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权臣实际并没有篡位条件的五大历史人物——孔明霍光张居正…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6-19 14:15:52
一、张居正

老朱废除丞相费尽心思中央集权,朱棣设立内阁,但万历年间还是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独揽大权的权臣。

但,张居正虽然说过“吾非相,乃摄也”这样牛逼呼呼的话,也做过32人抬的大轿子,但他并没有篡位的条件。

其一,没有兵权。

张居正能调动军队是因为他是首辅,不是因为他是张居正,他靠的是体制的权威,不是个人的威信,而且他的威信主要在文官系统,而非军队。一个没有带过一天兵的首辅(还不是宰相),军队能跟着他谋反吗?

有人可能会说,张居正不是有戚家军这支私军吗?

是不是私军,姑且不论,戚家军建军的宗旨是什么?是保家卫国,这样一支军队会跟着戚继光造反吗?如果真造反,那就不是戚家军了,也不会有那么强的战斗力了。

再说,戚家军是精锐不假,但鼎盛时期都没有多少人(四千),张居正一死,戚继光连自保都不能。想凭借这样一支部队掌握全国的军权,不现实。

其二,明朝体制限制了权臣篡位。

张居正显得权力大是因为他除了相权外,皇帝年幼,在太后和冯宝的支持下借用了一部分皇权,但即便如此,张居正+冯宝+太后也只是半个宰相的权力。

明朝是民主集权制,内阁负责拟票,司礼监负责批红,六部负责实施,张居正通过身兼内阁首辅与吏部尚书才完全掌握了拟票权,又通过与冯宝的同盟关系影响了批红权。

如果太后反对,或者冯宝搞事不给用玺,张居正的政令根本就发不出去。

再加上皇帝亲掌的无孔不入的特务机构,还有那一帮以被皇帝打板子为荣的六科给事中……

这样的体制注定了你可以联合一群人架空皇帝,篡位不行。

其三、张居正改革得罪了一大帮大臣。

张居正改革确实有利于国家,但毫无疑问也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完全是靠着太后和内廷的支持才勉强压制住百官,下面的大臣都巴不得他赶紧回家养老呢。

司马昭、曹操、汉朝外戚、唐朝太监那一批权臣,那是,你不听我的我就把你废了、弄死了。张居正则是:你不听我的我就辞职回家不干了。

高拱就是活脱脱的一个例子,他的改革也是有声有色,在内阁一言九鼎,但他靠的是隆庆帝的支持,后者一死,他即便是内阁首辅,托孤大臣,还不是说踹就踹,李太后一直重用张居正是因为他听话不搞小动作,而不是他的权利已经到了不能得罪的地步。

是张居正需要李太后和冯宝,而不是后者需要前者,尤其是在前者改革得罪人的情况下。李太后早已看清了实质,张首辅就是汉文帝时的晁错,改革成功就接着用,不成就杀之以谢天下。

二、霍光

史书中说,汉宣帝坐车,霍光在后,宣帝便感到“芒刺在背”,这样一个权臣为什么会没有篡位的条件?

其一,时间不对。

霍光执政是汉朝中央集权最盛的时候(汉武时期),也是朝气最足的时候,虽然武帝有点穷兵黩武,但当时也是汉民族自豪感最强之时,至宣帝时,汉中央的影响再次有所增强,刘氏皇族根深蒂固,民心向汉。

这与后来王莽完全不同,王莽时期汉中央的影响力已经大幅削弱,不只百姓因为长期的天灾人祸对政府充满怨言,就连刘氏皇族也对汉中央极大不满。王莽才成为第一个没有经过流血政变的“民选”皇帝。

其二,没有兵权。

严格来说,不是没有兵权,而是没有牢固的兵权。

霍光不同于霍去病,没有亲自带兵征战过,更不同于曹操、董卓、尔朱荣这样一手创建军队,没有这样的经历、资历,即便暂时掌握一定的兵权,也犹如阳春白雪,见不得光。

就如同,他死后,霍氏家族掌握所有的禁军、京城半数以上的卫戍部队,还不是被皇帝的一纸诏令给剿了。

另外,即便是政权,霍光也不是一家独大,他的权势来自于武帝的托孤+昭帝的信任,朝堂上对他颇有不认可的声音,早期,更是要和昭帝联合才能除掉桑弘羊,后期虽然一言九鼎,但废刘贺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甚至列举了他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后来宣帝一上台,也能顶着霍光的压力,故剑情深,让自己的发妻做皇后。

即便强如司马懿,还要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到司马炎才水到渠成。

霍光代汉是不现实的。

三、诸葛亮

诸葛亮掌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尤其是军权,除了原有的部分势力他无法掌控外,蜀国的军事调动他皆可一言决之。

但是,他也不具备篡位的条件:

其一,名不正言不顺。

诸葛亮打的旗号是复汉,标榜的是仁义道德,不打这个旗号,会有多少人跟他?

北地王刘谌宗室势力,刘璋东洲派,李严益州派,刘备在益州的根基本就十分薄弱,当时诸葛亮连荆州派都没有彻底掌控(魏延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篡位就是四方混战,他能有几成胜算?

扳倒一个李严,就用了九年,还是用押运粮草延误时日这样堂而皇之的借口,如果篡位,他有什么理由?是后主不堪辅佐?还是他灭魏亡吴功劳大?

所以有人妄议,诸葛亮矢志北伐不是为了什么中兴汉室,而是为了有一个加九锡、入朝不拜的师出有名。

这也是历史上很多权臣在篡位之前,要立一个灭国之功的原因,后世桓温北伐,图什么?宇文护东征,图什么?刘裕北伐,又图什么?

我们有个常识,叫功高震主!要震主,你得功高!

曹家的功,够了;司马家,够了;刘裕也够了。

桓温不够,宇文护不够,诸葛亮,也不够!

千万不要小看一个“名正言顺”,很多时候它就是凝聚人心的保障。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能维持住局面不崩已经非常不易了,就算他有这个野心也没有再进一步的时间和资源沉淀了。

其二、外部压力太大。

蜀汉是三国里最弱的,建国的政治凭借全来自刘备的汉室宗亲名头,打的也是兴复汉室的口号,诸葛亮没有称帝的政治凭借,强行称帝必然是内忧外患。

古代朝廷,就是平衡各方利益。董卓那么大权势只是协天子,就召来十八路诸侯。袁术的袁家是汉朝第一大家族,也是各路诸侯里实力、地盘最强之一,然而称帝立马就招来刘备、曹操,各路诸侯的讨伐。

谋反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这也是他们的名正言顺。

如果诸葛亮篡位,孙权就算再喜欢诸葛亮,也不会公然与“叛贼”为伍,更何况,他也不希望蜀汉有一个强势的统治者。

至于魏国,则会在第一时间抹黑诸葛亮,争取民心,包括蜀地的民心,然后转入战略反攻,到那时,刘谌再往长江下游、荆州附近关卡一跑,蜀汉大乱,南部必叛,南蛮入侵,一地鸡毛……

以诸葛亮的智慧,这些是他可以预见的。

所以,诸葛亮要篡位至少也要等北伐成功之后,在此之前蜀汉是经不起任何动荡的。

四、秦桧

秦桧是奸臣,毫无疑问,但很多人对他是不是权臣有点拿不准。

之所以会有如此疑问,还是不了解这段历史。

秦桧是南宋第一任丞相,为相前后19年,赵构奉行的一系列割地、称臣、纳贡等议和政策,都是他一手操办,算得上是金国在南宋的代言人。

据《宋宰辅编年录》载:“法寺禁系公事,并不遵用法律,唯视秦桧一时之私意,死则死之,生则生之。”

另《宋史·刑法志》:“飞与舜陟死,桧权愈炽,屡兴大狱以中异己者。名曰诏狱,实非诏旨也。其后所谓诏狱,纷纷类此。”

意思非常明白,秦桧假冒圣旨干涉司法判决,大理寺最后处死刑的圣旨,都出自他个人之手,并在南宋朝堂形成了惯例,大家见怪不怪,如同双簧。

还有许多秦桧凌驾皇权的证据——

《朱子语类》云:“高宗所恶之人,秦引而用之……高宗所欲用之人,秦皆摈去之,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

为了防秦桧,赵构甚至得天天得带着匕首上班——

秦太师死,高宗告杨郡王云:“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为逆。但到这田地,匕首也如何使得!

——《朱子语类》

还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士大夫投书启者,皋、夔、稷、契以为不足比拟,必曰元圣,或曰圣相,至有请加桧九锡及置益国官属者。……帝渐知桧跋扈,惮之,不敢发。”

加九锡?这是要篡位当皇帝的兆头啊。

这一切都说明,秦桧是确确实实的权臣,赵构即便知道他有反相,却已经难以挟制了。

但秦桧也没有篡位的条件。

其一,自身威望不够。

历史上篡位成功的权臣,要么就是出身军队系统,一手创建军队或功高盖世,如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要么就像王莽这样的世家大族,有崇高的威望(他甚至为此付出了两个儿子的代价)。

而秦桧有什么?

他的位置是靠皇帝的信任坐稳的,既没有改革,也没有军功,还挂着“投降派”,“残害忠良”这样的标签,这样的人如果造反,必是全民反对,群情涌涌。

其二、投降派不得人心。

杀死一个岳飞就已经让秦桧臭名昭著,时刻防备仁人义士的刺杀,如果再行篡位之举,只需要有人登高一呼,秦桧一党必会土崩瓦解,这也是赵构的高明之处,有了这个把柄在手中,就不怕秦桧翻了天。

另外,赵构之所以留下韩世忠,除了有救命之恩这层关系外,还是对付秦桧的一张王牌,以韩在军中的威望,只需要一道衣带诏,即可拉起一支强悍的军队,擒杀秦桧。

如果秦桧要造反,必先除去韩世忠,但一旦如此,赵构必然警觉,只需一道明旨,传檄天下,纵然两败俱伤,秦桧也必将万劫不复……

除非,金人打过长江来,但赵构如此听话,又为何非要选秦桧呢?秦桧篡位,金人都未必支持。

五、鳌拜

鳌拜未必是奸臣(康熙自己就给他平了反),却是实打实的权臣。《啸亭杂录》载:“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鳌拜的骄横专权到了何种地步?新年朝贺时,他敢身穿黄袍,头戴与康熙同式样的冠冕(仅在帽结处有区别);为了打击苏克萨哈,他私自把正白旗的地划到自己麾下,康熙派人去查,鳌拜竟然敢假传圣旨,杀了三位奉旨查办的大臣及家人百余口。

另外,朝堂之上,对皇帝傲慢无礼,公然说正白旗的苏纳海违背圣命,勾结朱昌祚、王登联,妄奏欺君,已被自己逮捕处死!

鳌拜确实没有反迹,但他的嚣张跋扈,足以让胸怀大志的康熙受不了,而起杀心。

那么鳌拜有没有篡位条件呢?

鳌拜不同于张居正、霍光、秦桧三人,更多的像诸葛亮,因为他武人出身,不仅是满洲第一勇士,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是顾命大臣,议政大臣,三朝元老,在军中有威望,在朝堂有众多的追随者。

但他也有三个致命缺陷,使他也不具备篡位的条件:

其一、八旗制度杜绝了权臣篡位的可能性。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政治军事制度,这个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人身控制作用。

时间方面,如果一个人被编入某个旗,那么他家世世代代都在这个旗,即使你的佐领混成了要饭的,而你是朝廷重臣,也要受到佐领的管理,比如嘉庆年间,一位朝廷大臣居然专门请假到一个混成普通人的佐领家里祝寿。

空间方面,各旗不得相互流动,比如你是正白旗的,如果擅自跑到正蓝旗,不管你的初衷是什么,一律处死。

我们再来看鳌拜——

鳌拜是镶黄旗人,瓜尔佳氏,镶黄旗是谁?皇帝的直属卫队,旗主、佐领一般都由皇帝宗室亲领,鳌拜虽然功勋卓著,连佐领一级都没能做到,根本就不可能指挥的动镶黄旗来造反。

鳌拜之所以能够“控制”镶黄旗,只是因为他的军功、资历,让其在旗内有众多的追随者,换句话来说,就是因为他能打,很多人佩服他,他说话好使。但是一旦牵涉到要推翻自己的“主子”,那就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了,就算是死忠也未必肯影从。

退一步讲,即便鳌拜能够完全控制镶黄旗,还有正白、正蓝、正黄等其他七旗呢?鳌拜顶多也就是控制了满洲八旗的八分之一,距离诸葛亮还差得远。

八旗制度决定了,即便鳌拜军功再高,控制的也只是一旗,他的威望拓展不到其他旗,因为其他旗主、佐领都防着他呢。

其二,议政王大臣会议,爱新觉罗的又一保护伞。

议政王大臣会议就相当于明朝的内阁,为什么明清没有权臣造反,因为相权已经被分割的七零八落。

后金到清初,最高权力并不在皇帝手里,而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会议属于部落民主制残余,对于一些重大决策,都要在这个会议讨论表决,而会议的成员主要是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鳌拜虽然党羽众多,又是议政大臣,但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只是一个“小角色”(相比那些王爷、旗主地位不高),而且如果牵涉到谋反问题,还是绝对的“少数派”。

其三,清朝的奴役本性。

清朝非常讲究尊卑,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大臣,能在朝堂上公然自称奴才的,除了清朝。

满人从一出生就被灌输了要效忠朝廷的思想,所以即使某些家族里面出了鳌拜一样的人物,也绝不敢谋反。只是家族的势力强大,让他们倍感荣幸而已。在满人心中,谋反是要被唾弃,万人捶的。如果鳌拜想谋反,跟自己家里人一说,家里人很可能会直接拿四十米大刀把他砍了。

这还是家人,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如果有一天一个奴才要造反,其他的奴才会一拥而上把他打死。因为出生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忽然你想做大家的主人,那是万万不能的,这就是所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鳌拜也没有篡位的条件。

最后总结一下:

张居正是因为没有军权,又受制于相权分散,所以簒不得位,又因为改革得罪了一大批人,只能与冯宝、太后结盟,如果不是万历娘俩崇拜,少了任何一个,不要说篡位称帝,不沦落至万劫不复都是好的。

霍光最可惜,他有废帝的能耐,却没有取而代之的实力,以及机遇。如果晚上个百八十年,他是有篡位条件的。

诸葛亮比较特殊,他有军权和政权,但若说要反,那曹魏和东吴分分钟就能把他灭了。

秦桧最简单,就是不得人心,他如果谋反,将是普天同庆。

而鳌拜之所以没有篡位,一方面是他确实没有这个野心,另一方面,是他自己也知道清朝合理的政治军事制度杜绝了权臣篡位的可能性。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篡位者——

王莽在朝廷经营二十多年,搭上了两个儿子,历三代弱主才完成篡位;曹操统一天下三分之二,曹丕才能顺其自然篡位;司马家经营三代,加上灭了蜀汉才敢篡位;刘裕为东晋开疆扩土,加上东晋末帝太弱才完成;李唐趁隋末大乱也是先立一个傀儡,实力壮大之后才完成篡位,接着完成统一;赵匡胤也是跟着柴荣,屡立战功,掌握军权,最后趁着少主年幼才有机会。

所以说要想成功篡位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一是当前政权的皇帝太昏庸或者太弱小;二是自己掌握军权并立下一定战功,威望要高;三是政治制度有权臣篡位的土壤,也就是相权、军权不能太分散。

所以霍光参考王莽,至少要再扶持几个,没有出现昭帝宣帝这样中兴之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诸葛亮参考曹操刘裕,至少要打到中原,将蜀汉带到中原主导地位才行,也就是要消除外敌,名正言顺。

张居正是最难的,因为那几个明朝皇帝虽然摆烂但并不弱,他得先做到军政一把抓,再指望皇帝短命才行。

秦桧不用谈,各个条件都不具备,无军功,无威望,完颜构虽然这不行那不行,但腹黑权术却是一流。

鳌拜则是完全没有权臣篡位的空间和土壤。

2 阅读:711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