了生存,只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一下,有一句网友说得好,说白了其实就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都是为了应付上级一些不那么合理的要求和任务指标而已。

        

其实在我看来,在当下经济总体不太乐观的形势下,文明城市创建这个话题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就目前来看,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通过消费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文明的城市环境,再干净整洁的街道,如果没有烟火气,如果没有群众的安居乐业,这种文明只是一种纸面上的文明,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最初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起始于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在这个文件中,旨在把物质文明、执政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是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但是在近些年的实际落实工作中,方向似乎出现了偏差,所以导致各种负面信息不断,引发了广大老百姓的反感。

        

其实当初的文明城市评选标准有八个内容:(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二)思想教育深入细致,道德建设扎实有效。(三)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四)党政机关廉洁高效,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五)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六)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八)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大家看出来没有,其实这些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标准,而我们现在所谓的文明城市,其实早已经偏离了这个方向,在很多人看来,现实中提到文明城市创建,就是志愿者捡垃圾、城管撵流动摊贩、撕春联、撕小广告等提升城市面貌的行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一些经常被提各种要求的商户,那些在街上提心吊胆见到城管就跑的小商小贩;不仅仅是门前不许种菜的老百姓,也不仅仅是要求小区环境整洁的城市业主和居委会。哪怕是积极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各政府部门,都对这项工作不胜其烦。有的地方为了好看,但是群众不愿意参与怎么办?只能自己花钱找人打扫卫生,刷白墙。一些城管执法队员和志愿者冒着被群众辱骂的风险,一边铲除商铺玻璃上张贴的菜单和广告,一边向群众不停解释:如果达不到标准,就会被各级文明办通报扣分,这是无奈之举。我们试想一下,谁不愿意干一些名正言顺的事情呢?

        

就上面提到的文明城市标准而言,其实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根本就不具备创建文明城市的条件。对于这些城市来说,不仅仅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素质也达不到要求,更别说什么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了。大多数情况之下,都是各级政府在自说自话,很多老百姓不但不参与,而且还非常反感,甚至以一些方式给创建活动制造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文明城市创建离开了群众的支持,最后只能剩下政府一个或者多个部门在瞎折腾,最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就收获一个所谓的称号,但是对于名不符实的文明城市头衔,这样的称号有什么意义呢?除了能够给一些当权者增加一些政绩上的砝码以外,其弊远远大于利。

        

有些地方政府经济本来就紧张,在财政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还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面貌改善。最让人觉得搞笑的是,很多钱其实都是花在了面子工程上面,比如说刷个白墙,打扫个卫生,种个花花草草之类的。而很多地方往往是刚花了大量的钱刚清理完,过不了十天半个月,检查组一走,立即又恢复如初了。等下次检查的时候就只能再花钱清理,就这样,循环往复花钱如流水,钱花了不少,事情没办几件,民生更没有得到改善。不仅如此,一旦检查来临之时,全城人员全部停下手头工作,各单位人员穿着红马甲扫大街、捡烟头,交警部门遍布整个城市的各个十字路口指挥交通。就连老师、医生和公检法等单位也避免不了,全部都化身成为环卫工人,城管,如临大敌一般,这种现象是不是特别的搞笑?

        

不仅如此,由此衍生的各级检查更是少不了。各种评比、检查、通报、整改弄得人心惶惶,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本职工作,去办一些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实事?对于很多基层干部来说,不是在整改,就是在去整改的路上。结果是由此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工作,形式主义任务层出不穷,以至于出现了某地女干部要求环卫工人把环境打扫到每块砖缝无沙的奇葩要求。这种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和形式主义思想给全国各地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还来了巨大的损伤。不仅如此,经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一些正常营业的店面因烟火气或者宣传单等等受到各种处理,甚至要求停业整顿,反复整改,经济收入一旦下降,税收必然受到影响,财政进一步紧张,群众生活也更加困难。

        

所以说,对于文明城市的创建来说,除了能够给一些主政领导加分之外,对于整个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民生来说,都是毫无用处。也正因为如此,全国网友都非常向往山东淄博模式,大家都知道去年淄博火了,其实从根本上来讲,淄博能够大炎的原因,不是在于他的烧烤有多美味,更让大家留恋的是当地政府那种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句:我不在乎什么文明城市,我只在乎我的老百姓!从这句话之中,让我们体验到了人间的烟火气,让人体会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让我想不通的是,同样是创建文明城市,为什么淄博就与众不同呢?如果淄博这种现象符合文明城市的标准,那么其他地区那种夸张的行为是合适的么?

        

所以说,文明不文明其实不是外在的东西,更不是强求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行为。对于文明城市来说,我们可以向往,但不必强求。一个成语讲瓜熟蒂落,一旦当一个城市达到了这个标准的时候,其实这个称号也就无所谓了;而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条件,用一些强制的手段,用一些弄虚做假的方法,来试图赢得这个荣誉,即便是评上了,心中能安么?其实文明不文明并不在于上级怎么评,关键是老百姓怎么看!如果全国各地能够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为老百姓解决民生问题,多为群众做一些实事上面,老百姓自然会支持你,理解你;即便你的城市再文明,街道再整洁,如果得不到老百姓认可,那有什么意义呢?

0 阅读:5

北溟鹿鸣

简介:社会评论者! 艺术行路人! 爱国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