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南北佛法辩论会:司空本净舌战群僧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1-28 15:41:04

话说杨光庭因到司空山寻找常春藤而得造访司空本净禅师,听闻其“即心是佛、无心是道”的顿教义理。对于这种完全有别于静坐观心、布施持戒的北宗修行方式的不修之修深信不疑,于是回到京城后,他就向唐玄宗详细的汇报了这件事。  

想不到司空山中竟然还有这样的高僧大德,倒要看看南宗的顿教到底如何。于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隆基派出特使把司空本净接到了京城,暂时安排在白莲亭住下。至于会怎么安排司空本净,李隆基心中早有打算。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李隆基就借元宵佳节之名,亲自主持一场佛学辩论会。他把京城里那些有名的北宗僧人召到皇家寺庙里来,与南宗的司空本净来一场佛学辩论大赛。倒要看看北宗渐教与南宗顿教到底有什么不同,到底谁更胜一筹。

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

辩论会开始,北宗这边第一个下场的是远禅师。这个人说话嗓门很大,他对本净禅师道:“今天当着圣上的面,来切磋北宗与南宗的佛法宗旨,大家都应该实话实说,就不要花言巧语来敷衍。”

然后紧接着,他提出第一问:“依禅师你的见解来看,什么是道?”

师曰:“无心是道。”

司空本净回答道:“不假以人的意识心来看待任何事物,就是体悟真相的方法。只要有人的意识心的介入,就不可得真相。”

关于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事物内在的原理或本质,这是在说“认识论”;二是探寻事物真相的方法,这是在说“方法论”。

但不管是说的哪种,“无心是道”都可以用来回答。对于世界的本质,脱离人心之外的就是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永远不是事物的本质,仅仅是人对外界的有限看法而已。

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因为“人的认知永远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论,决定了体悟真相的方法只有“无心”、“离心”,即:无所用心,脱离人的意识心。

也就是说不掺杂任何一点人的“私心”与“见解”才能得到事物的真相。换句话说,真相不在人心中,真相不可以被人认知,真相就是独立于人心外的当下客观存在。对于人而言,真相也好、本质也罢,其实毫无意义,仅仅成为了一种不实的概念。

人要寻求世界的真相、本质就需要去了解、观察、研究事物,但当人参与进去的时候就得到的就不是真相了,仅仅是人的有限认知,这就形成了“悖论”。所以,佛学上对于认识世界的观点,其实是“不可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明佛学中谈到的“空性”就是“不确定性”。

对于司空本净的回答,远禅师提出了质疑。

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原理、本质、世界的真相不就是人在认识世界中得到的吗?这些东西就是因为人对外界的主动探寻才有的,为什么说脱离人心以外的才是真相?”

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是假名。”

司空本净说:“真相也好、原理也罢,都是人心的认识,人心生的概念而已。假如人心是可见的,那么道则不是徒有虚名,也是实在的。但现实是竭尽思虑也不可得心,既然心都不可得,那道凭什么存在?”

“所以,心也好、道也罢都是不可得的,都是方便之名而已,只是为了言说而取的名字。”

这一段话其实还是在说“真相”不可得,真相是脱离现象以外的认识与见解,对于人而言,真相就是“伪命题”。这种因“人心”而不可得的存在有很多,比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意义”就是人心生的假名。凡是人的归纳、总结、心得体会都是“心”的产物,都不是实在的,与真相、本质是一个道理。

人生的意义不在头脑理、计划中、幻想中、别人的评说里,而就在当下的一分一秒、一言一行中,只在现实、现象中。你说这个东西怎么说得清楚?

司空本净的回答很有逻辑:你说“道”是因为心的存在而有,但现在你把心找出来给我看,无论如何“心”是不可得的,那么“道”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了。

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

远禅师见司空本净的回答在逻辑上滴水不漏,就想从现实中来突破,问道:“禅师你的身心具在,这是不是真的,它们是不是存在的?”

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

远禅师的话里是藏有“后手”的。身体本来就是实在的,这个无法否定。如果否定“心”是存在的,他马上就会说“如果心不存在,那么正在说话的人是谁?”

司空本净回答说:“贫僧的身心是真实的、是存在的。”

注意,真实的、存在的与前面说的“不可得”并不矛盾。司空本净从来就没有否定“心”的存在,只是说“心”不可得,这个东西叫做“心”只是为了方便叫而已。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存在但不可得。

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

远禅师觉得抓住司空本净话中的漏洞了,就说:“刚才你说无心是道,现在又说身心本来是道,前后不是矛盾吗?”

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司空本净说:“没有意识心就是本心,本心是道。如果本心泯灭道也就没有了,所以本心与道说的就是一回事。同样,身心与道也是一回事,身心是常变的,道也没有开始与结尾。”

“无心”就是脱离人的意识心,而不住于意识心就是本心、真心。因此,道就是真心。“无心”的心指的是意识心,“身心”的心指的是本心、真心。

这段话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概况:本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质。除此以外,都是人的认知与见解了。

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

远禅师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现实中都无法难住司空本净,就只有开始“人身攻击”了:“看禅师其貌不扬,身材廋小,居然懂得如此多的道理。”

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

司空本净说:“大德只看见我的相,却不见我的无相。相是大德的知见,但《金刚经》有云:一切人的知见都是不实的,如果不执于对事物的知见就能洞见事物的真相。如果以为自己的见解是真实不虚的,那永远也无法得知事物的真相了。”

《金刚经》中所说的“相”值得仔细品味,并不是现象或外表这么简单。所以,这一句翻译保留了“相”和“无相”。

要明白佛学的认识论,第一就是要明白什么是“相”。否则,可能会曲解了经典的意思,甚至可能完全误解了佛学的根本义理。对于“相”,一般有以下两种解读:

第一种:“相”就是“现象”。这是对佛学最大的误解产生的由来。其实“现象”是客观世界的真相,正在发生的一切,那已经就是“实相”了。

如果把“相”看成“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一切事物真的就是虚幻不实了,佛学就是消极的、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是无视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

第二种:“相”是“人对现象的认知”,是实相在人心中的投影。《华严经》有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相由心造,所以说“相由心生”。所有“相”均是人心意识的产物,是人的认知、感受的表现。

所以,司空本净是这么说的“见相者是大德所见”,远禅师“所见”已经不是真相了,而是他心中的认为。真相是什么?司空本净身高1.5米,体重80斤。远禅师所见如何?“其貌不扬,身材廋小”,已经是有别的认识了。

当然,身高和体重也是人的认知,这里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而说。真相就是站在大家面前的这个,如果要说怎样怎样,就已经不是真相了。

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总是通过心的感受、认知来实现的。人心就如一面镜子,任何事物总要在镜子中呈现之后,人才能感受到它的样子或性质。但这个时候所得到的“相”总是有别于成像前的那个“本体”,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因此,佛学不能简单的说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而既是唯物的又是唯心的。世界的本体是唯物的,但人的认识是唯心的。

佛学承认实相的存在,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现象,这是不可否定的,从这个层面来说,佛学是唯物的。

但同时又认为人的认知不可获得实相,总是偏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的显现罢了,“眼见者不实”,这又是唯心的。

世界本体是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对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没有走进人的“心”里的东西对于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关于为什么说没有走进人心就是不存在,这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岩中花树。

王阳明游南镇,一个朋友指着石头中的花树,问他说:“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那么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回答说:“你见到这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来看此花时,花进入你的内心,此花便在心里显现出来。”

岩中花树本身客观存在,但其存在及意义只有在当被你看见时才得以确认下来,所以“对你而言”,花树的存才与否并不是取决于它自身的存在,而在于是否被你看见。

“这朵花是紫色的,有八个花瓣,鲜艳多姿”当你看见后就认为这是花的“实相”了,殊不知“花瓣、颜色”都是人的认知而已,根本就不是那个东西的“实相”。那个东西真实存在,但无以言说,怎么描述都是人的认知,都是“相”而已。

不认识的人、不知道的事、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吃过的美食......在自己所能感知以外的世界,不管它们有多精彩,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而只有自己所能接触的世界才是“实在”的。但这个“实在”又不客观了,因为进入自己的领域就免不了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工作好累、人生好辛苦、生活真“操 蛋”!

所以,世界再精彩与你何干?对自己而言,要有好的人生体验,还得从自己的“心”开始。这就是“无心是道”,只要不用自己的意识心来定义、判断你所经历的一切,生活就会是美好的,至少是“过得去的”。

当然“美好”、“过得去”也是方便之说,应该是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人生就是这样真实的,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好”与“不好”。

话说回来,听到司空本净的回答后远禅师仍然没有放弃,他还有最厉害的一招没有用。

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

远禅师说:“既然你说我只见相而未见无相,那你就说说你的无相吧!”

“既然是无相,又怎么可以言说呢,只要你能说得出,你所说的就不对,我就能反驳。”远禅师这样想着。

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

司空本净知道远禅师的意图,当然不会给远禅师反驳的机会。

于是说道:“《净名经》上说:由四大构成的身体是不常恒的,并不是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同样,我的认知、见解也是不实的。”

“只有破除人我见、法我见,才能得到真相。大德如果以为身体实有、意识、见解实有,永远也就不可能体悟真相了。”

“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础。佛学中所说的“无我”就是不要执于身体和意识,“身心”都不是恒常不变的东西。天下第一大谎言就是“我”,只要有“我”在,永远得不到通达自在。

到此为止,远禅师彻底没有话说了,只得灰溜溜的离开了。

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

衷心的感谢您的阅读,谢谢!

未完待续......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4-01-28 22:32

    慧能杠精祖师赢了神秀。其实并不光彩。[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