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莫名长出的“小肉疙瘩”到底是什么?盘点4种常见的赘生物

力菡的笔记本 2024-06-30 01:34:59



脸上、脖子上突然长出了许多“小肉疙瘩”,总以为以为过几天“小肉疙瘩”会慢慢自行消失。但没想到隔了好久,“小肉疙瘩”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长越大、越长越多了。今天,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皮肤科专家就带您认识一下皮肤上常见的“小肉疙瘩”是什么。

1、皮赘

常发生在脖子上或腋下等皮肤褶皱处,长出粉红色或皮色小肉球,外观呈现不规则状,早期可能会像小米粒样,逐渐增大会像个“带蒂的吊坠”一样的外观,这有可能就是皮赘。

皮赘俗称“软瘊”,在医学上称为“皮肤软纤维瘤°(soft fibroma)、纤维上皮性息肉”,是一种有蒂的良性皮肤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也好发于停经后和妊娠期的女性。

皮赘除了影响美观以外,不具有传染性,一般不会对健康有危害;如果较大的皮疹在皱褶部位经常受潮湿及摩擦的影响,容易继发感染,建议激光治疗。

2、丝状疣

如果“小肉疙瘩”表面有尖尖的细丝状突起,细长而柔软,表面粗糙,似带刺样外观,这有可能是丝状疣。

丝状疣是寻常疣的一种类型,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肤赘生物,好发于面部、颈部、头皮、眼皮、腋下等部位,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丝状疣具有传染性,可以从身体某个部位传染到其他部位,也可以传染给密切接触者。

治疗方法可选择激光或者冷冻。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因素。

3、传染性软疣 

如果“小肉疙瘩”呈半球状小丘疹,灰白色或珍珠色,表面光滑,具有蜡样光泽,中央呈脐窝状凹陷,散在分布,这有可能是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俗称“水瘊子”,是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MCV)感染所致的表皮增生性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病损可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经发现尽早治疗。

4、脂溢性角化

早期在脂溢部位出现无痛的、界限清楚的浅褐色斑,以后色泽加深,病变隆起,呈疣状生长。临床需要皮肤镜和皮肤病理来鉴别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属于良性病变,常不需治疗。影响美观者可选择脉冲激光治疗。

如果“小肉疙瘩”最初为米粒大小黑褐色斑疹,后逐渐增大增厚,呈疣状,表面伴有油腻性痂,这有可能是脂溢性角化病。

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斑、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良性表皮性肿瘤,男性多见。好发生于脂溢部位,如头面部,尤其是颞部、颈部、胸背部。皮损可单发或多发,可呈黑褐色斑疹、丘疹或疣状。

来源: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皮肤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H)

0 阅读:1

力菡的笔记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