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与龙山和尚关于“此山无路”的精彩问答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3-07 20:49:56

师曰:“此山无路,阇黎从何处来?”洞曰:“无路且置,和尚从何而入?”师曰:“我不从云水来。”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时邪?”师曰:“春秋不涉。”洞曰:“和尚先住,此山先住?”师曰:“不知。”洞曰:“为甚么不知?”师曰:“我不从人天来。”

——《五灯会元》第三卷龙山和尚(隐山和尚)

白话直译:

洞山良价云游山中,偶遇龙山和尚。龙山和尚就问他:“这座山没有路,你是怎么进来的?”

洞山良价说:“先不说有路无路,且问和尚又是怎么进来的呢?”

龙山和尚说:“我就不曾云游过。”

洞山良价又问:“和尚在此山中住了多久了?”

龙山和尚答:“与时间岁月无关。”

洞山良价问:“那是先有这座山,还是和尚先住在这里?”

龙山和尚说:“不知道。”

洞山良价再问:“为什么不知道?”

龙山和尚说:“我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来的。”

鉴赏评说:

两位禅师的谈话暗藏玄机,问答了四个问题:前面三个问题在讨论佛性,最后一个问题在讨论修行。

第一个问题,洞山问:和尚是怎么进山的?龙山回答:我就不曾离开过。

“山”就暗指“佛性”,“进山的路”就是修行的方法,换一个方式来说就是:

问:和尚是怎么开悟的?或者和尚是怎么明心见性的?

答:佛性与生俱来,什么时候离开过?开悟哪里需要什么方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此山无路”,开悟哪里又有什么确切的方法呢?在这个问题龙山和尚否定了“有无”。

第二个问题,洞山问:和尚住此多久了?龙山回答:与时间长短无关。

换句话说就是:

问:和尚开悟多久了?或明心见性多长时间了?亲见佛性多久了?

答:哪里有什么开悟与不开悟的分别?哪里有什么明与迷?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佛性不生不灭,哪里还有时间长短呢?只要还知道自己是“无明”或“觉悟”就是还没有悟。在这个问题龙山和尚否定了“长短”。

第三个问题,洞山问:先有山在,还是现有和尚在?龙山回答:不知道。

换句话说就是:

问:佛性先存在,还是人先存在?或觉悟先存在还是无明先存在。

答:不知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见”则悟,“不见”则迷,本来就是一体的,哪里有什么先后呢?“先后”问题是逻辑推理的,是形而上的问题。在这里龙山否定了“先后”。

以上几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讨论慧能在《坛经》中提纲挈领的句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一切“二元对立”都是人的理性见解,不是真相。真相脱离一切相对性,不是“有无”、“长短”、“先后”、“来去”、“生死”......不是一切有别的相对概念,也可以说不是人的有限认知。

真相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就在时时处处的当下存在中,不可言说。一旦说“是什么”,就是脱离当下的知见了,注定不是真相。

第四个问题,洞山问:为什么不知道?龙山回答:我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修行。

换句话说就是:

问:为什么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去解决这个问题?

答:钻研学问只能让物质生活更好,我修行并不是为了这些人天福报的。

诚然,修佛或许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人类世界并不是仅仅依赖于物质文明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任何时候,有一面就会有另一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精神与物质文明并进,才能增进人们的幸福感。

因此,修行不是做学问、不是逻辑推理、不是搞科研。“做学问”、“搞科研”对人类文明进步很有意义,很好。

但存在即有意义,修行也有意义。物质文明与精神自由,并不是对立的,而对于人们来说都有价值。

洞山与龙山关于上面四个问题的讨论,最后做了一个总结式对话:

洞山良价问:“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

龙山和尚说:“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于今绝消息。”

换言之:

问:你悟到了什么?

答:一切相对的概念都只是有限认知,终将淹没在真理的海洋中而一去不返。

“两个泥牛”不就是“有无”、“长短”、“先后”、“好坏”、“高低”、“美丑”......一切的“二元对立”概念吗?

不管它们怎么争“斗”,谁输谁赢,但终归是泥做的,在海洋里面哪里还能长久存在呢?

一切的“二元对立”都是人的知见,被称作“相”;而佛性脱离一切相对概念,才是“实相”。所以说,外离相即禅。

最后,龙山和尚还做诗偈一首: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个中禅意,就留给各位细细品味吧!

0 阅读:11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